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潮汕方言歌原來是一種民間傳統,最開始是潮州歌冊,這是屬於口頭文學的,一些有詞無曲的,只念不唱的,屬於吟誦的,以前在鄉村,經常可以看到一本一本的歌冊,一些阿嬸阿姆經常會在街頭巷尾吟誦,歌冊是有唱本的吟誦的一種潮汕的賦詞歌曲,為什麼叫吟誦呢,因為潮汕語言是一種音樂性比較強的語言,一種非常古老的語言,從語言學來說,潮州語言是古代北方語言和南方土語結合之後產生的語言,越古老的語言聲調就越多,國語才四個聲調,我們潮汕話卻有八個聲調,所以造成抑揚頓挫和音樂性都比較強,音樂性強有個優點就是讀起來比較好聽,但是無法跟北方方言區一樣,有比較強勢的民歌,在曲調方面不是很強。但後期也有人把這些拿來演唱,潮汕地區的潮曲、潮州音樂是很強勢的,潮劇也是潮州創作者的強項,所以很多的歌冊也是用潮曲的曲調,或者潮劇的曲調來吟唱,這是潮州歌曲早期的一種創作和演唱方式。是潮語歌曲的前身、早期的形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到了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抗戰時期是鬥爭需要,日寇給潮汕人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那時候就有很多表現人民民眾生活艱苦、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一些民間歌謠,這些東西也有很多人在吟唱,這是一個。還有解放戰爭的後期,40年代末50年代的時候,陳莽原老師可以說是現代潮州方言歌的鼻祖了。陳莽原老師是閩粵贛韓江縱隊游擊隊武工隊的一個戰士,後來因為發動民眾搞革命的需要,他就把這些歌謠用譜曲的方式創作出了第一個歌曲叫《撟仔苦》,寫出來之後,民眾的反映不錯,於是他就把潮汕民謠《刺仔花》也譜上曲子,從莽原老師之後,大家才開始認認真真地用現代的作曲法,對潮州的方言歌謠和歌詞進行譜曲和演唱。
後來隨著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流行歌曲的興起,再用流行音樂的創作手法來創作潮語歌曲,形成了自己的一個流派,冠名為潮語歌曲。
體裁
潮語歌曲從大概念上來說,從體裁可以分為幾類,一個是歌謠體,就是對傳統歌謠進行聞字取腔式,譜上曲調,潮州語言的音樂性是非常強的,所以需要聞字取腔,比如(唱)這是陳莽原老師的一首很重要的作品,叫《月光歌》;還有一種是用戲曲和潮曲的基本音調然後填進歌詞的,稱之為戲曲體,還有就是創作歌曲體。
創作歌曲體有兩種,一種是莽原歌,就是莽原老師創作的這種歌體,就是用現代的作曲手法把帶有潮州音韻特點的這些詞,就是說根據方言的辭彙和語法特點進行創作、譜寫而成的,這種寫法現在的年輕人看來是比較平舊、呆板的,但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當時也湧現出了一大批作者,很多作者都發揮了他們的作用,也湧現了一大批好的作品,比如《撟仔苦》、《刺仔花》、《月光歌》、《打鉸刀》等等,包括還創作出很多歌劇式,方言歌劇,比如說《赤葉河》、《春雷》等等,在公社化時期也寫出了很多的方言歌,比如說《中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