潵河

潵河

潵河,簡寫作灑河,古名強水。海灤河流域灤河的支流。發源於興隆縣八品葉梁。流經興隆縣遷西縣,在遷西縣灑河橋鎮灑(潵)河橋村北注入灤河。全長74公里,流城面積1170平方公里。全流域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5條。較大的是黑河和橫河。

潵河地處燕山山脈西側的暴雨中心地帶,所以洪峰模數大於燕山山區其它大河。歷年最大洪峰流量可達8000立方米/秒,汛期徑流量占年總徑流量的84%

支流橫河主河道上老虎溝中型水庫。配套有老虎溝灌渠,5000餘畝農田得到灌溉,潵河下遊興隆縣三道河鄉黃土嶺境內建有三道河水電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潵河
  • 別名:灑河、強河
  • 所屬水系:海灤河流域灤河的支流
  • 地理位置:河北省興隆縣遷西縣
  • 流經地區:河北省興隆縣遷西縣
  • 發源地:河北省興隆縣八品葉梁
  • 主要支流:黑河、橫河
  • 河長:74 km
  • 流域面積:1170 km
  • 平均流量:700 m/s
  • 落差:720 m
  • 河口位置:河北省遷西縣灑(潵)河橋鎮北
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水庫,灌溉,防洪,水電,

名稱由來

據《永平府志》載:“潵河一名強河,以波流洶湧也”。每到雨季,波濤洶猛,河水四散,沖毀房屋和土地。於是用“水”和“散”字組成“潵河”字,用來表示潵河水勢洶狂之意。為了簡便,後寫了成灑河。《興隆縣誌 》《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載:“河流源頭有一清泉,稱“石井子”。泉水一年四季不停向外噴灑,匯集成河,故稱“灑河”(潵河)。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潵河
潵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灑河,發源於興隆縣南天門滿族鄉(原石廟子公社)獐帽子山南麓東八品溝(一說東八品葉,一說八品葉梁)。該河流經興隆縣南部的深山區,自西向東流經蘭旗營至龍井關穿過長城進入遷西縣境內,於栗樹灣子村東匯黑河,流過漢兒莊,在灑河橋村北注入灤河。全長74公里,流城面積1170平方公里。
上遊興隆縣,主河境內長58.8公里,中下遊河床寬80~150米。由西向東經石廟子、南天門、牛圈子、小子莊,半壁山,藍旗營、灑河南,三道河,東西走向入遷西縣境內。興隆縣境內流域面積384.52平方公里。河流上有公路橋四座,釣魚台橋長120米,寬9米。
中下游遷西縣境內,河長27公里,面積200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17%,河谷寬約50米左右,卵石河床。自西向東流,於龍井關穿過長城入縣境,至栗樹灣子村東匯黑河,流經漢兒莊,至灑(潵)河橋村北注入灤河。

河道特徵

潵河河床最寬250米,中下游多為80~150米,上游最窄處僅10米。谷底幾乎全被河床所占,河床縱剖面起伏不平,多瀑布、湍灘,上窄下寬,上陡下緩,天然落差720米,平均坡度為1.23%。河床上游系岩石,中下游系沙卵石結構。
潵河
潵河上游雙石井景區段
潵河
潵河上游南天門鄉南天門村段
潵河
潵河興隆縣藍旗營鎮一段
潵河
潵河下游遷西縣龍井關段
潵河
潵河在遷西縣灑河橋村北注入灤河

水文特徵

潵河地處燕山山脈西側的暴雨中心地帶,所以洪峰模數大於燕山山區其它大河。平均流量為每秒700立方米。歷年最大洪峰流量可達8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可達2.8億立方米(一說年平均徑流量1.08億立方米,汛期占年總徑流量的84%,一說年均徑流量27014.4萬立方米(含橫河947.8萬立方米))。由於流域內植被較好,水土流失不甚嚴重。每年除洪水期七、八月份外,河水清滋見底。枯季最小流量一般在每秒0.6至1.0立米之間。由於流域內水土流失較輕,除洪水期7、8月份外,河水清潵河見。結冰期約一二十天,封冰期八十五天左右。

