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潮汕小孩入學讀書叫“開書”,潮汕各地流行著一些有趣的入學習俗。小孩入學第一天,潮汕各地早餐食俗有所異同。小孩入學的第一天,父母要給孩子煮幾道菜:豬肝炒芹菜,豆乾炒大蔥,煮“龍舌”魚,一對紅色雞蛋等。取其潮音“肝”與“官”,“芹”與“勤”諧音,寓意勤奮上進,今後能做官;“蔥”與“聰”諧音,寓意聰明,讀書開竅;而“鱗”與“龍”諧音。以示小孩將來能跳龍門,出人頭地;一對紅雞蛋意味著連中雙元,圓滿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初讀禮
- 外文名:Chaoshanchuduli
- 起源地:潮汕
- 流行地區:潮汕
- 節日食物:蔥等菜餚
潮州、揭陽等地還有一種奇特的習俗:小孩入學第一天要手抱一隻大紅活公雞去拜孔子爺,腳穿大紅木屐。這種做法預示著孩子讀書會聰明,今後有出息。相傳它也有其來歷:明嘉靖年間,潮州金石鎮出了一個文狀元林大欽。林大欽自幼聰穎,天資過人,但其家境清貧,以致入學第一天連一雙布鞋也沒有,只穿一雙紅皮木屐上路。途中,他看見一個懂詩文搞賭博的老漢,在一隻紅雞旁邊寫出上聯:“公雞頭頂髻”,要求圍觀者對出下聯,若對好公雞作為獎品,對不好要賠錢給他。林大欽見很多人都對不好,白白輸了錢,於是他想了一下,對出下聯:“母羊頷垂須”,博得觀眾陣陣喝彩聲,都稱讚他日後有出息。林大欽因對出下聯,於是他就抱著獎品一大紅公雞進學堂而去。果然不出眾人料,林大欽於22歲時高中狀元。後來人們為了讓自家孩子能林大欽那樣有出息,就仿效林大欽第一次入學情形,也腳穿木屐、手抱紅公雞,以兆好彩頭。不過後來此俗逐漸刪繁就簡,至20世紀40年代末,抱紅公雞已極少見,而穿紅木屐還常見到。
吃過早餐之後,家長就帶著孩子,備禮物到學校禮堂正中設定“大成至聖先師夫子神位”處祭拜孔子。祭品有糖蔥一盒(糖蔥是一種由白糖製成的多孔糖食,象徵甜而通的意思)、青蔥一束、紅雞蛋一對、麒麟帖一個(裡面印有禱祝詞及姓名)以及筆墨等。祭拜時,家長會教小孩焚香叩拜孔子,祈求至聖先師收為弟子,並請老師多多關照。自此,孩子就算進了孔子門。來到教室門,向老師鞠躬,進入教室,把帶來的糖蔥一部分送給老彝,一部分送給同學們,表示進了孔子門的孩子要尊敬老師,友愛同窗,今後共同學習,同求進步。有一首潮語歌謠說明入學拜孔子吃糖蔥的風俗:“頭日糖蔥甜,二日竹篦連(受到老師戒尺打),三日走去‘鎮’(躲),四日尋唔見(找不到,指出走)。”這反映了昔時教書先生的教育方法是很差的。又有幾句歌謠反映了昔年課本都離不開“孔子”,引不起學生興趣:“子曰,子曰,(即“孔子說,孔子說”之意)先生肚困(肚餓),弟子目澀(打瞌睡)。”
入學當天或數天后,還要請先生起個書名,以後在學校就使用書名。在學校中,每年遇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學生都會事加慶典活動,諸如敲鑼打鼓列隊等候、齊唱《孔子歌》等。高年級的同學平時要參加儲蓄,屆時可以請木偶戲演出,祭品主要糖蔥。
開書禮在民國時期逐步廢除。民國前,女孩一般不入塾讀書,入民國後,女孩子雖進校讀書,但不行開書禮。如今,學校不設孔子靈位,市面也淘汰了紅木屐,但小孩開書,家長們仍喜歡讓小孩穿新鞋,吃下豬肝炒芹菜等幾道菜,帶著小孩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