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瀑布聯句
- 作品別名:瀑布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香嚴閒禪師,李忱
瀑布聯句,哲理評述,作者簡介,字句淺釋,意義,
瀑布聯句
千岩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唐·香嚴閒禪師、李忱)
哲理評述
1、艱難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鍊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長人的知識和才幹。
作者簡介
香嚴閒禪師,當時香嚴寺的一位高僧。
字句淺釋
於是禪師說出前兩句,宣宗續出後兩句,合成了一首氣勢磅礴、富於激情的千古名詩。聯句: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依次出句,相聯成篇,可以一人出一句、兩句或多句。這種方式很難寫出佳作。壑:溝,山溝。 澗:兩山之間的溪流。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素嫻詩文,曾書瀑布詩“穿山透石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云云,以賦壯懷。他的詩就是由這一首唐詩改易數字而成。此詩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寫得有氣魄,為馮雲山激賞不是偶然的。
此詩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
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匯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岩萬壑”的艱險後,它終於到達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壯觀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
“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著讚美之情,可與《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艱難能錘鍊偉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隱含這樣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轉石,跳珠倒濺,令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卻又不能窺見其“出處”。
惟有從遠處望去,“遙看瀑布掛前川”時,才知道它來自雲煙繚繞的峰頂。第二句著重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雲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出處高”則取勢遠,暗逗後文“終歸大海”之意。
寫瀑布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徵,同時醞足豪情,為後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忽然說到“溪澗”,照應第一句的“千岩萬壑”,在詩情上是小小的迴旋。
惟其如此,它才能化為崖前瀑布,而且最終要東歸大海。由於第三句的迴旋,末句更有衝決的力量。“豈能”與“終歸”前後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
意義
此詩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侶。
藝術形象往往大於作者思想,這也是一個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