主要支流

全流域有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15條。較大的是黑河和橫河。
潵河
支流橫河興隆縣大水泉興隆山段
潵河
支流橫河興隆縣安子嶺鄉詩上莊村段
潵河
支流橫河興隆縣半壁山鎮靳杖子段
潵河
支流橫河在興隆縣半壁山鎮匯入滿潵河
橫河,發源於興隆縣獐蝟山。經大水泉、安子嶺,在半出壁山東閻杖子匯入潵河。全長60.4公里。流域面積364.7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0.9億立方米,汛期占年總徑流量的84.2%。河道彎曲,兩岸山勢險峻,橫剖面多呈“V’字形,縱剖面隆起伏不平。天然落差960米,平均坡差1.59%。流域內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9條。縣歷史上,橫河稱為“害河”,水患嚴重。建國後,得以全面治理,生態恢復,河中魚蝦到處可見。流域內建水庫3座,控制流域面積460平方公里,蓄水1255.7萬立方米,灌溉農田志1.1萬畝;塘壩等工程4處,控制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蓄水12.6萬立方米,澆地140畝。
潵河
支流黑河蘑菇峪鄉一段
潵河
黑河在遷西縣栗樹灣子村匯入潵河
黑河,發源於興隆縣五鳳樓山,經解放、蘑菇峪,在遷西縣栗樹灣子村入潵河。全長38.6公里。流域面積216.6平方公里。天然落差250米,平均坡差1.94%。流域內1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5條。年平均流量0.5億立方米,汛期占年總流徑量84.2%。兩岸山勢險陡,山、頂尖銳,多奇峰。河窄流急,彎曲多,無污染,水流清潵河。

治理開發

史料記載:盛水期時,潵河下游有木筏、船隻通航,貿易活躍。1967年在釣魚台處建潵河大橋,公助民辦便橋也有數座,改變了水上交通。但汛期河水時有泛濫,沖毀農田,危及村莊,多處行人仍需涉水過河。
建國後,潵河兩岸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不懈地治理潵河。截止到1995年,流域內兩岸築堤84公里;建水庫5座,控制流域面積16.95平方公里,蓄水85.9萬立方米,灌溉農田3400畝;建塘壩13座,蓄水27.2萬立方米,澆地673畝。建成小水電站8座,裝機容量434千瓦。承德地區在藍旗營古兒石村設有水文站。

水庫

潵河
老虎溝水庫
老虎溝水庫,位於興隆縣安子嶺鄉老虎溝、雙爐台、安子嶺三個村之間的橫河主河道上,屬中型。1971年,半壁山、溝門子兩個公社,為擴大耕地面積、發電照明,聯合興建老虎溝水庫。第1973年竣工。壩高15米,蓄水120萬立方米,發電裝機125千瓦,灌溉面積5000畝。屬小四(一)型水庫。1975年,半壁山公社修建南北10公里,東西5公里主幹渠一條。由於水量不編均勻,蓄水不能滿足灌溉和發電需要。為此,興隆縣決定續建擴建老虎溝水庫。1977年5月,主體工程開始施工。興隆縣建立水庫工程指揮部,從全縣抽調1400多名民工參加工程建設。水庫壩型設計經過工程技術人員多次研討、修改後,確定採用“框格硬殼填壩”,壩頂溢流。此種廠壩型設計在全省僅此一例。壩高29米,壩厚23.8米,壩頂長194米,其中溢流段長108米。.按50年洪水標準設計,500年一遇校核。水庫建設後,可蓄水122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20基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86萬立方米,發電裝機765千瓦,年均發電299.4萬千瓦小時。利用礎發電尾水自然灌溉1萬畝,電灌1萬畝,養魚200萬尾,可控制流域面積315平方公里,保護設施下游村莊32個。1980年12月,水庫竣工。1981年1月,交付使用。總投資415萬元。15年來,水庫運行情況良好,發揮了蓄水、防洪、發電、灌溉、養殖等綜合效益。

灌溉

老虎溝灌渠,位於興隆縣半壁山鎮境內。原名東方紅灌渠,是老虎溝水庫的骨幹配套工程。1975年由半壁山公社組織民工開挖,當年即完成10公里主幹渠。主幹渠引電站尾水,經過水閘泄水,用倒虹吸越50米橫河進明渠,流至雙爐台(村)再跨84米橫河。用二肋單渡雙曲拱渡槽穿越高板河公路,鑽4條山洞到達半壁山北山陽坡。1977年,縣老虎溝水庫工程指揮部接管水庫工程,開始完善主幹渠,並動工興修東、西主幹渠及配套的12條支渠。渠道總投資72萬元。共完成土石方30.3萬立方米,混凝土0.13萬立方米,5000餘畝農田得到灌溉。1980年渠興道全部竣工。1982年開始受益。
主幹渠:全長17099.5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修,渠道矩形斷面1.2米X1.5米。有縣渡槽5座,其中橫河大渡槽10跨,全長250米。大渡槽地下部分預製件、吊裝分別由遷西、興隆打井隊和唐縣吊裝隊完成。有輸水隧洞4座,以半壁山隧洞最長,為776米,斷面為志1.8米×2.2米。
東乾渠:由半壁山北山經東閻杖子跨橫河渡槽流入藍旗營界內,全長5930米。引進設計流量0.8米/秒。有兩個渡槽,兩座隧洞。西乾渠:由半壁山北山經佛爺來、釣魚台至西窩鋪。全長3290.5米。引進設計流量、0.6米/秒。有渡槽一座,隧洞兩座。灌區內還有3個倒虹吸、1個進水閘、8個泄水閘。第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萬畝,實際灌溉面積為5000畝。

