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第二版)》是201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Paul,A.Keddy 。
基本介紹
- 書名: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第二版)
- 作者:Paul,A.Keddy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1日
- ISBN:978704050603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濕地生態系統是水陸交錯帶,具有複雜的環境因子和物種組成。
《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第2版)》第一版是濕地科學家和相關專業學生的熱門參考書,受到廣泛關注。在此基礎上,第二版重新組織了結構,並且新增了服務和功能(第11章)、研究方法(第12章)、恢復(第13章)等章節。
《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第2版)》內容深入淺出,依據重要性先後介紹了水淹、肥力、干擾、競爭、食植、埋藏、其他因子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然後介紹這些因子的綜合作用(生物多樣性和成帶格局),以及如何將這些原理套用於濕地恢復、管理和保護。
《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第2版)》寫作風格通俗易懂,適合作為“濕地生態學”課程教材,也可供生態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地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科研和教研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序言
原著作者中文版序言
Preface to Chinese Translation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致謝
第1章 濕地的概述
1.1 定義和分布
1.2 濕地分類
1.3 濕地土壤
1.4 對水淹的耐受性是主要的限制因子
1.5 次級限制因子產生不同類型的濕地
1.6 濕地提供寶貴的功能和服務
1.7 濕地生態學中的影響因子
1.8 濕地的定義和分類
結論
第2章 水淹
2.1 洪水和人類:一個古老的故事
2.2 水淹的生物學影響
2.3 水位波動調查
2.4 濕地和水位波動的一般關係
2.5 水庫、水壩和泛濫平原
2.6 預測水位波動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影響
結論
第3章 肥力
3.1 肥力和植物
3.2 貧瘠濕地受到低養分水平的限制
3.3 與肥力相關的其他問題
3.4 動物和肥力
3.5 富營養化:過猶不及
3.6 泥炭沼澤中鈣與肥力的相互作用
3.7 肥力和水文解釋了濕地的許多現象
結論
第4章 干擾
4.1 干擾有四個特徵
4.2 干擾觸發繁殖體更新
4.3 干擾控制濕地組成的案例
4.4 干擾能引起空斑動態
4.5 在未來研究中測量干擾的影響
結論
第5章 競爭
5.1 濕地物種競爭的案例
5.2 競爭常常是單向的
5.3 光競爭產生競爭等級
5.4 優勢物種通常比次優勢物種個體大
5.5 空間上的逃離:斑塊中的競爭
5.6 時間上的逃離:競爭和干擾
5.7 環境梯度提供了另一種空間上的逃離方式
5.8 競爭梯度產生了植物群落的離心模型
5.9 邊緣生境中的稀有動物:沼澤龜簡史
結論
第6章 食植
6.1 一些食植動物對濕地有巨大影響
6.2 野生動物的食譜記錄哪種動物吃哪種植物
6.3 其他一些食植動物對濕地的影響
6.4 植物防禦食植動物的傷害
6.5 食植作用的一般格局
6.6 相關理論的三個方面
結論
第7章 埋藏
7.1 測定埋藏速率
7.2 埋藏改變濕地物種組成
7.3 埋藏對動物物種的影響
7.4 沉積作用、柱狀沉積物和植物演替
7.5 生態閾值:埋藏、海岸線和海平面
7.6 沉積物是好的還是壞的
結論
第8章 其他因子
8.1 鹽度
8.2 道路
8.3 倒木和粗木質殘體
8.4 溪流類型
8.5 人口密度正在成為一個關鍵因素
結論
第9章 生物多樣性
9.1 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介紹
9.2 決定濕地物種數的四個普遍規律
9.3 代表性案例
9.4 一些理論:草本植物群落的一般模型
9.5 更多理論:物種庫的動態
9.6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結論
第10章 成帶現象:濱岸帶如三稜鏡
10.1 對基本原理的探索
10.2 濱岸帶植被為研究濕地提供了模式系統
10.3 成帶現象的可能機制
10.4 成帶現象和海平面變化
10.5 成帶現象的統計學研究
10.6 從對成帶現象的分析中獲得的一般性經驗
結論
第11章 服務和功能
11.1 濕地擁有高生產力
11.2 濕地調節氣候
11.3 濕地調節全球氮循環
11.4 濕地支撐生物多樣性
11.5 濕地提供娛樂和文化服務
11.6 濕地會消減洪峰
11.7 濕地記錄歷史
11.8 服務總和:WWF和MEA的濕地服務評估
結論
第12章 研究:前進的方向
12.1 一些背景:探險者的偉大時代
12.2 四種基本類型的信息
12.3 基於物種研究的局限性
12.4 經驗生態學
12.5 關鍵因子驅動的群落構建規律
12.6 將物種集合簡化為物種群
12.7 六項技術指導方針
結論
第13章 恢復
13.1 理解濕地恢復的重要性
13.2 濕地恢復的三個例子
13.3 恢復的原理
13.4 更多例子
13.5 一個大問題:入侵種
13.6 恢復的簡史
結論
第14章 保護和管理
14.1 人類已經顯著地改變了濕地
14.2 濕地已隨著時間發生變化
14.3 關於保護目標的兩種觀點
14.4 保護:建立保護區體系
14.5 保護區體系的問題和展望
14.6 關於恢復
14.7 為了恢復,我們需要做什麼
14.8 指標:設定目標和測定效果
14.9 人類是最大的問題
結論
參考文獻
專業名詞索引
物種名索引
圖表著作權說明
翻譯後記一
翻譯後記二
《生態學名著譯叢》已出版圖書
彩圖
作者簡介
Paul A.Keddy教授於1953年出生在加拿大南部,是國際知名的生態學家。研究領域包括濕地生態學、植物生態學、理論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他在博士期間師從著名數學生態學家E.C.Pielou。他擔任生態學教授長達30年,先後在加拿大圭爾夫大學、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任教。至今發表了100餘篇科研論文,其中大多數都是將濕地作為模式生態系統,研究植物生態學的一般原理。他出版了6本著作,包括《濕地生態學——原理與保護》和《植物生態學——起源、過程和結果》。他獲得了許多學術榮譽,如高引頻次研究者、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頒發的榮譽獎和終身成就獎、美國環境法律學會頒發的全國濕地獎。他非常願意訪問中國,尤其是長江流域和南方的常綠林,希望有志者與他聯繫。
蘭志春,201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生態學博士學位,現為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流域生態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濕地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生態學。
黎磊,2013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獲生態學博士學位,現為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流域生態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生植物生物學與生態學。
沈瑞昌,201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獲生態學博士學位,現為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流域生態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變化與濕地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