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花崗岩砌成的四稜錐形紀念碑。碑體正面是
董必武同志親筆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
永垂不朽"。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旗下是手握衝鋒鎗的志願軍戰士銅像。碑的底部有銅鑄的花環,花環的兩側刻有1950-1953年字,這是志願軍赴朝參戰和美國被迫在
板門店簽訂停戰協定的時間。臥碑的下半部刻有董必武同志1962年夏題詞的手跡:"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
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碑體的背面刻有471字祭文。
陵園意義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建於1951年初,由
烈士紀念碑、
烈士墓群、烈士紀念館、錄像廳等設施組成。地處陵園最高點的紀念碑主體高23米,是
烈士陵園的標誌性建築;紀念碑後
松林中安葬著
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
黃繼光、一級
戰鬥英雄邱少雲、孫占元、
楊連第及各級英雄模範的志願軍烈士123位。 瀋陽抗美援烈士陵園始終受到黨和國家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剛建園時,國家副主席
董必武同志為紀念碑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
永垂不朽”;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了471字的紀念碑碑文,
郭沫若同志為陵園題寫園名並賦詩頌揚烈士的愛國主義和
國際主義精神,烈士所在部隊的首長為烈士們撰寫了碑文。每逢清明節,遼寧省、瀋陽市、駐瀋陽部隊、遼寧軍區領導和各界人民民眾都要前來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平時前來掃墓者也是絡繹不絕,每年都達十幾萬人以上,使這裡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改建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於1999年10月15日改建落成,是1998年瀋陽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件大事之一。紀念館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展出面積1500平方米,總投資1100萬元。本館展出實物201件、照片187張、繪畫61幅、錄像資料3部。
陵園建築
紀念碑後面便是烈士墓,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安葬著122 位志願軍烈士。其中,有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
邱少雲、
孫占元、
楊連弟。
在墓區的東南側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念館。畫廊展出國家領導人陪同國際友人來園掃墓以及各界民眾和烈士親屬來園祭掃的大幅照片。烈士紀念館主要展出
抗美援朝戰爭42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烈士生前使用過的武器,榮獲的勳章、軍功章等珍貴遺物。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著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等一批烈士,共安葬了特級、一級戰鬥英雄123位,解放軍烈士43位。陵園於1986年被定為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發展歷史
2003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整整50周年。50年前,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13.3萬優秀中華兒女,為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長眠著123位志願軍英烈。在蒼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園裡,佇立在烈士墓碑前,思緒倒流到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
1951年初,原東北政府決定,在
丹東、瀋陽等地修建4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由原
東北軍區政治部修建。1951年8月,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落成。同年12月10日,移交給瀋陽市民政局管理。
初建的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為坐東朝西、面闊五間的磚砌平房。靈堂內,懸掛著抗美援朝英雄五烈士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楊連弟的遺像;左右兩側的櫃櫥里,陳列著烈士們的革命遺物,有副軍長
蔡正國烈士帶有血跡、彈孔的軍裝,勳章等等。烈士墓地里,共有100餘座烈士墓,墓形圓而尖,前置石碑,上刻烈士英名及生前光榮事跡。1963年9月30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烈士陵園,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由3部分組成,前部為停車區;中部為廣場綠化區;後部為瞻仰活動區、陵寢;新建了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陳列、收藏了400餘件珍貴的革命文物。陵園園名由郭沫若題寫。陵區中心矗立6米高的花崗岩紀念碑,正面鐫刻董必武題詞“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背面刻有郭沫若的題詩:“煌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喚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
