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潮龜亞科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爬行綱
- 亞綱:無孔亞綱
- 目:龜鱉目
- 亞目:曲頸龜亞目
- 科:龜科
- 亞科:潮龜亞科
物種分類,潮龜屬,鹹水龜屬,烏龜屬,馬來龜屬,花龜屬,棱背龜屬,廟龜屬,沼龜屬,草龜屬,池龜屬,安南龜屬,地龜屬,擬水龜屬,鼻龜屬,分布範圍,生長習性,
物種分類
潮龜屬
僅1種,即潮龜Batagur baska。分布於印度的部份地區、孟加拉、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印尼及高棉。龜殼略為凹陷,幼龜的中央起角。它們的頸部很闊但短,第一節脊骨闊度一致,幼龜的第二至第四節脊骨較闊。第三節脊骨的後外側緣凹陷。胸甲很大,幼龜的起角,而成年的則突起。腹部龜板的闊度超過後葉的長度。最長的接縫是位於下腹,最短的則在喉盾之間。它們的頭部很細小,吻尖而突出向上。顎部邊緣有鋸齒,上顎中央的鋸齒較少。下顎闊度差不多與眼窩的直徑一樣大小。四肢闊大,有橫間的鱗片。龜殼最長達60厘米。表面及柔軟部份呈橄欖褐色,下面呈黃色。由於其藥用價值或作為食物而被廣泛貿易,導致現時的數量大幅下降。最初相信它們已從高棉消失,但於2001年卻重新在當地發現。在馬來西亞吉打、霹靂州及登嘉樓的河流都是它們主要的棲息地,雖有保育計畫,但分布範圍卻不斷減少。
鹹水龜屬
僅1種,即鹹水龜Callagur borneoensis。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汶萊。1996年國內市場上見其蹤跡。背甲為淡灰色或棕色,呈橢圓形,中央隆起較高,前寬後窄,背甲中央有黑色粗條紋,似西瓜條紋,每塊緣盾上有大塊黑色斑點,背甲後緣不成鋸齒狀。腹甲為淡黃色,較窄且長。甲橋淡黃色,較寬。頭部為灰色或棕色,中央又一條粗的條紋,顏色因性別而有所不同。眼眶和面部為黑色,吻部上翹,呈黑色,吻部棕灰色,上頜中央無缺刻。四肢灰黑色,指 趾間具蹼。尾短。
烏龜屬
頭背後部皮膚呈細粒狀或細鱗狀。上顎咀嚼面寬,無中央脊。骨質內鼻孔與眶後半部在同一平面。椎板六邊形,兩短邊在前側。腋盾與胯盾大。腹板有發達腋柱與胯柱。內腹板為肱胸盾縫橫切。趾間全蹼,尾中等。有3種。烏龜Chinemys reevesii分布於朝鮮、日本和我國南方各省。頭前段皮膚光滑,後段細鱗,鼓膜明顯。椎盾5片,肋盾每側5片,緣盾每側11片,臀盾1對;肛盾後緣凹缺。背甲略平扁,有3條縱棱,雄性縱棱不顯。四肢較平扁,趾、指間均全蹼,有爪。頭、頸側面有黃色縱紋;背甲棕褐色或黑色;腹甲棕黃色,每一盾片外側下緣均有暗褐色斑塊。雄性較小,背甲黑色,尾較長,有異臭;雌性較大,背甲棕褐色,尾較短,無異臭。生活於江河、湖沼或池塘中。以蠕蟲、螺類、蝦、小魚等為食,也食植物。每年4月下旬開始交尾,5~8月為產卵期,年產卵3~4次,每產5~7枚。雌龜產卵前,爬到向陽有蔭的岸邊鬆軟地上,用後肢掘穴產卵。卵長橢圓形,灰白色,卵徑27~28毫米×13~20毫米。在自然條件下50~80天孵出幼龜。幼龜當即下水,獨立生活。肉可食,有滋補功效;腹甲入藥,稱“龜板”,為滋補和止血藥物。大頭烏龜Chinemys megalocephala和黑頸烏龜Chinemys nigricans均特產於我國南部。其中大頭烏龜系我國學者方炳文於1934年依據采自南京地區的標本所命名的。此後未在學術界引起關注。一些外國著名的龜類專家對它的有效性提出了置疑,認為頭大是對貝類食性的個體適應。至今,國際上的龜類物種名錄中大都未正式列入。也有人認為,大頭烏龜與烏龜太象了,除了頭大,幾乎無明顯區別。還有,長年來,發現的大頭烏龜以雌性居多,很少能見到真正意義上的雄性大頭烏龜。學者傅金鐘於1993年對比了大頭烏龜的模式標本與烏龜的大量標本,發現頭部相對背甲寬度的比例,在大頭烏龜與烏龜間呈明顯的過渡狀態。外國學者還發現大頭烏龜都分布在烏龜的分布範圍以內。反對者的主張是,大頭烏龜是烏龜的同物異名,頭大的個體是個體變異,或老年雌性,還有人認為是個亞種。近年來,我國學者通過對比大頭烏龜與烏龜的細胞染色體得出結論,認為兩者差異明顯,從而從細胞遺傳學角度找到了支持大頭烏龜是有效種的論據。
馬來龜屬
僅1種,即馬來龜Malayemys subtrijuga。分布於越南、泰國、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花龜屬
頭背皮膚光滑,不分裂。頭側及頸部具多條淺縱紋。頭骨具骨質顳弧,顎的咀嚼面寬,上顎咀嚼面與顎緣平行的中央脊。內鼻孔開口與眶中部處於同一平面。六邊形的椎板短邊位於前緣。背腹甲以骨縫相連,有發達的腋柱與胯柱。指、趾間滿蹼,尾中等長。僅1種,即中華花龜Ocadia sinensis。分布於中國南部,台灣及越南北部,生活在低洼處水流緩慢的池塘,沼澤和溪流中。顯著特徵是頸部條紋,鮮艷美麗。幼體通常有3條棱突,且緣盾的腹面具黑色斑點,似一粒粒珍珠,故又名珍珠龜。已能大量人工繁殖。我國學者認為有3種。費氏花龜Ocadia philippeni系由中華花龜與三線閉殼龜雜交,模式標本采自海南一寵物從業人士,故在國際上不能得到廣泛認可。缺頜花龜Ocadia glyphistoma僅見於我國廣西南寧西南近越南邊界附近。
