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鵜鶘

澳洲鵜鶘

澳洲鵜鶘最初是由荷蘭自然學家Coenraad Jacob Temminck於1824年描述。其種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澳洲鵜鶘
  • 拉丁學名: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 :動物界
  • :鳥綱
基本信息,物種分類,外形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繁殖方式,亞種分化,

基本信息

中文名:澳洲鵜鶘
英文名:Australian Pelican

物種分類

澳洲鵜鶘最初是由荷蘭自然學家Coenraad Jacob Temminck於1824年描述。其種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明顯”。

外形特徵

澳洲鵜鶘在鵜鶘中算中等身型:長1.6-1.8米,翼展2.3-2.5米,重4-13公斤。它們主要呈白色,雙翼的主羽呈黑色。喙呈淡粉紅色,在鳥類中是最大的,可以長達49厘米。
澳洲鵜鶘澳洲鵜鶘

棲息環境

澳洲鵜鶘喜歡生活在遼闊及沒有太多植物的水面。只要有足夠的魚類供應,周邊的環境並不重要,可以是森林草原沙漠、入海的泥地、公園或工業廢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生活習性

澳洲鵜鶘並沒有特定的行動模式,只會追隨食物的供應。當艾爾湖1974年1976年間注滿時,周邊的城市只有少量的澳洲鵜鶘;但當湖水乾涸後,它們就再次分散到其他地方,去到邊海岸,甚至到達聖誕島帛琉紐西蘭

繁殖方式

在水面游泳的澳洲鵜鶘。
澳洲鵜鶘2-3歲就開始繁殖。在熱帶(即南緯26°以北),繁殖季節始於冬天,南部的是始於春末,內陸地區的則很多是在雨季後。它們的巢是在地上的一個淺窪,有時會有草圍邊。它們的巢是共享的。它們會生1-3隻蛋,蛋呈粉白色及約有93 x 57毫米大。經孵化後,較大的雛鳥會吃得較多,而最細小的則因飢餓或自殺而死亡。孵化後首兩星期,雛鳥會吃雙親反芻的液體,之後兩個月則會吃魚類及一些脊椎動物

亞種分化

於1947年,在紐西蘭格拉斯米爾湖(Lake Grassmere)發現了少量的亞化石骨頭,當時認為這些骨頭是屬於澳洲鵜鶘的新亞種Pelecanus (conspicillatus) novaezealandiae。但是,後來發現這其實不是獨有的亞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