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度疊加模式

濃度疊加模式

在工程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為真實地反映工程項目建成後大氣環境實際狀況,需要對污染物濃度進行疊加計算(即大氣環境現狀值與工程項目影響預測濃度值的疊加)。但對計算,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和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污染物濃度濃度疊加模式(簡稱濃度疊加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濃度疊加模式
  • 外文名:Concentration overlay mode
  • 判別:判別標準、判別指數
  • 套用:評價污染物污染情況
  • 領域:環保、食品安全、衛生
  • 標準:尚未出台統一標準
濃度疊加模式,判別標準,

濃度疊加模式

在工程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為真實地反映工程項目建成後大氣環境實際狀況,需要對污染物濃度進行疊加計算(即大氣環境現狀值與工程項目影響預測濃度值的疊加)。但對計算,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和方法。因此,有必要研究污染物濃度濃度疊加模式(簡稱濃度疊加模式)。

判別標準

判別濃度疊加模式的好壞,只能是工程項目建成後大氣環境的實際狀況(相當長時期)。即如果疊加的瞬時值、日均值能代表或大部分代表將來工程項目建成後的瞬時值、日均值,我們就說這種濃度疊加模式是好的,否則不好。然而,評價疊加結果的好壞要待工程項目建成投產後相當長時期才能得到,而且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這是研究本身所不允許的。為此,本研究只能寄期望於預測,按科學方法去預測工程項目建成後一個相當長時期的大氣環境狀況,作為判別濃度疊加模式好壞的判別標準。
其具體作法是:在研究區域內(包括5個常規大氣監測點,1955~1959年大氣502監測數據及相應的氣象資料)虛擬一個工程項目,假定1990年年底建成投產;投產後,相應按時間順序重複1985~1989年的氣象條件;還假定,除此工程項目外,在整個5年期間不新增污染源,且其它污染源基本上等同於1985~1989年。這樣,便可得到工程項目建成(1990年)後除工程項目影響外各測點和區域的5年大氣502瞬時濃度(現狀值);再利用大氣污染擴散模式、工程項目源強參數及5年氣象資料計算出各時刻工程項目對各點和區域的影響濃度,兩者對應(時間相同、點相同)相加,便得到工程項目建成(1990年)後5年的測點和區域的50:瞬時濃度。然後,再計算出日均濃度及相應濃度的標準差。在此基礎上,按分季和不分季繪製成各測點和區域瞬時502分段濃度頻率分布圖、日平均502分段濃度頻率分布圖;我們把此圖稱之為疊加判別標準圖,而將相應圖中的濃度(502)平均值稱之為判別標準值,二者總稱為疊加判別標準。
判別指數
為了對濃度疊加模式進行篩選及判別,根據判別標準和數理統計理論,考慮到疊加值在判別標準圖上所占頻率要大,與判別標準值(多年平均值)偏差要小,以及大氣污染物濃度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是一範圍值,特定義。
濃度疊加模式篩選
按濃度疊加模式設計及篩選辦法,對研究區域159。年冬季監測數據進行了具體實施,其結果經整理分別列於表2、表3。由表2、表3中可見,瞬時濃度濃度疊加模式判別指數以第6種方法最大,為7.16;而日均濃度濃度疊加模式封別指數以第2種方法最大,為13.14。故此瞬時濃度濃度疊加模式選取第6種,日均濃度濃度疊加模式選取第2種。其基本形式分別為:瞬時濃度疊加值(預測)二取逐日極大的最小值(現狀)十靜風、D類穩定度下的預測濃度計算值(影響)。日均濃度疊加值(預測)二取多日均值(現狀)+靜風、D類穩定度下的預測濃度計算值(影響)。
大氣污染物擴散及落地濃度的計算是環境污染分析、環境影響預測、城區不同地域污染預報及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的主要內容,尤其是計算城區內不同位置上多點源落地濃度的疊加。《環境工程學》、《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3840—1991)、《建設項目環境風險評價》等文獻都介紹和推薦高斯點源擴散模式,2009年4月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推薦的模式ADMS、AERMOD和CALPUFF中,也是高斯模式的各種變形。該文採用以《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中提出的在大氣混合層內的大氣污染物地面濃度高斯模式為基本公式,研製並建立城區內多點源大氣污染物落地濃度的疊加模型,計算這些污染物在地面上的疊加,並以丹東市鍋爐排放大氣污染物SO2為例計算其落地疊加濃度,為環境空氣品質分析和城市不同區域的環境污染預報等探索新的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