紀念碑左、右、後面為墓區,共安葬著123位抗美援朝烈士。其中有3位軍級幹部、10位師級幹部,以及團級幹部和戰鬥英雄、模範、功臣。園內栽植松柏等樹木4000餘株。紀念館中陳列的烈士遺物有:邱少雲烈士生前用過的衝鋒鎗;孫占元烈士生前用過的輕機槍;楊根思烈士生前作為
毛主席的客人,參加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的請柬;蔡正國等烈士生前榮獲的朝鮮一級國旗勳章;蔡正國副軍長犧牲時的彈洞血衣,紅軍長征10周年紀念章;
吳國璋、
饒惠譚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遺物;郭沫若謳歌黃繼光、邱少雲烈士的詩詞手跡等等。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123位烈士
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從朝鮮戰場上運送到瀋陽的。1951年間,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修建的同時,便有烈士遺體相繼送來安葬。翻開烈士陵園的原始“志願軍烈士入園登記表”,123位烈士的自然情況歷歷在目;每個登記表上,都蓋有“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的大印,留有組織部部長
譚開雲等領導的親筆簽名。
第一位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安葬的烈士,叫
趙興玉,66軍588團團長,1916年出生,四川省
達縣石崗嶺人,1933年9月於達縣入伍,1937年12月在山西省入黨,歷任縣
大隊長、
營長、副團長、團長,1951年1月在朝鮮戰場犧牲。入園時間為1951年5月,當時的墓地番號為17組5號。
最後一位來到烈士陵園的烈士,是1994年安葬的
瀋陽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
何渠若。何渠若烈士1920年出生,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10月入黨。1973年9月12日,何渠若烈士犧牲在談判鬥爭崗位上。
當時,烈士們犧牲後,都直接掩埋在戰場附近。運送遺體前,東北軍區派出人員尋找烈士墳墓、起出烈士遺體,先運送到丹東部隊留守處,用棺材裝殮,然後用火車運送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有的烈士遺體在丹東來不及裝殮,用帆布包裹著運送到瀋陽,然後在瀋陽入棺裝殮。
河南省
博愛縣許良鎮江陵堡村耿式全老人,當年在15軍44師供給處當通訊員。1953年2月18日,師政治部高幹事對他說,上級指示,犧牲的戰鬥英雄、團以上幹部遺體,都要運送回祖國安葬。命令他參加尋找烈士遺體、護送烈士遺體回國任務。2月21日夜,耿式全和29師張幹事冒著敵機、大炮的封鎖,重返中線陣地,尋找邱少雲烈士的墓地。
邱少雲烈士是29師87團9連戰士,1952年10月,在平康前線反擊391高地時,在潛伏過程中犧牲。當時,戰鬥打響後,衛生員上前把邱少雲抱了起來。此刻,邱少雲已經被烈火燒焦,身體只有小孩大小。邱少雲烈士犧牲後,團里給他報了二等功。層層上報到志願軍總政治部後,首長決定為邱少雲記特等功,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
當時,立二等功的烈士與
犧牲的
戰士一樣,都集中在一起安葬,邱少雲當時報二等功,與犧牲戰士埋葬在一起,十分難找。當晚10時許,他們來到埋葬邱少雲烈士的墓地,打開手電,一排排、一行行地查看烈士墓的磚記。費了好長時間,終於找到了邱少雲烈士的墓葬。當時正值隆冬,凍土一尺多厚,他們挖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邱少雲烈士遺體挖了出來。
邱少雲烈士犧牲不到半年,遺體保存完好,身上穿了一件新棉衣,棉衣口袋裡的急救包還是嶄新的。翌日,他們又找到了
劉光義烈士的遺體,與尋找黃繼光、孫占元等烈士遺體的隊伍會合。1953年2月22日下午4時許,耿式全他們乘坐5輛貨車,將29位烈士遺體運送到丹東七道溝15軍留守處操場上。留守處已經準備好29口紅漆棺材,將烈士遺體一一裝殮入棺。簡短的悼念儀式後,根據職務、立功級別,孫占元、黃繼光、邱少雲、劉光義四位烈士遺體,當即送往瀋陽;其餘25位烈士遺體,被安葬在丹東
志願軍烈士陵園。
1951年10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同意了《瀋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1951年12月3日,市長
朱其文、副市長
焦若愚簽署《通告》,頒布《規定》。《規定》的第一條:“凡
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團)以上幹部,或由軍(或相當于軍)之領導機關批准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可見能夠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的烈士,級別之高。
1953年2月26日,孫占元、黃繼光、邱少雲三烈士的遺體,運送到瀋陽,靈柩停放到二緯路與三緯路之間的空場上(即
八一公園院內)。瀋陽市政府成立了治喪委員會,舉行了規模宏大、莊嚴隆重的公祭活動。據《瀋陽日報》1953年3月4日一版報導,從3月3日起,全市各界公祭三烈士三天。公祭三烈士的第一天,各界代表4000餘人前去追悼。
公祭三天后的清晨,由瀋陽市領導、民眾代表在前引靈,三烈士的棺槨裝在一輛貨車上,緩緩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進發。人們步行從八一公園起程,經過
市府廣場、惠工廣場、到
北陵公園門前,再折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當天上午11時許,三烈士靈柩運送到烈士
陵園;下午1時許,三烈士靈柩下葬。
1953年5月15日下午1時15分,楊連弟烈士遺體入園,5月16日11時15分下葬;1953年7月4日,
楊根思烈士遺體來到烈士陵園,7月5日下葬。二位烈士下葬前,都在烈士陵園舉行了追悼大會。
