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瀋陽市第二十二中學
- 創辦時間:一九五六年九月
- 所屬地區:瀋陽市
- 學校屬性:普通高中
- 教職員工:246餘人
- 地址:瀋陽市鐵西區南八西路14號
校史,師資力量,德育管理,體育特色,發展成果,地理位置,
校史
建校初期,經歷了一番艱苦創業的過程。一九五六年九月學校已經建立,然而並無校舍,直到一九五七年新學期開始,才搬進新建的簡易教學樓。
一九五八年初,實行廠校掛鈎,二十二中學與瀋陽農具廠掛鈎,學生半日勞動,半日學習,實行勤工儉學。學校被評為遼寧省先進單位。從一九五八年夏天起,學校增設了高中部,有兩屆六個班高中學生畢業。一九六三年夏天,教育事業調整,高中部停辦。三年困難時期,全校師生髮憤圖強,團結一致,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先後有二百餘人入大學,同時,在全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雷鋒活動。
一九六四年,經市委決定,二十二中學改為半工半讀中等專業技術學校。一九六五年暑期在全市招收國小畢業生二百人,學制七年。招收國中畢業生二百人,學制四年。與瀋陽低壓開關廠、電機廠掛鈎,開設機械加工專業。這期間,全校共有四種學制:全日制普通中學國中班;半工半讀七年制初級班,四年制中級班和二師移交的中等體育專科班。
“文革”期間,學校遭到空前的破壞,學校停課達三年之久。一九六八年十月,學校革委會成立,進駐了軍宣隊和工宣隊,開展了“清隊”“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等政治運動。學校實行“開門辦學”,教師接受“再教育”。正常的教學秩序受到極大衝擊。
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學校各項工作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進一步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堅持德、智、體並重的教育方針,建立教學責任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教學管理、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等工作中多次受到省、市、區等上級表獎,並在市、區交流經驗。
建校三十年來,學校向國家輸送大批合格人才,湧現出了全國著名詩人胡世宗,在中共中央信訪局工作的孫玉蘭,中共中央檔案館處長王林,省計委副主任趙新良,國家男籃沙果立,女籃張輝,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的程梅等優秀畢業生。先後有六百多名教師在校執教,湧現了省、市、區模範班主任王聲溢同志的先進典型。
一九八四年六月,區委和區政府決定在我校進行領導體制改革的試點。一年多來,全校師生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極大的調動了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
師資力量
學校現擁有學生2800餘人,教職員工246餘人,其中高級教師63人,學科帶頭人市區骨幹教師58人,研究生16人,日前已有4人獲得碩士學位,省市區勞模、師德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70餘人,其中市模範教師1人,區教育專家1人,區名師1人。他們活躍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在“為人師表、嚴謹治學;愛生如子、慈善和諧;遵紀守法,精誠團結;與時俱進,愛崗敬業”的教育教學氛圍下,努力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德育管理
學校德育工作以養成教育為突破口,遵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的教育規律,德育的管理求小、求近、求實。學校把體驗式的德育做為德育工作的突破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德育系列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讓學生真實的體驗了感恩、友愛、真誠、和諧。
體育特色
女足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一個亮點,一個特色,又是學校整體工作的一個縮影。特別是近年來,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女足事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連年取得優異的成績。足球隊獲2002年全國中學生女足冠軍,2002年高考升學率為98.4%,二本進線率為55.26%;2003年高考升學率100%,二本進線率65.5%,位於全市市級重點的第二位和第一位。;2003至2005年連續三年獲得遼寧省中學生足球賽冠軍;2005年進入全國中學生運動會八強。
發展成果
學校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努力探索教學改革之路。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吸取魏書生教學法和洋思教學法的精華,創立了適合於學生實際的課堂模式,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這裡得到了落實。學校定期舉行各學科知識競賽,舉辦各學科知識講座,開展研究性學習,立足於課堂,延伸到社會。特別是令社會廣泛關注的中、高考,連創佳績。高考成績連續三年本科率在70%以上,中考重點率連年在50%以上,位居全區前三名,為廣大家長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如今,二十二中學正沐浴在改革的春風裡,在和諧的氛圍中,探索健康發展之路,為打造品牌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而努力前行!
地理位置
地址:瀋陽市鐵西區南八西路14號
瀋陽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