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江社區地處潯江之畔,轄區面積0.71平方公里,總戶數1407戶,總人口6803人。潯江社區是陳嘉庚老先生的故里,是嘉庚精神的發祥地。具有得天的地理優勢和獨厚的人文優勢,轄區內物寶天華,人傑地靈。為挖掘區域文化底蘊,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展示社區文化內涵,促進基層文化交流,使社區成為宣揚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課堂,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我們以“文化”為社區品牌,因地制宜,結合地區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社區特色文化,重點發展龍舟賽、薌劇團、南音社、祖厝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閩南文化活動,努力提升社區文化品位,用文化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品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潯江社區
- 面積:0.71平方公里
- 人口:6803人
- 總戶數:1407戶
起源,時間,
起源
集美的龍舟賽是從上世紀50年代起,由愛國華僑、集美學村的創辦人陳嘉庚發起組織,已具有悠長的歷史,也累積了非常廣泛的民眾基礎。自2006年始,集美區已連續兩年在龍舟池成功舉辦海峽兩岸龍舟賽,在海內外產生了較大反響。端午節來臨之際,鼓聲震天響,擊水飛舟忙。除了龍舟競渡,龍舟賽還舉行豐富多彩的配套文化活動,包括海峽兩岸龍舟詩歌文化節、美食文化節、捉鴨子活動、舞龍舞獅腰鼓表演、集美區“平安全家樂”包粽子大賽等幾大主題活動。通過兩岸龍舟文化節,凝聚了人氣,大大推動集美文化的發展,擴大了集美、廈門在海內外的影響力。
集美的發源地則是大社。大社過去是個小漁村,在步入都市化後,這裡的中老年人仍保持著鄉土說唱的古樸民風,其中後尾角的民生樂隊和潯江的歌仔陣就是其中之一。演唱清麗婉約的南音和高亢昂揚的薌劇,大社都有專門的活動場所,與祖厝大祠堂相對而建的就是集美南音社和薌劇戲台,祖厝成為了休閒文化廣場活動主要陣地,它們承載著大社人的精神寄託,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每當周末傍晚,集美龍舟池畔榕樹公園邊,大社老人組成的民生樂隊就會在這裡演奏著南音歌仔等古樂,吸引了眾多中外遊客,成為一種廣場文化。
大社的民生樂隊和南音歌仔陣最早起於清乾隆年間,到1950年,陳嘉庚先生從南洋回到故鄉後正式組建起南音社、歌仔戲團、民生樂隊三支民間文藝隊伍。多年來,這支由大社50多名中老年人組成的民間樂隊,每逢節假日、周末便活躍在集美旅遊沿線,成為僑鄉的一道風景線。
陳氏大宗祠是大社的心臟。祠堂古已有之,1984年重修,仍是雕樑畫棟,龍脊鳳檐、熠熠生輝。殿堂正中,擺放著陳姓先祖的牌位,馨香俎豆,永世祭享。堂前懸掛兩塊錯彩縷金的扁額,一方題為“尊來堂”,為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御賜陳文瑞的,另一方題“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這是毛澤東同志贈予嘉庚先生的。這兩方扁額顯示著集美陳氏家族的最高榮耀,可謂“寰宇傳芳”的明證。大社宗祠溝通著生冥兩界,在族人聚散之際,逐漸成了文化交流與老人休閒的場所。
時間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族親和當地民眾,都要匯聚在大社祖厝前舉辦傳統文化廟會,祀奉“開閩王”王審知。元宵節早上,大社家家戶戶都要準備貢品,富裕人家準備了整豬整羊,普通人家也會準備雞、豬肉、新鮮瓜果等。吉時一到,“開閩王”神像被用八抬大轎請出來,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沿街轉巷,順著固定的路線巡遊,人們一路跟隨,焚香祈福,隊伍越來越長,綿延數里。沿街商戶家家興高采烈,開門迎神。每到一個祭拜點,還要抬著神像奔走數圈,左右搖擺,所到之處,人山人海,鞭炮聲振聾發聵,場面熱鬧非凡。待到禮畢,王審知的神像回到大社陳氏宗祠前的廣場,接受集美陳氏族親及來自海內外的鄉親祭拜。期間還會穿插攻炮城、舞龍舞獅、歌仔戲、木偶戲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成為集美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