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歷史
近代以來,瀏陽人民為追求真理、振興民族而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演繹了驚心動魄,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湧現出許多令人敬仰、彪炳史冊的偉人志士。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走出了中國第一個為戊戌變法而流血犧牲的志士譚嗣同;走出了民國先驅唐才常、焦達峰;走出了胡耀邦、王首道、彭佩雲等一大批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走出了王震、宋任窮、等30位挽民族之危亡、救生靈於水火的開國將軍和李白、尋淮洲、田波揚、陳昌甫、潘心源、邵振維等2萬名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散葬在瀏陽的烈士墓約5000座。瀏陽被列入湖南省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建設管理和保護的重點縣(市)之一。為進一步褒揚革命先烈,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情操,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政策,瀏陽市委、市政府於2011年7月選址在群山環抱、林海翠竹、植被豐富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道吾山建設瀏陽烈士陵園,將部份散葬烈士墓遷葬入園實施集中管理和保護。
建築概況
瀏陽烈士陵園規劃建設用地78821.66m2,總建築面積5837m2,景觀面積40000m2,建築密度4.61%,容積率0.07,綠地率86.5%。主要包括烈士墓、瀏陽革命歷史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英名牆、入口廣場、紀念廣場、祭拜廣場、花海梯田、配套管理用房等,總投資1億元。
全園規劃布局以主軸為界分為兩大片區:遊園區與墓園區。兩區位於山體兩面之間通過紀念館相對隔離,遊園區為主要人流活動場地,體現開放、休閒的氛圍;墓園區相對隱蔽,適合少量遊客及烈士家屬祭拜;將烈士墓置於山體的南面,建築則沿山腰南側布置,在保證墓區相對隱蔽的同時,預留了大量的休閒綠地。同時墓園與遊園之間通過環形布置的紀念館及浮雕牆加以隔離,保證了各區的相對獨立性。
紀念館採用覆土建築,綠色植物為覆蓋屋面,使其很好地融入自然美景。烈士墓分六個歷史時期布置,墓碑形式簡約生態,可融入整個山體植被當中。全園規劃結構為“一軸”、“三點”。“一軸”為主要參觀祭拜流線,從入口廣場拾級而上氣勢宏大,到祭拜廣場而至,以紀念碑為目標,充分體現了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三點”包括入口廣場、紀念廣場和祭拜廣場。
遊覽指南
全園從入口按照一定的脈絡分七個部分展開參觀遊覽序列:
一、尋訪之旅:通過生態、藝術的表現形式,著重潤色入口建築,激發遊人尋找烈士印跡,探訪烈士功勳,接受精神薰陶的熱情;
二、紅色土地:通過提煉瀏陽革命歷史元素,將淺浮雕嵌入入口道路的石壁上,體現紅色文化,烘托革命精神;
三、鳳凰涅磐:以入口廣場中的涅磐池與景石反映為主題,寓意瀏陽志士鳳凰涅磐、浴火重生、建功立業的精神升華;
四、英雄瀏陽:在入口廣場拾級而上的台階中,將陣亡烈士數用植物造景布置於軸線上,點綴花團中,使革命烈士的豐功偉績與悠悠花香相得益彰;
五、卓越功勳:以革命歷史紀念館、紀念館外牆二個巨幅革命歷史題材浮雕、紀念廣場等表現形式,凸顯出瀏陽壯士的卓越功勳;
六、浩氣長存:在中軸線最高處,建有烈士紀念碑、烈士英名牆和祭拜廣場,體現了革命烈士為推翻三座大山而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的壯觀歷史,寓意革命烈士精神永垂不朽、浩氣長存;
七、落葉歸根:通過樹葉狀的墓區分布和生態、簡約的墓葬形式,讓革命烈士長眠於此,永供後人瞻仰緬懷。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