防洪

馬圈子大壩,位於興隆縣藍旗營鄉境內的潵河中游南岸。未建大壩以前,水患屢有發生,土地經常被沖、被淹。1966年,該公社組織民眾開始修建馬圈子防洪大壩,縣水利局具體負責技術指導。大壩總長350米、底寬2.5米、頂寬2米,高4.2米。水泥塊石漿砌。壩外修築鉛絲蘢15個,每個長8米、寬2米、高1.5米,工程總量5000立方米。是年底,大壩工程竣工。壩後造地300畝,栽樹15萬株,護地800畝,護居民住戶20戶。黃土嶺大壩位於三道河鄉黃土嶺村境內澉河中下游右岸。澉河在這裡呈“S”型流過。每當洪水季節,不僅村莊直接受洪水威脅,土地也經常被沖,水土流失嚴重。1967年,在縣水利局技術指導下,三道河公社組織動工修築大壩。大壩上起龍王口,下至水泉溝。兩岸總長2500米、寬1.5米、高4米。大壩建成後,既保護了當地居民的居住安全,又保護了大片耕地。
藍旗營大壩,位於藍旗營鄉境內的激河中游北岸。因地勢開闊,河床平坦,每當汛期,洪水泛濫,沿岸土地屢受沖刷。1970年,藍旗營大隊組織修建上游350米長的防洪壩。1977年,根據全縣河道統一治理規劃,藍旗營公社又組織了2520勞力聲勢浩大的治理澉河大會戰。10月,大壩動工,突擊苦戰20天,建成防洪壩長670米。大壩平均高度為6.5米、底寬8.6米、頂寬1.5米。壩後建地150畝,護地350畝,栽護壩林1萬株。
南薄嶺劈山改河工程,位於半壁山鎮靳杖子村境內。橫河在此呈“U”型繞山而下。1967年10月,該工程全面動工。施工隊伍以民兵連為建制,從10個大隊抽調150人,組建一個民兵連。劈山工程,上口寬80米、底寬50米、深55米,開鑿新河道長110米。共動用土石方量18.7萬立方米。攔河大壩長127米、底寬25米、頇寬2米、壩高9米。河水改道後,設計可造田700畝,同時利用水的落差興建小水電站一座。1969年春,70千瓦水輪泵電站建成,供半壁山、靳杖子、擺宴堂、佛爺來、東閻杖子等大隊1000餘戶居民用電。1974年劈山改河工程全部竣工。

水電

三道河水電站,位於潵河下遊興隆縣三道河鄉黃土嶺境內。始建於1966年3月19日,竣工於1968年8月10日。工程總投資34萬元(其中國家撥款9萬元,自籌25萬元),為社屬集體所有制企業。該站為引水型電站,引水長度150米,水頭12米,流量為3.0立方米傀p,年利用小時5588小時。選用ZEl661一1,MY一60型水輪機配TSN一125—8型發電機,總裝機容量250千瓦。年平均發電139萬千瓦時。電站投運後,全社先後共架設高壓線路25千米,架設低壓線路40千米,安裝790KVA變壓器23台。電站除為農戶提供照明電外,還為全社24個工副業攤點、50處排灌點、2557畝耕地灌溉提供電源。1988年9月13日,與國家電網併網。
老虎溝水電站,位於興隆縣橫河中下游溝門子老虎溝境內。1971年5月,由半壁山、溝門子兩個公社初步建成裝機容量為250千瓦的小型水電站。1977年5月擴建。1980年12月30日,電站竣工運行發電。電站選用HLZ60一WJ--60、HL300一WJ一35型廠水輪機配TSWN99/37—6、H涮rN59/37—10型發電機。總裝機容量765千瓦。設計年發電量270萬千瓦時。年利用為3067小時。電站屬隧洞引水式,發電引水隧洞長350米,直徑1.5米,設計平均水頭25.1米,最大引水流量4.4立方米緲。工程總投資115萬元(其中國家礎設撥款92萬元,自籌15萬元,貸款8萬元)。施老虎溝水電站運行後,年發電量未達到設計要求,僅為20~30萬千瓦時。不能滿足半壁山、溝門子兩地用電需求。為解決供需矛盾,1983年開始從電站架設10千米長的高壓線路至半壁山110KV變電站,擬並人國家電網。1987年12月,併網送電。到1995年,縣境內除老虎溝水庫發電併網外,其餘小水電站全部停止發供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