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地塊

所謂的“潛伏地塊”樓盤多以“商住”、“小戶型”、“酒店式公寓”等概念對外賣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伏地塊
  • 定義:“小戶型”“酒店式公寓”等賣房
  • 精裝修均價:2.2萬元/平方米
  • 房子:100多套
現實問題,年度新詞,

現實問題

“3萬多元一平方米,明明才開盤的樓盤,40年的產權卻只剩28年了。”昨天下午,宣武區某精裝修酒店式公寓項目購房人亮先生(化名)鬱悶地告訴記者。而據了解,實際上,有像亮先生這樣遭遇的購房人還不少——調查顯示,北京二環沿線及其他城中心區部分在售精裝修酒店式公寓或者小戶型項目,開盤前地塊已“潛伏”多年,如今給購房人剩下的產權少則少五年,多則少十幾年。業內人士就此提醒購房人尤其是投資型購房人:“潛伏地塊”樓盤購房前一定要問清“產權年限”,謹慎購房。
賣房時方知產權縮水
亮先生告訴記者,他購買的樓盤位於宣武區陶然亭附近,是才開盤銷售的新盤。“開盤時推出了100多套房子,精裝修均價2.2萬元/平方米,雖然是商業立項、土地使用權只有40年,但相比相距不過1公里左右的樓盤感覺還是要便宜得多,當時我也就什麼沒問就立即買了。”如今亮先生想出手的時候卻發現了問題。“雖然房價已漲到了3萬多元/平方米,但即便我稍微讓利,出手也很難,因為這個項目實際上開發商拿地時間是在十多年前——1998年,如今給購房人‘剩’的使用權最多只有28年了。我也是剛剛才知道。”
“潛伏地塊”多位於城中心
業內人士李先生告訴記者,類似亮先生這樣的購房遭遇並不鮮見。“不算擱置多年、陸續‘斷尾重生’的爛尾樓,你去二環沿線或者城中心其他區域走走,不少新開盤的項目都屬於這種情況。”記者調查的情況也確實如此,北京“產權變少”在售樓盤分兩大類:第一類是當年的“森豪公寓”、“瑞之傑大廈”這樣改名重生的原爛尾樓盤;第二類便是“潛伏地塊”樓盤。
所謂的“潛伏地塊”樓盤便是拿地多年、卻新近一兩年才動工或者銷售的項目。這類樓盤還有開盤的崇文區某樓盤,該樓盤按辦公用地立項,土地使用權為50年,但該項目的土地使用證是在8年前就已經取得。此外,還有珠市口某商住項目,記者從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上了解到,該項目“非配套商業”部分已網簽約30套,成交均價逾3萬元,但這部分房源的土地使用年限也已過去了5年。不難看出,“潛伏地塊”有三大特徵,一是多位於城中心地段;二是多屬於商業或者辦公立項,如今卻以“商住”、“小戶型”、“酒店式公寓”等概念對外賣房;三是高價上市,房價都在每平方米兩三萬元之間甚至更高。
收緊閒置用地逼出“潛伏地塊”
按有關規定,土地閒置2年將被收回,那么,這些地塊如何能“潛伏”這么多年重新出水?業內人士透露,上個世紀末期開發商多是通過協定出讓拿地,“一些有關係卻沒有實力和開發資質的個人或者單位成了‘土地商’,通過關係拿城中心地塊並轉手炒賣。一輪輪炒賣,導致部分繁華地區的地塊換手率很高,不僅影響正常開發,也導致最後成本很高,拆遷也很難,地塊便被以各種理由擱置了下來。”而近年來用地閘門收緊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土部加強閒置用地的處置風聲越來越大,也就“逼”出了一批“潛伏地塊”,再加上樓市一片紅火,很多“潛伏地塊”便趁機入市。
新版土地出讓契約將加強對竣工期的監管
來自市國土局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5年,北京已供應但尚未形成實際住房供應的閒置土地已達4000公頃。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知名開發商於2003年至2009年上半年間獲得的住宅土地中,目前“在售”和“售完”的地塊占43%,剩餘57%的土地尚未形成實際供應,其中27%的土地“待開發”,30%的土地“規劃在建”。來自國土部的訊息,強化新版土地出讓契約中對竣工期規定的監管將成為一條加強已供用地管理的有效路徑。如果這一規定能落實,今後地塊“潛伏”將很難實現

年度新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
提示性釋義:指閒置多年,直到土地升值後才動工或銷售的地塊。
例句:"業內人士就此提醒購房人尤其是投資型購房人:“潛伏地塊”樓盤購房前一定要問清“產權年限”,謹慎購房。(2010年1月18日《北京青年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