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潘維廉原本是美國空軍,1976-1978年在
台灣服役期間,因偶然發現“來自天堂的一封信”的大陸宣傳單,從而了解到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萌發了到大陸去看看的想法。
1988年,在美國從商的潘維廉毅然賣掉公司,來到
廈門大學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當時,周圍有很多不支持的聲音,甚至有人專門打電話給他表示強烈反對,但潘維廉抱定了要到中國大陸的決心,因為在他看來,道聽途說的一切並不能代表中國大陸的真實情況,他想要到大陸親眼看親身感受。最初潘維廉只是抱著了解中國大陸的想法,而這一來,就“不見外”地呆了30年。
潘維廉來到廈門大學學習漢語不久後,成為廈門大學MBA首位專任外籍教師。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的管理學課程正處於起步階段,MBA教育作為舶來品,開始的階段並不樂觀,教師和教材資源都不充足。但潘維廉秉持認真負責、積極堅定的職業態度投入教學工作,克服重重困難:他結合國外先進的經管案例、書籍和國內現有教材,加上自己寫的課本為學生授課;他曾負責《
比較管理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其工作量超出廈大教師額定工作的一半;他在上課時將知識性和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遊戲中弄懂管理與溝通的方法;他非常注重跨文化傳播,對中國文化、美國文化都非常熟悉並將他們融會貫通,學生的接受度很高。在廈門大學執教的三十年里,潘維廉對學校、學院乃至中國的教育及國際化做出了突出貢獻,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兩次獲得“福建省外國專家”稱號,並於201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功勳外教”。同時還多次參加總理接待會,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現在的潘維廉擔任了廈門大學OneMBA項目學術委員會主任,這是一個在亞洲地區唯一由四大洲五所頂尖商學院聯合發起的國際MBA項目,近三年OneMBA項目在FT全球排名29位。除去課堂教學和案例分析,潘維廉教授還帶著學生積極“走出去”,在世界發達地區和開發中國家感受不一樣的“世界情懷”。他教書育人三十年,可以稱得上是福建省高校教育領域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潘維廉為人風趣幽默,對廈門大學師生更是和藹可親,熱情洋溢。潘老師在教學科研上也成績突出,是廈門大學國際化的一張名片,為學校的深度國際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教育工作者,潘老師“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而獻身教學科研工作。這是潘維廉教授曾經的學生、如今又是他同事的廈門大學管理學院MBA中心主任
屈文洲教授眼中的潘老師。
潘維廉在實際生活中充滿愛心,樂善好施,將雷鋒精神作為了自身行事準則之一。
中國實施“
希望工程”後,潘維廉立即向
西藏捐款,此後他又向希望工程捐款無數次,十年來一直資助家中來自山區的保姆,並在廈大教職工住宅區興建了一個兒童樂園。他現在仍然堅持從每月並不算高的工資中拿出固定的一部分交給學校的外事辦去資助閩西失學兒童。潘維廉非常熱心於
環保事業,去海邊撿垃圾已成為他一家的日常休閒活動之一。他用行動表明“環保,需要全人類的參與。因為,我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人,這個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
潘維廉無私的貢獻和高尚的品德,被譽為廈門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模範,並在北京領取外國專家“有傑出貢獻的友誼獎章”,受到李鵬總理接見。時至今日,潘維廉已被許多人尊稱為“洋雷鋒”,贏得民眾的高度讚譽。
隨著對廈門的日漸了解,潘維廉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這片土地的“
代言人”。潘維廉是第一個定居廈門的外國人,也是福建省第一位
外籍永久居民。每當別人稱他“老外”時,潘維廉總是笑答“不要叫我‘老外’,我是‘老內’。”
來華30年,他踏足中國廣袤土地,感受各地風土人情,見證中國經濟發展變化。從2000年開始,他陸續出版了“魅力”系列叢書、MBA教材《
組織行為學》等多本著作,為的是讓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廈門、了解福建。為了方便不同人群閱讀,他的書里不乏一些活潑生動的卡通手繪插畫,同時他又開始出漢英版。後來潘維廉還建立了一個網站,向世界介紹中國,介紹福建,介紹廈門,主持過400多集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電視節目,協助《國家地理》拍攝
鄭成功專題。
他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向世界展現良好的中國形象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曾作為廈門市的發言人,傾情講述廈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為廈門獲得國際花園城市金獎立下大功。此後幾年,潘維廉還先後幫助福建泉州等地獲得
國際花園城市金獎。
2019年2月1日,潘維廉的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在寄送給習近平總書記後,收到總書記的回信祝賀。總書記高度讚賞他的“不見外”,感謝他投身中國教育事業,相信他將會見證一個更加繁榮進步、幸福美好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世界和人類的中國,為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者,熱情地為廈門、為福建代言”而點讚。
2019年11月,潘維廉教授再添新身份——擔任新航道“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
所獲榮譽
人物評價
打開心扉,擁抱過就有了默契。放下偏見,太平洋就不算距離。家鄉的信中寫下你的中國,字裡行間讀得出你的深情。遙遠來、永久住、深刻愛,我們都喜歡你這種不見外。(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組委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