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潘窯村
- 外文名稱:Pan Yaocun
- 別名:潘祖村
- 所屬地區:中國滎陽高山鎮
- 方言:河南官話
潘氏祖源,引子,簡介,潘氏尋根,交通,
潘氏祖源
引子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北遷南渡,星羅棋布。根深葉茂,子孫昌盛,家族興旺,是勢所然。在悠悠歲月中,尤其是生活在海外的炎黃子孫,更重尋根溯祖。
祖祠是同宗合族的後裔共祭祀祖先的珍貴遺產,宅不僅於祭祀功能,更重於尋根問祖的熱土,維繫各地宗親感情的紐帶,蘊藏著宗族歷史典籍的寶庫,又是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見證之一。
簡介
潘氏望族開基河南滎陽潘窯村,以“滎陽”為郡號。逾過三千餘年,世代繁衍,生生不息。隨著朝代更迭,因戰亂、災荒、或隨官到任,或謀於生計等等原因,宗友後裔相繼北上南移,由近及遠,以致今天布滿神州大地,皆有滎陽望族後裔,族人所到之處,立足生根,子孫昌盛,均立祠宇祭祀光祖之功。由於世澤綿延,源遠流長,族人星羅棋布,無可統計,據各地譜史記載,南遷於江、浙、贛、閩及至兩廣,早在唐宋元三朝為多。
潘氏尋根
清代年間,廣州嶺南潘氏頗為繁衍,先是潘氏建祠於廣州府內之識,不下數次,迄無就緒。後來幸得學博能人木奄公、國學生大川公、敬堂公、南川公、浩泉公、歲薦覺齊公等人,毅然身任其事,遂覓得廣州府城內流水井葛家房屋一所,坐甲向庚,後通小馬站,大小三十八間,價銀一千二百兩。木奄公等人即頂資半價以售,各房隨後踴躍籌資以成其美事,共集得三千餘兩。屋價外修葺工料復用銀八百七十七兩,余銀九百有奇,置以供祀典事之用,既竣蠲吉於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二月奉妥,是迄立於廣州府城內首座廣州嶺南潘氏族祠。祠內“奉思堂”奉立五十三位神位,大堂正中奉立“潘門堂上歷代宗親之神位”,左右兩旁分序供列五十三位先祖神位。繼後增設一百四十位神位,堂內一共一百九十三座神位。分別有番禺房、興寧房、新興房、開平房、長寧房、新會房、永安房、花縣房、增城房、嘉應房等各地潘氏先祖神位。年年春秋兩祭香火鼎盛,非常熱鬧。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隔八十春秋,又於道光庚子年間(公元1840年)99潘氏世祖由廷楷公(新豐縣沙田鎮人)等主持覓得本祠左邊劉姓一所房屋,甚相宜用。經眾議,將本祠的當鋪店變賣,買得劉姓房屋一所,加之眾族籌資,又買得李姓房屋一所,擴大本祠,道遂通小馬站,留一便門通流水井。於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擴建為嶺南祠·滎陽書院,更利於眾族宗親培育人才,學子科舉赴京應試、溫習住宿場所。廣州嶺南潘氏祠·滎陽書院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過積極貢獻。遺憾該祠院已於20世紀80年代被拆除。
今逢盛世,幸得潘氏後裔,美籍華人潘冠華,情系故土。多次來到廣州新豐縣親自考察,提議重建廣州嶺南潘氏滎陽書院地理位置,應立足於新豐縣城。
首先,廣州小馬站嶺南潘家祠擴建滎陽書院,當年主持人之一是99潘氏世祖廷楷公,他是乾隆年代文學淵博,天子業師(督教皇上子孫的老師),雖官職不算大,但享譽較高,滎陽潘氏族中人氏。出生於新豐縣沙田鎮羊石村,今天再次重建滎陽書院,在新豐縣城選址,是恰於其份。
其次,新豐潘姓人口密集,早已有“潘半縣”之稱。近幾年,新豐縣潘氏後人歷經4年修編《新豐縣滎陽潘氏族譜》,它是一本滎陽潘氏家族較完整,較全面,既運用科學方法編寫,又真實地遵遁歷史性,是一本較高質量的族譜,(榮得廣州中山大學圖書館收藏)。
新豐縣地處雲髻山南麓,是新豐江水源頭上一座美麗如畫的山城,她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暎帶左右”,“落澗奔泉,巨瀑三疊”。是旅遊、渡假、體閒、避暑的好去處,又是新豐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交通方便、四通八達,連線廣州、惠州、東莞、深圳、香港的交通樞紐,在縣城重建滎陽書院實在是滎陽潘氏福祉所在。
潘冠華毅然捐獻人民幣100萬元巨款籌建收藏滎陽歷史文化的典籍,宗親聯誼的樞紐,宣傳文明公德的場所,繼承滎陽文化歷史遺產。這一盛舉,得到廣州、深圳、東莞、順德、番禺、從化、花都、增成、惠州、連南、梅州、興寧、河源、連州、連平、龍門、翁源、南海、佛山、紫金、羅定、開平、韶關、馬壩、乳源、樂昌、香港、台灣、以及河南、江西、海南、廣西等省市地區的宗親贊同和支持。2004年6月初,舉行各地區潘氏代表座談會,10月30日又召開各地區潘氏代表大會,宣告“重建廣州嶺南潘氏滎陽書院”籌建委員會機成構成立,並開始興建。
歷經三載的努力,終於在2008年3月底廣州嶺南潘氏滎陽書院竣工(占地面18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二層共150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流光溢彩四合院式的新型書院迄立在新豐縣城內。並於農曆4月20日舉行剪彩慶典,該書院的銘牌是孫中山秘書的夫人潘景靖宗親題寫的。
廣州嶺南潘氏滎陽書院的落成,必將激勵滎陽潘氏後人,弘揚潘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海內外滎陽潘氏後裔和滎陽祖地的聯繫,團結一致,為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