抗美援朝革命英烈在瀋陽這塊熱土上,大多已經安息了50年,成為後人敬仰、激勵革命鬥志的精神支柱。當瀋陽人民踏著革命先烈的足跡,發揚革命先烈大無畏、愛祖國、愛人民的革命精神,把家鄉瀋陽建設得越來越美好的今天,革命先烈們定會笑慰九泉。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始建於1951年,占地面積為24萬平方米。陵園由烈士紀念碑、烈士墓群和烈士紀念館組成,1986年被定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陵園中安葬著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楊根思,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占元、楊連弟等123位志願軍烈士。作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自建園以來,掃墓民眾累計超過2000萬人次。
然而,這些年來,烈士陵園周邊環境存在著髒、亂、差問題,陵園因年久失修破損情況也日益嚴重。幾個月前,記者在去烈士陵園的路上看到,陵園的周邊已被平房、小工廠、學校包圍,從主要公路下道,要在胡同里拐3個彎才能看到陵園的大門,沿途200米的道路彎曲狹窄,左邊簡陋平房比肩而立,右邊雜草叢生。走進陵園,蒼松翠柏交相疊映,一派安謐肅穆的景象,但走進松林墓地仔細瞧,就會發現一些烈士墓因年久失修已破損。這裡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烈士陵園的狀況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省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發起“修繕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弘揚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活動,率先為烈士陵園建設開展社會募捐,這一活動立即得到社會各界的回響。省和瀋陽市主要領導又相繼就烈士陵園修繕、改造工作做出重要批示。2月20日,瀋陽市市長
陳政高經現場考察,提出了“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烈士陵園改造原則,初步確定了改造方案,政府將投巨資實施一期工程改造項目。
據了解,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所向有關部門提出的改造方案中,陵園園內一期工程改造的主要內容包括烈士墓維修、紀念館供暖設施改造、園區綠化等項。而由瀋陽市建委、城建等部門負責實施的陵園周邊環境治理、改造項目則先行一步。
陵園周邊環境的治理、改造始於平房、小工廠等建築物的拆遷。據負責拆遷工作的于洪區房產局拆遷辦徐俊成主任介紹,整個拆遷工作於3月1日開始,按計畫拆遷有產籍住戶40戶,騰出空場2871平方米;拆遷無產籍住戶15戶,騰出空場525平方米;拆遷企業兩個,騰出空場1647平方米,全部拆遷工作已如期於3月16日結束。徐俊成主任感慨地說,拆遷工作這樣順利,看得出民眾對志願軍烈士一片深情。
此後,將對拆遷後騰出的空場進行綠化,栽上各種苗木,烈士陵園大門前還將新辟一條寬闊的道路,向南伸展直抵東西縱貫的二環路。與此同時,烈士陵園的內部修繕、改造工作也將很快展開:對烈士墓的維修,在保持墓形不變的基礎上,將墓穴邊沿、底裙脫落的水泥刨掉,對風化的紅磚重新砌築加固後,再按墓形編織鋼筋網從上到下進行水泥灌注,水刷石罩面;烈士紀念館由於建館時經費緊張,沒有安裝暖氣,冬天低溫不利於文物的保護,由於溫度低,要想馬上啟動黃繼光堵機槍眼的仿真影像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先通電預熱半個小時才行,而此次烈士紀念館則將安裝上供暖設施,原有的問題也將隨之迎刃而解;園內綠化還將栽上黑松、雲杉等各種苗木。
採訪中,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管理所
王福余主任告訴記者,這次修繕、改造不涉及烈士紀念館的
陳展內容,只是他們正在籌備製作一個志願軍
司令員彭德懷的半身銅像,擬完成後置於烈士紀念館內。
春天來了,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也將現出一派生機。得知烈士陵園將得以修繕、改造,年屆八旬的電影《英雄兒女》編劇
毛烽老人激動地說:“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像電影裡
王成那樣的英雄戰士成千上萬,時間會磨滅很多東西,但我們會永遠記住那些最可愛的人。烈士陵園的修繕、改造是千秋萬代的大事啊!”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於北陵公園的東側,園內蒼松翠柏,氣氛莊嚴肅穆。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黨和國家不斷投資改善烈士陵園的設施。僅從1996年到2001年,市政府就投入1267萬元巨資、市民政局投款156萬元,為陵園重新修建了烈士紀念館、廣場和錄放廳等設施,對更好地弘揚
烈士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1999年10月落成的烈士紀念館,建築面積2000平米,展出面積1500平米,總投資1100萬元。內有12個展室,展出珍貴歷史照片181張,烈士遺物240件,錄像資料片4部;以常規展出為主,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為輔,將歷史的真實性,陳展的藝術性、場景的可視性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發揮了極大的教育作用。 建園以來,這裡的職工始終牢記並認真履行著“褒揚烈士、教育後人”的神聖職責,認真維護陵園的設施和環境,從而使這裡長年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翠柏掩映著繁花,蒼松覆罩著綠草,豐碑迎接著
朝陽,既莊重肅穆,又艷麗活潑,有力地烘託了烈士們氣貫長虹的英雄氣概,使前來參觀掃墓者肅然起敬。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1986年被評為“
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評為瀋陽市“文明單位”,1995年被瀋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民政部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1996年被國家民政部、教委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遼寧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開始被確定為省、市“
