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瀏陽門故址,
歷史背景
瀏陽門為長沙古城東門之一,始建於五代時期,因出城便為去往瀏陽縣的驛道而得名。城牆與城門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修築環城馬路時被拆除,原瀏陽門外護城河上有便橋,名瀏城橋。清末修築粵漢鐵路,便河填塞。1910年,便橋改建為大石橋。1990年修建芙蓉路,石橋和碑額被拆除。
宋代,西瀕湘江的長沙城已南擴至南門口,北至湘春門,東至瀏陽門(瀏城橋)。瀏陽門外的瀏城橋東面有一村莊,原有一私塾(橋東私塾),宋代湖南提舉李義山的族人李贇在村莊購買私塾及周圍空地,建有喬東書院,李義山曾在書院講學。喬東書院舊址在現喬莊巷、南元宮巷附近。
瀏正街因瀏陽門而得名。清代稱為東正街,因出入瀏陽門的主要通道而得名,習稱瀏正街。瀏陽門旁邊有定王台。
瀏陽門外東南方有一片荒山,有碎石小路,所以叫石子嶺(現在叫識字嶺)。1918年,有人在這裡設立了一所私塾,請教書先生給孩子們啟蒙,讀書識字,所以石子嶺變成了識字嶺。識字嶺過去比較偏僻荒蕪,在民國時期曾是刑場,年僅29歲的楊開慧就在瀏陽門外識字嶺刑場(現長沙識字里社區開慧雙擁公園)英勇就義。
瀏陽門故址
瀏陽門故址紀念碑坐落在建湘路與解放西路交叉路口西北角的休閒綠地上。2006年修建,這塊造型高大的紀念碑,碑文記述故址的變遷。
瀏陽門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