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樓

澄海樓

澄海樓位於山海關老龍頭長城,始建於明末,為萬里長城東端第一座城樓,亦是老龍頭景區主要景點。樓上懸有明大學士,民族英雄孫承宗題今人侯正榮所書“雄襟萬里”匾額。現存者為1985-1987年和南海關口、靖虜1號敵台、入海石城一併修復,兩層大木結構、重檐九脊歇山瓦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澄海樓
  • 地理位置:山海關老龍頭景區
  • 開放時間:24小時
  • 景點級別:AAAA
簡介,修建,景色,歷史,

簡介

澄海樓是 山海關老龍頭景區的主要景點,是萬里長城東部起點上第一座城樓,距山海關城南十里的入海處老龍頭上,湮沒多年的觀海名勝澄海樓最近重新修復,向遊人開放。
澄海樓地理位置

修建

澄海樓前身為明初年修建的“觀海亭”,明萬曆39年 兵部主事將觀海亭擴建為澄海樓。“澄海”即“大海澄清 海不揚波”。是流傳於世的一個典故 象徵聖人治國 天下太平 曾被稱作“知聖樓”。它矗立在地勢險峻的老龍頭上,背山面海,仿明式大木架結構建造 九脊歇山式 二滴水明式建築,外設圍圍欄,內設桌椅 。登樓遠眺,海濤光涌,雲水茫茫,極為壯觀。樓上懸有乾隆御筆親書的“澄海樓”和明大學士孫承宗題而由已故書法發家侯正榮所書寫的“雄襟萬里”匾額。

景色

登上老龍頭的澄海樓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飛濤如雪;極目遠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氣吞海岳,使人心襟大開,豪情滿懷。更為奇特的是,有時海面上風號雷吼,濁浪排空,岸上風聲陣陣,木搖草伏,而登上澄海樓觀海的人卻靜寂不覺,這便是名聞古今的“海亭風靜”勝景。傳說夜間登樓還有可能欣賞到“滄海明珠”的奇觀。夜深風靜之時,澄海樓面對的大海上,會忽然間群星璀璨,光芒四射,猶如出現了一個閃爍的燈市,五彩紛呈,令人陶醉。據說這是因為老龍頭一帶海里盛產大蚌,眾多大一張嘴時露出腹中的珍珠,就形成了這種不可多見的奇景。  澄海樓前有一塊古碑,高2.65米,寬0.7米,上面只有四個赫然大字:“天開海岳”,字型渾厚古樸,遒勁蒼鬱。這四個字將老龍頭一帶海闊天高,山岩聳峙的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傳說這是唐代名將薛仁貴當年東征高麗時所立。
澄海樓澄海樓

歷史

澄海樓初為建於南海口關上的一座觀海亭,約始建於明初。明天順五年(1461年),山海關主事楊琚來此觀景,因嘆於此處山海相連,風光秀麗,乃善加修葺,並提“觀海”二字於亭內。後隨入海石城與靖虜一號敵台之建立,於明萬曆三十九至四十三年(1611-1615),由兵部主事王致中於原址擴建為澄海樓,又名知聖樓,高三丈,廣二丈六尺,深一丈零八尺,三間,當為守城箭樓。康熙九年,由山海關通判,浙江永嘉人陳天植募集資金重修。並作《重修澄海樓記》。
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鮮使者金昌業記載,澄海樓“樓凡二層,下層曰‘知聖樓’,傍書‘康熙十年重修’。上層內外,皆有扁額,內曰‘望洋舒抱’,傍書‘己未春西湖尚標題’;外曰“海岳朝宗”,傍書‘己卯春閩中梁世懋’”。這些匾額現在大都無存。
澄海樓的風光之處應該就是清朝幾代皇帝的眷顧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幾位皇帝每逢去東北謁陵或省親歸來途徑山海關,澄海樓觀海應為經典項目,據記載乾隆就來了四次,並有多首詩句留了下來。現在的澄海樓腳下尚有御碑亭一座,存有乾隆御碑一通,上刻乾隆《再題澄海樓壁》:“我有一勺水,瀉為東滄溟。無今亦無古,不減亦不盈。臘雪難為白,秋旻差共青。百川歸茹納,習坎惟心亨。卻笑祖龍痴,鞭石求蓬瀛。誰能望天倪,與汝共濯清。”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澄海樓毀於八國聯軍炮火。
現在我們見到的澄海樓是1985-1987年和南海關口、靖虜1號敵台、入海石城一併修復的,為兩層大木結構、重檐九脊歇山瓦頂,頗具當年氣勢。現在下層外面的匾額是乾隆五十四年御筆親書的“澄海樓”,裡面為乾隆八年的御書匾額“元氣混茫”,並有一副楹聯“日曜月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上層是侯正榮先生所寫的明大學士孫承宗題的“雄襟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