國防教育基地”,1998年被遼寧省評為“花園式單位”,2001年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2年被評為省“文明單位”,同年被中共遼寧省委確定為“黨史教育基地”。
故事背景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地位,立即出兵干涉。26日,美國總統H.S.杜魯門命令美國駐遠東的海、空軍參戰,支援
南韓(韓國)軍。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派兵,並令美國海軍第7艦隊侵入
台灣海峽。同日,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沒有蘇聯參加的情況下,通過了美國提案,要求各會員國在軍事上給南韓以“必要的援助”。1950年7月7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美國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在朝鮮的各國部隊的提案。8日,杜魯門任命美國遠東軍總司令D.麥克阿瑟為“
聯合國軍”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繼任)。
195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總理兼外交部長
周恩來發表聲明,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
1950年7月6日,周恩來再次發表聲明,指出聯合國安理會1950年6月27日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為非法,中國人民堅決反對。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根據
毛澤東的提議,於1950年7月13日作出《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及其他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
東北邊防軍。後又調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靠近津浦、隴海兩鐵路線的機動地區。
1950年9月15日,美軍第10軍於朝鮮西海岸
仁川登入。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發表講話,警告美國: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950年10月初美軍越過北緯38°線(簡稱“三八線”),企圖迅速占領全朝鮮。1950年10月初,中國根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
參戰。
戰爭特點
1、一場規模較大的國際性局部戰爭,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交織進行,複雜尖銳,兩軍較量異常激烈。在一個幅員狹小的戰場上,戰爭雙方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噴氣式飛機廣泛使用於戰場。戰場上的兵力密度、某些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2、戰爭雙方武器裝備優劣相差懸殊。美國是世界工業強國,美軍具有第一流的現代化技術裝備,掌握著制空權和制海權,實行現代化諸軍、兵種聯合作戰。中國經濟落後,志願軍武器裝備處於明顯劣勢,基本上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坦克部隊作戰。後雖有少量空軍,也只能掩護主要交通運輸線。但有巨大的政治優勢。
3、戰爭的主要戰場是在東西瀕海、地幅狹長、山高林密的
朝鮮半島北半部,便於實施登入作戰和利用山地隱蔽軍隊、組織防禦,但不便於發揮現代化技術裝備的效能和大兵團實施廣泛機動。
4、志願軍出國作戰,就地補給或取之於敵都較困難,一切作戰物資基本上靠國內供應,而且交通工具落後,加之美國空軍的封鎖破壞,供應困難,作戰行動受到很大影響。“聯合國軍”依賴其現代化裝備,能迅速完成補給,保障作戰。這些特點,都制約著戰爭雙方的戰爭指導,影響著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事件報導
2014年3月,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28日運抵瀋陽。29日,作為見證這一歷史事件的志願者張偉與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太原等地的志願軍烈士家屬齊聚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祭拜先烈。
現已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確認的抗美援朝烈士名錄包括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犧牲和失蹤的志願軍官兵、支前民兵
民工、
支前工作人員,以及停戰後至志願軍回國前幫助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生產建設犧牲和因傷復發犧牲的人員。這197653名烈士中,也包括犧牲在三八線以南的志願軍官兵。
這些身在異國他鄉的烈士,基本集中安葬在韓國
京畿道坡州墓地。經過磋商,中韓雙方於2013年12月19日對坡州的志願軍烈士遺骸進行發掘。2014年3月17日,雙方啟動實施了遺骸裝殮入棺工作,移交中方的志願軍烈士遺骸共437具。中方將遷回的烈士遺骸安葬於瀋陽的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10月29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蒼松肅立,翠柏靜哀。437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
民政部、外交部、
總政治部、遼寧省委省政府、
瀋陽軍區、瀋陽市委市政府等及抗美援朝烈士家屬、老戰士和社會各界民眾代表800餘人,來到陵園隆重安葬今年3月28日以國禮迎回的在韓志願軍烈士忠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