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越怒江》是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市人民政府、雲南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李雲亮擔任總編導的5集脫貧攻堅紀錄片。
該片以總書記深情牽掛為主線,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故事,一句句樸實無華的民眾語言,一次次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真實記錄了怒江州各族幹部民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奮鬥歷程。
該片於2020年12月22日在雲南衛視首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激越怒江
- 類型:當代、農村
- 出品公司: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怒江州委、怒江市人民政府、雲南廣播電視台
- 集數:5 集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總編導:李雲亮
- 出品人:和亞寧、鄭義
- 總編審:李曉風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主創團隊,音樂原聲,獲獎記錄,發行信息,作品評價,
劇情簡介
該片分別從《一步千年》《搬出大山》《不負青山》《峽谷迴響》《大江奔流》五個方面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展現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真實紀錄怒江深度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同胞“一躍千年”的歷史性跨越,反映怒江州深度貧困地區發生的歷史性巨變,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本質特徵。
分集劇情
第1集 一步千年
怒江州獨龍江鄉的獨龍族,歷史性地回顧了他們“封閉—修路—脫貧”的奮鬥歷程。從刀耕火種到人背馬駝,從大雪封山到隧道貫通,從信息荒漠到網路暢通,從曾經的原始社會到如今的整族脫貧,獨龍族實現的歷史巨變。
第2集 搬出大山
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從下地到上班,易地扶貧搬遷徹底改變了怒江各族同胞的生產生活方式,“挪窮窩、奔富路”,大步邁向全面小康。
第3集 不負青山
怒江地處中國“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生物多樣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為全世界罕見,然而亘古以來守護著青山綠水的人們,卻被高山大河的重重阻隔,封閉在了貧窮落後的艱難歲月里。
第4集 峽谷迴響
中國的脫貧事業既彰顯著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又實實在在地改變著億萬人的生活,這項改變既是從外到內的幫扶,又是從內向外的奮發,二者有機結合,濃縮在了怒江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裡。構建大扶貧格局,怒江州強化主體責任,做到黨政主責、幹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民眾主體,各方力量參與,合力攻堅。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難點接著一個難點攻。
第5集 大江奔流
怒江各族民眾轉變思想觀念,從“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主動脫貧的決心和信心不斷增強。外出打工、網上銷售農產品、學習國語、開發特色旅遊。怒江全州以高質量打贏深度貧困脫貧攻堅戰為總目標,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增強可持續性,開啟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選集
關閉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2019年4月至2020年,執行總編導駢庶和攝製組成員一直穿梭於怒江州各目標村寨取景,每個月都要在當地蹲守拍攝15一20天。由於該片將怒江州10年的扶貧變化進行系統性梳理,製作組需要前往曾經的貧困地區進行深入取景拍攝。為了拍攝到當地居民真實、放鬆的狀態,攝製團隊只能採取一些“笨方法”。在開始拍攝前,駢庶和同事們會提前進村和居民們共同生活幾天,彼此有一定了解,進行一些簡單的拍攝嘗試,讓村民先適應鏡頭,之後再進行正式拍攝。團隊人員儘量讓村民自然地進入訪談狀態,將訪談元素淡化。因此,片中沒有特別大段的採訪,以展示當地村民生活狀態為主。
主創團隊
總策劃:趙金 | 航拍:吳彥飛、王浩宇、趙暢 |
策劃:羅傑、納雲德、李文輝、張曉鳴、鄭義 | 解說:張壯壯 |
出品人:和亞寧、鄭義 | 後期統籌:王海宇 |
總編輯:李茜 | 後期編輯:廖健宇、李波 |
總編審:李曉風 | 包裝設計:黃金棟、陳瑞強、辛小陽 |
總編導:李雲亮 | 媒資統籌:李馨、楊伶俐 |
執行總編導:駢庶 | 項目製片:陳昆華 |
撰稿:凌晨 | 作曲:劉曄、黃海弢 |
編導組:范琦琪、張鑫、李清清、朱洪兵、郝夢、陳茜、謝彥雲、李馨、陳敏、高雲川、盧海燕、辛怡、羅春明 | 音樂監製:劉曉耕 |
攝影:駢庶、朱洪兵、曾濤、王邦吉、陳亮、徐波、曹國聰、騰夢舟、余小龍、陳寅、張鑫、孫福明、趙普凡 | 音樂統籌:楊忠福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作品 | 歌曲 | 演唱 | 備註 |
---|---|---|---|
《激越怒江》 | 《怒江大峽谷》 | 茸芭辛娜 | 片尾主題曲 |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 | 作品 | 備註 |
---|---|---|---|
2021年 | 中宣部全國脫貧優秀節目 | 《激越怒江》 | 入選 |
國家廣電總局“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公益展播 | |||
第九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優秀系列紀錄片獎 | 獲獎 |
發行信息
播出平台 | 播出時間 |
雲南衛視 | 2020年12月22日晚21:35首播 |
央視網 | 2020年12月22日播出 |
作品評價
《激越怒江》在內容布局上,視角新穎獨特,打破常規同類專題片題材“套路化”“同質化” 特點,在素材的選取上,注重選取典型且信息量大的內容,每一個碎片化“情節” 不僅充滿吸引力,還將脫貧的思路與過程“推心置腹式”地表達在影片中,其一個個鏡頭都透露著深情,牽動著觀眾的心緒,在影片中起起伏伏,從而領悟出扶貧的艱辛與扶貧人的一腔“激情”。該片在器樂方面既保留了怒江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又將傳統和現代的編曲方式融合,恰好符合該片的“巨變”風格。(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徐錦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