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特點
布局嚴謹,稀密有致。整個建築為仿古宮式,蓋黃綠色琉璃瓦,脊、翼角飾雲龍、花草琉璃件、柱礎、門窗、梁枋及較小物件無處不精雕細刻人物、飛禽、走獸等圖案,具有南北建築等藝術特點,反映了當地勞動人民高度精湛的藝術水平。
發展歷程
澧州文廟始建於宋乾德年間,初建於縣城南門外0.5公里處,明洪武元年遷建現址。儘管自明清以來,廟宇經過10多次重建、初建和維修,還是難以抵禦歲月的侵蝕摧殘,頭門和欞星門終究脫離了人們的視野。
80年代以來,進行了全面維修和油漆彩繪,縣博物館設於此。開放以來,接待國內外觀眾100多萬人次。
景點名勝
狀元橋
澧州文廟與澧州古牆緊鄰,新建的博物館大門——一棟三間二層的仿古門樓,就在古城牆的左右拱門之中。文廟建築自南往北,有頭門,半月池,池上縱騎一座石砌的狀元橋,另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共六進。四周是明代以來象徵祭祀的朱紅色的風火牆。
文廟頭門尚在恢復建造。修葺一新的文廟仍然保持那種雕樑畫棟、小橋流水、廊廡亭榭的古典風格。半月池上的狀元橋只有中了狀元的人才能經過,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凡夫走卒都得繞道而行。元代狀元郝希賢曾光宗耀祖過一回,披紅掛彩、威風八面地簇擁的目光中走了這座橋。自從明朝初年遷建現址後,這座橋再沒有福祉承載一個新科狀元。倒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有個叫周彪的中學生中了國際奧賽化學金獎的“狀元”,縣政府組織了盛大的狀元踩橋儀式,讓冷寂了數百年之久的文廟過了一回癮。雖說熱鬧屬於別人,當時委實讓我等寒窗苦讀的學子好生艷羨了一番。其實,所有的聲音,所有的色彩,所有的榮光,無論因為文廟注定的感染力還是與之長久的心理聯繫,都喚醒了一個個讀書人難以定義而又再清晰不過的一種情感,赫然穿越思想的沼國,回歸一種精神的家園。
大成門
建於清道光年間,單檐硬山式,蓋黃色琉璃瓦,石基為須彌座。前後階中央嵌砌的五龍陛,仿佛凝固著時間的永恆,給人一種肅穆莊嚴之感,一概抹去現代社會的浮躁,寧靜如一縷清風,一彎素月,很是耐人尋味:古往今來,大成究竟是一種何等的境界?是去追逐書中的黃金屋、書中的顏如玉、書中的千鐘粟呢,還是修煉至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呢?
大成殿
由48根巨大的杉木柱構成,高23米,頂為重檐歇山式,檐下斗拱交錯。黃色琉璃瓦,熠熠生輝,9脊由琉璃雲龍組成。大成殿兩側為東、西兩廂房,另建置有鐘、鼓樓。木質的照壁、樑柱、門牖、廊廡、斗拱,這些最費心機建造的精華所在,仿佛那飽經滄桑的老者,在那兒已等千年,不斷見證著多少榮辱興衰的故事。鐘、鼓樓呈六方攢頂式,重檐十二脊,檐飾翹角,頂蓋黃色琉璃瓦。鐘聲鼓響和絲竹管弦的況味,想必只有頭懸樑、錐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借光者在金榜題名時最能體味,瘋癲的范進、潦倒的孔乙己之輩是斷斷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妙的。大成殿想來是一種大蘊藏,有喜有悲。
崇聖祠
於清道光二十一年重建。祠內立了高大的孔子坐像,讓人禁不住一次次仰視矚目,爾後低眉垂首,虔誠地秉香朝拜默禱,以期今生來世能踩一回狀元橋。祠下為石基,頂為單檐硬山式,蓋綠色琉璃瓦,兩側各建耳房一間。東西廂房為硬山式,蓋綠色琉璃瓦和茶脊,兩端飾鰲魚吻。
在秋日的午後,細細察看那些畫棟雕梁,感受古舊光華中的金碧輝煌。雕成龍、鳳、獅、麒麟的斗拱,塑成金猴、仙鶴的雀替,刻成浮雕的雲紋花卉圖案的照壁,玲瓏剔透,逼真細膩,的確有些神來之筆的韻味。這氣勢恢弘的建築,在經歷如煙歲月後,仍傳遞強烈的感染力;這種師法造化,親近自然,使人的心境超脫了方隅,成為歸宿於平淡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