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潤療法

濕潤療法

濕潤療法的提出與產生,起源於英國溫特博士在本世紀60年代的一項實驗,在這項觀察使用暴露療法與使用密封材料對創面癒合影響的研究中,溫特首次證實,在密閉濕潤環境下傷口癒合速度比暴露於空氣的乾燥創面快50%,並且無不良反應發生,從而奠定了採用新型生物活性材料處理創面的理論基礎。此後,該理論被各國醫學家證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濕潤療法
  • 作者:溫特
  • 作用:有利於壞死組織和纖維蛋白的溶解
  • 時間:20世紀60年代
定義,原理,作用,用例,

定義

創面癒合與組織修復,是醫學領域最古老的問題之一.隨著分子生物學等高新技術的滲透,創傷修復的研究也進入到一個更高和更新的階段。

原理

濕潤療法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都有促進作用。能趨化白細胞,誘導局部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功能和水解活性,刺激其產生淋巴因子和炎性介質,從而增強機體的抗感染能力,促進傷口的癒合。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產生具有類胰島素樣作用的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刺激皮膚成纖維細胞產生白介素。 針對褥瘡可促進上皮細胞的再生,通過介導細胞增殖而促進傷口癒合,通過溫和的急性炎性反應吸引大量的多形核細胞和巨噬細胞以清除組織碎片和血凝塊。可促進纖維細胞的遷移,對基質細胞有趨化、遷移、激活作用,並加速細胞增殖和組織重塑過程,促進皮膚組織修復。

作用

有利於壞死組織和纖維蛋白的溶解
(1)組織內源性膠原酶能得到釋放並激活,從而產生酶學清創作用;
(2)被溶解的纖維蛋白又可作為某些炎性細胞的趨化因子,促進生長因子分泌,加速癒合過程。
製造低氧環境,促進毛細血管生成
(1)低氧有利於成纖維細胞的生長,減輕氧對表皮細胞生長的抑制;
(2)癒合創面邊緣與中心部位之間的氧梯度能刺激毛細血管向氧濃度相對不足的傷口中心生長;
(3)創面毛細血管生成速度快,創面血流灌注量明顯增加。
促進多種生長因子釋放並上調其活性
諸如: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表皮細胞生長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1) 通過酶學清創作用所產生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對肥大細胞和巨噬細胞等進行趨化激活,使其在創面釋放生長因子;
(2) 保持細胞活力,使生長因子受體以及靶細胞之間的作用更加充分和協調。
減輕創面的再損傷
(1)減少材料與創面的粘連;
(2)防止創面神經末梢死亡與外露。
不增加感染率
(1)半透明凝膠作用能有效地隔離細菌,防止潰瘍創面中金葡菌等在病人中的擴散,減少交叉感染;
(2)微酸環境有利於白細胞介導的宿主吞噬細胞發揮作用,增強局部殺菌能力;
(3)創面微酸環境能直接抑制金葡菌和綠膿桿菌生長。

用例

目的:
對3種類型材料在防止傷口感染、促進癒合的能力及患者舒適度和費用-效益方面的比較。
設計:
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
背景:
大城市、接受轉診的大學附屬三級醫療中心。
方法:
766位患者在手術室縫合皮膚時,隨機選243例使用一種乾性有吸收能力的材料 ,267例使用一種含水膠質材料,256例則用一種無機生物活性複合材料(康倍rbi)。
結果:
各治療組的傷口感染率或傷口癒合率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而無機生物活性複合材料(康倍rbi)對於難癒合褥瘡患者最為舒適;乾性有吸收能力的材料及含水膠質材料則存在引起傷口滲液增加(P<0.001),傳統材料完整性差(P<0.001),傳統材料更換頻繁(P<0.001),去除傳統材料時引起明顯的不適(P<0.05)及費用貴(P<0.001)等問題。
慢性難癒合創面(潰瘍)是市場生物活性材料治療和套用的重點。國外一項跨國界、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表明,133例患者的155處潰瘍創面套用半透明凝膠體材料後,62%的傷口完全癒合,另有15%呈顯著改善。所有傷口達到完全癒合所需時間僅為(51±5)日。
國內一組30例下肢靜脈性潰瘍的治療結果發現,採用生物活性材料治療的15例患者,治療後4周其創面平均面積由治療前的2.51~27.33cm2(平均8.46cm2)縮小至治療後的0~2.51cm2(平均0.46cm2),而傳統紗布對照組創面面積則由治療前的2.83~24.6cm2(平均7.04cm2)縮小至治療後的0~9.05cm2(平均2.03cm2),差別十分明顯。
在本組研究中,生物活性材料治療的3例Ⅰ級潰瘍全部癒合,9例Ⅱ級潰瘍有7例癒合,而對照組的9例Ⅱ級潰瘍僅3例癒合,差別十分顯著。另一組以褥瘡為主的慢性難癒合創面在採用無機生物活性材料以前曾用其他方法治療,長久不愈,但改用活性材料治療僅1~4周(褥瘡)或4~8周(其他慢性創面),30例病人中除3例復發,另1例發生感染外,其餘26例(86%)完全癒合,出現驚人的治療效果[16~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