棱背龜屬
有7種:三線棱背龜Kachuga dhongoka、紅冠棱背龜Kachuga kachuga、棕棱背龜Kachuga smithii、阿薩姆棱背龜Kachuga sylhetensis、印度棱背龜Kachuga tecta、棱背龜Kachuga tentoria、緬甸棱背龜Kachuga trivittata。原產於南亞和東南亞。背甲高聳,尤其是第三節椎盾特別高聳。背甲上有小黑點,背甲中部龍骨終止於五邊形的第三椎盾一突出的結節上;腹甲黃色,幼體腹甲橘黃帶黑色斑;頭頂黑色,兩側為黃色;頸部黑帶細黃色細紋。共有七個種類。在亞洲水棲龜類來說,是第一大屬,在分類上也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廟龜屬
僅1種,即廟龜(黃頭廟龜)Hieremys annandalei。原產於泰國、高棉、馬來西亞。頭較小,頂部呈黑色,散布有黃色小雜斑點,吻部較尖,眼眶黑色有黃色碎斑點,上頜中央呈“W”型。頭側部無縱條紋。背甲隆起較高呈黑色,腹甲淡黃色,四肢黑褐色,指趾間具蹼,尾適中。生活於江湖、溪流。能短時間生活于海水中。
沼龜屬
草龜屬
僅1種,即草龜(冠背龜)Hardella thurjii。原產於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和尼泊爾。
池龜屬
僅1種,即斑點池龜Geolemys hamiltonii。原產於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和尼泊爾。
安南龜屬
僅1種,即安南龜Annamemys annamensis。分布於越南中部。從外形與黃喉擬水龜Mauremys mutica極相似,它們不 同之處在於:安南龜頭頂呈深橄欖色,前部邊緣有淡色條紋,一直伸至眼後,側部有黃色縱條紋,頸部具有桔紅色或深黃縱條紋,背甲黑褐色,腹甲黃色且每塊盾片上均有大黑斑紋,四肢灰褐色,指、趾間具蹼。
地龜屬
有2種。地龜(楓葉龜)Geoemyda spengleri為我國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分布於日本、東南亞地區及中國湖南、廣東、廣西等省區。頭部灰棕色,自眼部至頸側有1條黃白色淺紋。背甲黃棕色,盾溝黑褐色,沿縱棱有黑紋;腹甲中央黑色,周緣淺黃;四肢灰棕色。上顎鉤曲,咽部具顆粒狀鱗片,頸部鱗大,覆瓦狀排列。背甲具3條縱棱,脊棱尤顯。頸盾前窄後寬;椎盾5片;肋盾每側4片;緣盾每側11片。略向上翹,前後端緣盾和臀盾呈明顯鋸齒狀。腹甲大,後緣凹缺。四肢鱗片發達,指、趾間半蹼。尾短,略扁平,尾基有錐狀鱗。生活于山區叢林或溪流中,營半水棲生活。雜食性,以昆蟲、植物莖葉及果實為食。每年6~8月產卵,每產4~6枚,卵長徑約45毫米。蘇拉威西地龜Geoemyda yuwonoi分布於印度尼西亞。
擬水龜屬
頭背皮膚光滑,不分裂成細鱗。背甲隆起較低,有脊棱,側棱隨年齡增長而消失。椎板六邊形,短側邊在前或在後。腹甲無“鉸鏈”,與背板以中等或發達的骨柱牢固連線。頭骨;鱗骨通常與眶後骨相接,但可不接顴骨。翼骨將頂骨下突的前緣與顴骨腹部分開。頂骨下突多與齶骨相接。有9種:艾氏擬水龜Mauremys iversoni、黃喉擬水龜Mauremys mutica、臘戍擬水龜Mauremys pritchardi、廣西擬水龜Mauremys guangxiensis、日本擬水龜Mauremys japonica、安南擬水龜Mauremys annamensis、裏海擬水龜Mauremys caspica、地中海擬水龜Mauremys leprosa、希臘擬水龜Mauremys rivulata。我國有4種:黃喉擬水龜廣泛分布於我國南部和越南,具有較高的觀賞與藥用價值,飼養量大,也是培育綠毛龜的優良龜種;臘戍擬水龜見於我國雲南;艾氏擬水龜特產於我國福建和貴州。廣西擬水龜分布於我國廣西及越南北部邊境處,體型較大。
鼻龜屬
有9種。棕鼻龜Rhinoclemmys annulata、犁溝鼻龜Rhinoclemmys areolata、冕鼻龜Rhinoclemmys diademata、黑鼻龜Rhinoclemmys funerea、哥倫比亞鼻龜Rhinoclemmys melanosterna、大鼻龜Rhinoclemmys nasuta、中美鼻龜Rhinoclemmys pulcherrima、斑腿鼻龜Rhinoclemmys punctularia、墨西哥斑鼻龜Rhinoclemmys rubida。分布於拉丁美洲,也是唯一分布於美洲的潮龜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歐洲、北非和亞洲,另有一個屬分布於中南美洲。
生長習性
大多棲息在淡水水域中,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