瀘州河川劇

瀘州河川劇

瀘州河川劇是一種以高腔特色為主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劇流派,其器樂打擊在川劇界獨樹一幟,是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瀘州河川劇表演地為瀘州市江陽區北城街道大河街劇社。其中,瀘州河川劇藝術博物館處於聯一大樓舊址,位於瀘州市江陽區大河街70號。

2007年,瀘州河川劇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瀘州河川劇
  • 流行地區:四川瀘州
  • 保護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代表節目:《紅梅》《班超》《琵琶》《金銀》
歷史淵源,代表劇目,表現形式,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評價,文化活動,價值意義,

歷史淵源

瀘州河川劇是一種以高腔特色為主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地域特色的川劇流派,其器樂打擊在川劇界獨樹一幟,是四川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瀘州河”偏重於高腔戲,近300年來,在重視戲劇程式的基礎上,尤其注重對舞台人物形象的刻畫,從而形成了“瀘州河”川劇重表演,重人物的獨特風格。聲腔以高腔為主。在川劇各流派中,具有顯著的獨特之處。

代表劇目

常演劇目有:《紅梅》《班超》《琵琶》《金銀》《十二配》等。

表現形式

從川劇的唱腔流派講,可以分為高腔、崑腔、胡琴、彈戲、燈調等五種。

文化特徵

瀘州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長江橫貫,四水合流,交通便利,物產富饒,市場繁榮,歷來為川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瀘州河”川劇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溯到漢代巫師們的唱唱跳跳,唐代以後“信者眾多”,巫師開始裝扮百神,其表演接近戲劇。再後來由於春節娛樂活動的興盛,逐漸形成“古藺花燈”、“合江下河燈”,“扭扭燈”、“車車燈”等獨特的地方小劇種並演進為瀘州川劇的雛形。到了明清時期,“瀘州河”最早躍上城市劇場,巴蜀大地當時就流行著“要能跑得灘,瀘州河去搭班”的民諺。
清雍正二年(1724年),瀘州20餘名川劇藝人到成都棉花街,成立起“慶華班”,於是率先於全省,“瀘州河”從“火把劇團”進入“城市劇場”。抗日戰爭期間,陝、京、楚班先後來瀘巡演。“瀘州河”的藝人,一方面學習兄弟劇種長處,另一方面積極宣傳抗日。馮玉祥將軍為抗日,還發動合江縣玩友俱樂部聯合義演、募捐;瀘州藝人還創作出20本《還我河山》連台本戲……解放後,瀘州蜀聲川劇社實力雄厚,常年分三班演出,瀘縣、納溪等許多地方都陸續成立了專業川劇團。

傳承保護

瀘州河川劇藝術博物館處於聯一大樓舊址,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大河街70號。
2007年,瀘州河川劇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社會評價

“瀘州河”高腔戲的聲腔圓潤,悠揚婉轉,跌宕起伏,悅耳動聽。
“瀘州河”川劇形成以來,在高腔戲的劇目建設、聲腔音樂、表演藝術、器樂演奏以至化妝等各方面,獨樹一幟,是以瀘州為中心的川南地區歷史文化的積澱,人文精神的結晶。

文化活動

2022年6月11日是第17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主辦、市非遺所等承辦的“連線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瀘州河川劇博物館臨展活動在方山景區舉行,邀請廣大遊客在遊覽景區的同時感受“瀘州河”川劇的魅力。

價值意義

瀘州河川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當地人有著極大影響與價值,人稱瀘州是個“戲窩子”,適合大多數遊客觀看欣賞,其唱腔精湛,劇目豐富,歷史悠久,具有全省意義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