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莊會堂

潘莊會堂

潘莊會堂位於河北省南宮市大潘莊南街,南溪北側,原為大潘莊公社(後稱大潘莊鄉)公社大會議室所在。其始建於1968年,由當時被錯劃為“黑五類”的人民施工建成;其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8米,高約4米,為東西六開間,東向開門,南北設窗的文革典型建築。建成後的三十年中,一直為當時潘莊一埠十八村幹部、民眾的集會之所;1997年後,潘莊公社遷並於大屯,此會堂隨廢。現會堂遺址基本保存完整;為南宮一地僅存的一處文革初期興建的公社會堂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莊會堂
  • 外文名稱:Panzhuanghuitang
  • 地理位置:河北省南宮市大潘莊南街
  • 氣候類型:四季分明
  • 占地面積:160平米
  • 著名景點:會堂、南溪
簡介,相關傳記,憶潘莊公社,憶南溪,潘莊會堂記,大潘莊鄉,

簡介

潘莊會堂位於河北省南宮市大潘莊南街,原為大潘莊公社(後稱大潘莊鄉)公社大會議室所在。其始於1968年,由當時被錯劃為“黑五類”的人民施工建成;其東西長約20米,南北寬約8米,高約4米,為東西六開間,東向開門,南北設窗的文革典型建築。建成後的三十年中,一直為當時潘莊一埠十八村幹部、民眾的集會之所;1997年後,潘莊公社遷並於大屯,此會堂隨廢。現會堂遺址基本保存完整;為南宮一地僅存的一處文革中期興建的公社會堂建築。
此建築為土木結構建築,磚石砌基,土坯壘牆,為保護土坯牆體不被風雨所侵蝕,依照當時冀南一帶流行的建築方式,在土坯牆外又裱砌了紅磚,俗稱“里生外熟”,而屋脊又鋪設了紅瓦,又外看去,整棟建築如同紅漆繪就一般,故,又稱紅廬;公社遷徙後,2008年時,鄉中拍賣公社原址,此會堂為村民張同華夫婦購得,略加修葺後,除 因改為胡同的東首一間不存外,其它均保持了會堂的原貌。

相關傳記

憶潘莊公社

作者:羅宗漢
我曾在此守望十餘年,感慨良多。照片看面是西南角,牆外一條土路橫貫東西,路南是很深的池塘,毛主席橫渡長江,風靡游泳,人頭攢動的游泳者持續了很長時間,獵漁者在晚間時有撲獲,常到公社動小灶與幹部們分享。會堂東有大門,門側的小黑板是我裝點時政的陣地,多為毛主席最高指示。
門前縱貫南北的是一條寬敞的大路,由南街延伸到邢德路。大路兩旁有中學、玻璃廠、修造站、糧站、食堂、肉聯廠、供銷社、公襯衛生院、棉站、信用社等社直單位,大路是人們趕集進出公社及其他單位最為繁華的路段,空分製造業發展到如今的數十家,最早源於這裡的社辦企業,業內多位企業家都在這裡工作過。
公社院內中間一排房中有券門是去後院的通道,門東是公社辦公室,秘書室和公安室。門西是一般幹部的宿舍兼辦公。後院住有公社正副書記、武裝部長、婦女幹部等,東頭是廣播站、郵政、電話中繼等功用兼宿舍。牆上標語由當今著名書畫家禹中斌先生書寫,當時他在潘莊中學任教。
隨著人事的變遷,後面又開通第三進院,住教委等幹部。在前院,因唐山地震,收發熟食,院裡搭了窩棚,住人兼辦公。西面牆頭低矮,牆外便是作者的老宅,西南角是男女廁所,由班壽朋和鳳簫壘砌。
大會堂座落在前院的最南面,屬南屋,但也曾開通過東門。鄧小平三起三落,四人幫欲批周公,鄧小平與江青在大寨講話,讓人摸不透政治的風雲變幻,會堂內的北面是學習心得和批判欄,讓人不知所云,常由我布置和代筆,又因先後及職位高低很令人為難,那時候說錯話寫錯字是要擔政治風險的。
會堂的正面(西牆)高懸馬恩列斯毛,簡單的講台比地面高出一磚(約24cm),一溜長桌,一般不用擴、錄音設備。在這裡一年一度的冬訓(由縣農技局舉辦,每年一次,地點不定,專家授課,各村技術員參加)曾在這裡講授,歷時一月。尹連剛曾講授過甘薯育苗技術,平常的大會小會隔三叉五,座無虛席。
發生在會堂內外的故事多多,短時難一一複述。物換星移,幾度春秋?彈指一揮,存歿參半。風雨摧折,會堂易主。難得新主一片深心,不改舊貌,思慮久遠,往事歷歷,堂館見證,逝者已矣,存者垂暮,履職雖有長短,歷事各多異同。若能憶為一編,當不負堂主美意。然天各一方,談何容易!

