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澗底寒松賦
歲八月壬子,旅遊於蜀。尋茅溪之澗,深溪絕磴。人跡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蒼然百丈,雖崇柯峻穎,不能逾其岸。嗚呼斯松!托非其所,出群之器,何以別乎?蓋物有類而合情,士因感而成興。遂作賦曰:
惟松之植,於澗之幽。盤柯跨嶮,沓柢憑流。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幾秋?見時華之屢變,知俗態之多浮。故其磊落殊狀,森梢峻節。紫葉吟風,蒼條振雪。嗟英鑒之希遇,保貞容之未缺。攀翠崿而行疲,指丹霄而望絕。已矣哉!蓋用輕則資眾,器宏則施寡。信棟樑之已成,非榱桷之相假。徒志遠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斯在物而有焉,余何為而悲者?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壬子:古代以乾支紀日,
總章二年(669年)八月己丑朔,壬子即二十四日。
蜀:即今四川,唐屬劍南道。
茅溪:溪名。澗:夾在兩山間的流水。
磴(dèng):石階。
爰(yuán):卻,乃。
蒼然:樹色青翠的樣子。
崇:高。柯:枝。峻:大,這裡指長。穎:指針葉。
逾:越過。岸:指深溪兩邊的懸崖。
有類:不同類別。合情:合乎情理。
嶮(xiǎn):高險。
沓(tà):錯綜重疊。柢(dǐ):樹根。憑流:臨澗水。
寓:寄居。
沾:滋潤。
時華:時光。
俗態:世俗情態。浮:飄浮。
磊落:高大的樣子。
森梢(shāo):繁密的枝葉。
紫葉:經霜雪嚴寒侵襲後的松葉。
振雪:在雪中抖動。
英鑒:英明的識見。
貞容:堅貞高尚的儀態品質。
翠崿(è):翠綠色的山崖。形疲:枝體疲憊。
丹霄:天空。吟風:隨風嘯鳴。
用輕:器物輕微。資眾:需要者多。
器宏:器物龐大。施寡:使用者少。
榱桷(cuī jué):椽子。假:憑藉。
心屈:心志壓抑。
遂:雖然。
白話譯文
總章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漫遊蜀中,遂於草萊之中,尋索清溪幽澗,溪流幽邃,石級陡峻,人跡罕至的地方,卻有一株松樹。它頂著霜雪屹立著,蒼翠的枝幹高達百丈,再大的樹也超不過它。可惜,這松樹長得不是地方,即便有超群的材質,人們又怎么能認識到呢?原來事物雖然各不相同,情理可是一樣。我有所感觸,興之所至,就寫了這篇賦:
松樹長在幽深的澗谷,虬枝高峻,深根臨水,它什麼時候寄寓在這天地之間的?受大自然雨露潤澤有多少年了?看到應時花卉的隨時變易,就會知道世俗之態的淺薄浮泛,所以它渾身肅穆,顯出氣派嶔崎磊落,不同凡俗的風采。它的葉子在冷風中吟嘯,枝條在風雪中奮動,可惜,難於遇見明鑑之人,只能保持自己貞純獨特的姿質了。攀著青翠的山崖,顯得疲累,它熄滅了伸向高遠天空的願望。算了吧!原來,物微則用者眾,才大則役者少。當然,長成棟樑之材,不是椽子所能替代的。但空遠大的抱負而心實委屈,於是造成了才高而位下這種局面。既然這在物類也有,我為什麼要悲傷呢?
創作背景
總章二年(669年)時作者二十歲,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李治下令廢職,逐出沛王府。這年五月,作者南下入蜀。他在《入蜀紀行詩序》中說:“總章二年五月癸卯,余自長安觀景物於蜀,遂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超玄壑,歷翠阜,迨彌月而臻焉。”在蜀三年,作者先後遊歷過葛憤山、武擔山、武都山等名山,創作了許多詩文,此賦即創作於這段時間。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由左思的《
詠史·鬱郁澗底松》變化而來。就標題而言,此賦有著明顯的寄意。松不生於崇丘而生於澗底,材雖偉岸,然而不是生在合適的地方,“物殊類而合情”,名為詠物,實則說的是人間社會。
此賦一開始就點出此松生長幽澗,虬枝高聳,深根憑流。在淡淡兩筆勾畫了此松形象之後,忽然一筆宕開:“寓天地兮何日?沾雨露兮幾秋?”問它在這兒多少時候了,為什麼要在這兒,問得似乎幼稚,然而巧妙,順勢引起下文,寫這松樹嶔崎磊落,姿質特異,“紫葉吟風,蒼條振雪”,疾風勁節,堅貞不屈,但由於沒有明鑑之人而被埋沒在幽谷中。“用輕資眾”,“器宏施寡”,譬如千里馬,空有遠志,不能馳騁,也只好屈居軛下了。這和人的身具高才,位終不顯,正是一個道理。
全賦講求韻律,不事用典,詞語不事雕琢,語言簡潔,舒捲自如,音調鏗鏘,乾淨利落,直抒胸臆,假託澗底寒松“出群之器”、“托非其所”的遭遇,極儘自我矜恃、鳴其不平之能事,將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辰的滿腔憤懣一以貫之,指斥“時革屢變”、“態俗多浮”,決心獨“保貞容”,不與“榱桷”為伍,大發個人“志遠心屈”、“才高位下”的牢騷,這是對社會的遏抑人才、用輕資眾這種本末倒置現象的嚴厲批判。
名家點評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
楊曉靄:篇中不作簡單比附,至始至終落筆澗底松本身,寫松喻己,取譬明切;詠物寄情,感慨遙深。較其頗具齊梁小賦濃艷色彩的《春思》《採蓮》等賦,完全洗去鉛華,骨氣凜然,超然勝之。(《歷代賦評註》)
作者簡介
王勃(649年—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
王通之孫。
麟德三年(666年)制科登第,拜朝散郎。後為沛王府修撰。
總章二年(669年)入蜀漫遊。
鹹亨三年(679年)冬,始為虢州參軍。因匿殺官奴獲罪,會赦除名。游汾陰,“流離歲月,羈旅山川” (王勃《夏日登韓城門樓寓望序》)。
上元二年(675年)秋,赴交趾省父。上元三年(676年)渡海歸,溺水,驚悸而卒,年二十七。詩文追求“風骨”,力爭剛健,自成風格。有《王子安集》,其中存賦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