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在黃河岸邊山東、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地方有濮縣、范縣和觀城三個縣,合稱濮范觀,是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文化中心,有著鋼鐵濮范觀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濮范觀抗日中心區
- 別名:邊區小延安
歷史沿革,後世紀念,
歷史沿革
說起這個名稱的由來,有這么一段故事:在戰爭年代,敵人曾聲稱“共產黨、八路軍的萬貫家產都失掉了,只剩下一個破飯罐(濮范觀諧音),再給他砸爛就徹底完了”!而我們的同志則充滿信心地說,這個破飯罐是鐵打鋼鑄的,是砸不毀、摔不爛的,破罐子敢熬柏木筲。事實也正是如此,經過多年的殊死爭戰,敵人不僅沒有把其砸爛,反而還成了冀魯豫邊區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塊土地造就了眾多的革命人才,因而被譽為鋼鐵濮范觀。
冀魯豫邊區位於太行山以東,泰山以西,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及蘇北、皖北接合部,南跨隴海,北界漳河,東緣津浦,西臨平漢,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戰爭時期,冀魯豫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是聯繫山東、華中、華北和延安的樞紐。解放戰爭時期,是華北解放區的南大門,是劉鄧大軍揭開戰略反攻序幕、挺進大別山的前進陣地,也是第二、第三野戰軍同國民黨軍隊逐鹿中原的後方基地之一。
在十幾年的崢嶸歲月中,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劉伯承、鄧小平、楊得志、楊勇等在范縣共商大計,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中,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在顏村鋪成功指揮了津浦、平漢、德石、隴海鐵路之間大小戰役、戰鬥數以千計,牽制消滅了大量日偽軍。人民軍隊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保衛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戰爭根據地,劉鄧大軍也由此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從此揭開全國戰略性進攻的序幕。
邊區首腦駐地在顏村鋪。顏村鋪既是華北的門戶,又是連線山東、華中的戰略樞紐,自古為兵家必爭、風雲際會之地。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它便是中共冀魯豫特委駐地。顏村鋪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發展成為冀魯豫邊區抗日指揮中心,是中共中央冀魯豫局機關活動中心,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晉冀魯豫局及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的重要後方基地。在這裡,黨、政、軍、民魚水情深,相依為命,共同渡過了一個個難關,開拓和鞏固了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迎來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濮范觀中心區作為冀魯豫邊區黨、政、軍機關及後勤部門所在地,成為抗日戰爭期間從未被日軍固定占領過的根據地。中國軍民經過八年的浴血奮戰,1945年8月15日,終於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濮范觀之所以能創建抗日根據地,並且成為冀魯豫邊區的中心,是因為它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位置險要。濮范觀三縣既是名人薈萃所在,又是兵家戰爭的疆場。歷史上有名的孫龐鬥智、城濮之役、劉橋之戰和梁敏領導的榆園軍起義等皆發生在這裡。濮范觀位居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屬於“三不管”的邊緣區,敵人雖凶,卻鞭長莫及,所以這裡就成為開闢抗日根據地的理想之所。
地形多變。濮范觀三縣瀕臨黃河,橫跨金堤,境內雖無高山峻岭,卻河流縱橫、土丘起伏、樹茂林深、蘆葦浩蕩。相傳,范縣就有九溝十河十八窪七十二堌堆。這裡地形複雜多變,像馬陵道那樣方向難辨的葫蘆溝,像《三打祝家莊》中的那種盤陀路,比比皆是。因而,有“走進范縣境,如入迷魂陣”之說。所以,這裡是開展游擊戰爭的有利境地。
民性強悍。濮范觀三縣地處黃泛區,黃河決口,田園淹沒,人民辛勤耕耘也難免饑寒之虞。這裡的地主對農民剝削壓迫又十分殘酷,且常受兵燹匪患之苦。尤其是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戰禍連年不斷,水、旱、蟲、雹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廣大人民身受帝、官、封三重壓迫,這裡成了有名的文化落後、交通閉塞、經濟不發達、農民生活最困苦的地域。當地人民在同天災人禍的長期鬥爭中,形成了性情豪俠、講義氣、崇尚勇武、帶有梁山好漢氣質的顯著特點。這就為開展對敵鬥爭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建黨較早。濮范觀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就有了黨的活動。1927年,共產黨員李太芳發動濮縣3萬農民反抗募捐,圍城3天,迫使官府緩徵了賦稅。1930年代初,黨組織又有了新的發展,劉晏春在彭樓、付莊,高慶雲、管守律在范縣和范朝濮聯立鄉村師範發展黨員,建立支部。1934年,濮縣有黨員500餘人,30多個支部,並建立了濮縣縣委。1935年,范縣5個區均有了黨員和黨支部,並建立了區委和縣工委。觀城也有了黨的活動。1933年秋,黃河決口,大批災民無家可歸,聚集在金堤岸邊,饑寒交迫。范朝濮聯立鄉村師範黨支部組織黨員深入數萬難民之中,發動了災民暴動。1935年,中共直南特委書記黎玉在徐莊指導當地黨組織成立窮人會,建立秘密武裝,開展了“分糧吃大戶,鎮壓地頭蛇”的鬥爭。
為了創建這塊根據地,1937年9月,共產黨通過積極抗日的國民黨聊城專員范築先向濮范觀派出大批幹部,成立辦事處,即共產黨領導抗戰的公開機關:濮縣辦事處,幹事張舒禮,成員高衡、郭超、郁家乾、孫劍秋、陳競波、張桶慶、張慶雲、管玉橋、郝世傑、陳金壁、付東華、趙良璧等;范縣辦事處,幹事王幼平、吳鐘昆,成員陳白鑾、張光炎、王金紅、張石竹、於傑森、曹保印、高作舟等;觀城辦事處,成員李肇安、黑白里、陳國光、王懋晤等。他們和當地黨組織一起,深入農村,教唱革命歌曲,舉行時事討論會,發動民眾,組織武裝。濮縣成立了各界抗日後援會,范縣成立了農民抗日救國會,濮范觀抗日游擊隊和民主人士冀鎮國、袁傳福、韓殿卿的十三、二十一、二十七支隊等抗日武裝,紛紛建立起來。同年12月,組織上任命共產黨員張舒禮、周子明分別任濮縣和范縣縣長,建立了抗日政權,組織了工農青婦自衛隊、少先隊等民眾組織,從城鎮到鄉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標誌著濮范觀抗日根據地初步創建起來。
後世紀念
如今,顏村鋪革命舊址已經成為一個紅色旅遊景點和革命教育基地。舊址包括冀魯豫邊區司令部、報社、銀行、醫院、學校、兵工廠、被服廠、訓練場等,保護面積138畝。1977年,顏村鋪革命舊址被安陽地區公布為革命紀念地。1978年10月,范縣人民政府顏村鋪革命舊址立碑,並成立了保護組織。2000年9月,顏村鋪革命舊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濮陽市政府批准顏村鋪革命舊址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旅遊局將其納入河南紅色旅遊路線。2006年6月,顏村鋪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幾十年來,顏村鋪革命舊址一直向人民述說著那段紅色往事。每年清明節、建軍節、建黨節前後,都會有周邊民眾和中國小師生自發前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