憶南溪

家前面的有一個大水坑,我曾經稱它為南池,可,它更為讓人廣知的名字是潘莊水庫或南街水庫,很少人說它是“溪”,更少有人言“南溪”二字。只所以稱它為南溪,是因為它曾經是舊河一脈,歲月更迭,水枯流斷,只剩下一圍泥塘,建國後,為回響上方號召,東南一縣民工用了一個冬天才挖出來,建成了防旱排澇的水庫,但,它的身世畢竟不止於此,我覺的總不能被忘記,所以,我喜歡叫它南溪;希冀著,有一天,我退歸田舍時,臨溪觀水,西望長秋。可是,我就像一隻風箏,雖然線依舊拴在這南溪北泮的家裡,卻飄飄蕩蕩,南北西東,從未踏踏實實的回來過,停駐過,只是這么遠遠的看,長長的想,久久的夢,默默的嘆。或許,天緣如此,但,天緣如此又何妨我?佇立南溪,鄉風鄉土,鄉語鄉音,沉醉於些般 濃濃鄉味,遂——因薰而染,久沁鄉香!
癸巳春 車前

潘莊會堂記

潘莊會堂,亦稱紅廬;其址原為棗林,舊有伽藍數楹,文革風起、祠廟荼蘼,乃築此廬。戊申築成,時為九檁六間之紅牆瓦舍;其牆為土坯,外裱磚石,南北開窗,東向開門,有扇形門額及灰石浮刻聯語一楹,其西牆上方置有半米風窗,其北牆西部有廂木過梁庫門兩間,為車庫倉房之地,亦為整築中唯一非拱埢過梁之所在。縱觀此紅廬,外朴內純,卓爾不華,既承冀南民居之厚,又融時代印記之朴,誠為可觀也!
此後風雲三十載,作為潘莊一埠十八村的集會之所,其見證並承載了三代人的悲欣苦樂,亦轉布或定繪了事關公社數萬鄉民的偉策宏圖。世紀之交,合鄉並鎮,公社先為辦事處,後化廢衙亭,又歷十二年後,當道欲將前後四進數十間屋宇賈價拍售於民。夫,神以形存,史以物載,舊跡不存,何人敬史!此廬若廢,誰曉潘莊?為保一方史跡,留一埠鄉根,吾父母不惜借貸乃購此廬,廬南巷院、廬北空園亦於茲時購為宅所;只可惜,紅廬多舛,造化無情,為通上道,紅廬東首一間及門壁,亦於此時拆為路巷,此亦大成之缺也!今,為不使紅廬化土、遺念成灰,亦不教舊跡成為花壇擺設,在保護修繕後,內稍作裝潢以居人,並誓曰:作為潘莊一民,即有幸留住舊跡,定當盡力傳續,不作毀傷。
夫云:懷千古憂者成千古事,其始也淡淡,其果或煌煌;何哉?悲歡不染,一念孤行。此亦成之所在,敗之所由也。如今,紅廬漫步,再視牆梁,不禁,懷生此嘆。
車前 甲午十月廿六

大潘莊鄉

大潘莊鄉位於市境中部。鄉人民政府駐地大潘莊,在南宮城東偏南12.8公里處。東鄰明化鎮,西至大屯鄉、王道寨鄉,南靠大高村鎮,北與冀縣南午村鄉接壤。總面積26.6平方公里。有2478戶,9221人,均為漢族。轄18個行政村,含18個自然村。
1953年7月始建大潘莊鄉,轄大潘莊、小潘莊、孫家莊、劉河溝、馬河溝。1956年9月撤區並鄉,轄大潘莊、孫家莊、劉河溝、馬河溝、柴河溝、小潘莊、常張馬、王張馬、董張馬、寺張馬、蓋張馬、白曬村、許曬村、劉曬村、任曬村。1958年9月併入大高村人民公社。1959年春建立大潘莊管理區,轄蓋張馬、常張馬、王張馬、柴河溝、馬河溝、小潘莊、大潘莊、孫家莊、鄒家屯。1959年10月後,大潘莊管理區轄大潘莊、小潘莊、建城、郝家莊、孫家莊、劉河溝、馬河溝、柴河溝、西蒼、蓋張馬、常張馬、王張馬、董張馬、寺張馬、白曬村、許曬村、劉曬村、任曬村。1961年4月改建大潘莊人民公社,始轄今域。1984年3月復建大潘莊鄉因駐地面得名。
地勢平坦以輕壤質褐化潮土為主,輕壤質潮土次之。境內有邢(台)德(州)公路穿過,交通便利。
有耕地32664畝,其中水澆地33%。主要種植小麥、棉花、穀子。鄉鎮企業有棉油廠、玻璃鋼廠、燈具廠等。燈具廠為市鄉鎮“十佳企業”之一,主要生產壁燈、花燈、柱燈等,有300多個品種,110多種規格,產品遠銷北京、山東、新疆等地,與40多個單位建立了穩固的業務關係。1986年全鄉工業總產值781.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4%。1988年人均收入500萬元,比1980年增長6.7倍。
有國小14所,鄉辦國中1所,衛生院所1所,村醫療點23個。鄉駐地 設公安派出所、郵電代辦所、信用社、供銷社、棉站、糧站、文化站等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