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祥輝

潘祥輝

潘祥輝,男,江西黎川人。 文學學士、文字學碩士、傳播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現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在學術界提出 “ 傳播失靈理論 ”(Communication failure theory) ,解釋 “ 五四運動 ” 的 “ 觀眾成本說 ” 以及傳播史上的 “ 青銅時代 ” 等命題,近年來主要從事華夏本土傳播學及 “ 日常生活”中的傳播學研究。 2010 年和 2014 年兩度赴香港中文大學訪學,2011年赴香港城市大學訪學計畫。 2011年曾在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新華社浙江省分社掛職鍛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祥輝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研究領域,開設主要課程,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出版專著,發表論文,所獲榮譽獎勵,

研究領域

媒介制度分析、跨文化比較傳播研究、傳播考古學、政治傳播學

  

開設主要課程

《媒介社會學》、《華夏傳播研究》、《中國政治傳播前沿》

主持和參與科研項目

1、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全媒體時代我國視聽障礙群體的媒介使用與滿足研究”(10CXW028)
2、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轉型社會媒介尋租與政府規制研究(1978-2015)”(15BXW079)
3、主持國家廣電總局重點項目“廣電媒體無障礙傳播的現狀與路徑研究”(GD10060)
4、主持教育部課題“中國媒介尋租現象研究—一種新政治經濟學的視角”(09YJC860029)
5、主持國家民政部課題“合作共贏:社會組織與媒體的互動模式研究”(2008MZACR001-1046)
6、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從事業到產業的媒介轉型與制度變遷:浙江傳媒業60年轉軌的制度經濟學分析”(10WHXZG24Z)
7、主持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08HQZZ028)

  

出版專著

潘祥輝著:《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潘祥輝著:《組織再造:媒介社會學的中國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潘祥輝著:《華夏傳播新探——一種跨文化比較視角》,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發表論文

1、潘祥輝:《瞽蒙傳誦:先秦“盲媒”的傳播考古學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14-23
2、潘祥輝、白華康:《百年“公報”史:概念、源流與歷史演變》,《新聞大學》2019年第1期15-29+116-117.
3、潘祥輝,孫一鳴:《“詩意地棲居”:城市樓盤命名中的傳播景觀解讀》,《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132-143.
4、潘祥輝 楊 鵬:《馬雲爸爸”:數字時代的英雄崇拜與冬粉加冕——一種傳播社會學分析》,《探索與爭鳴》,2018年9月,總第347期,第65-77頁。
5、潘祥輝:《“歌以詠政”:作為輿論機制的先秦歌謠及其政治傳播功能》,《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0(6):68-86.
6、潘祥輝:《“對天發誓”:一種中國本土溝通行為的傳播社會學闡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0(5):30-46.
7、潘祥輝:《傳播史上的青銅時代:殷周青銅器的文化與政治傳播功能考》,《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0(2):53-70.
8、潘祥輝:《宣之於眾:漢語“宣”字的傳播思想史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年第4期。
9、潘祥輝:《“祖國母親”:一種政治隱喻的構建及溯源》,《人文雜誌》,201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期全文轉載)
10、潘祥輝:《“秦晉之好”:女性的媒介屬性及其政治傳播功能考》,《國際新聞界》,2018年第1期。
11、潘祥輝:《嵌入新場域:股改上市對傳媒業單位體制的改造及影響》,《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
12、潘祥輝:《“送字下鄉”:晚清及民國時期掃盲運動的傳播社會學考察》,《浙江學刊》,2017,0(5):145-157.(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潘祥輝:《傳播之王:中國聖人的一項傳播考古學研究》,《國際新聞界》,2016,38(9):20-45. [2]
14、潘祥輝:《彌賽亞主義:蘇聯政治傳播對東正教傳統的因襲和轉化》,《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0(2):44-54.
15、潘祥輝、龔媛媛:《反腐直通車:中紀委網站的“去科層化”政治傳播功能》,《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3):148-155.(人大複印資料《中國政治》2016年第9期全文轉載;)
16、潘祥輝、吳正楠:《科學工作者變身自媒體人:話語、角色及影響》,《中州學刊》,2016,0(10):160-166.
17、李東曉、潘祥輝:《分權體制與地方政府的媒介治理——以“守土有責”的地方性理解與實踐為視角》,《新聞記者》,2016(5):67-75.
18、潘祥輝:《觀眾成本說:五四運動的一種政治傳播學釋讀框架》,《人文雜誌》,2015,0(5):90-101.
19、潘祥輝:《人類擇偶行為的傳播學闡釋:一種進化論的視角》,《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0(3):15-24.
20、潘祥輝:《避免利益衝突:財經記者炒股的倫理與法理分析》,《新聞記者》,2014,0(10):51-58.
21、潘祥輝:《繪聲繪色: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展望》,《浙江學刊》,2013,(4):188-198.
22、潘祥輝:《信息貨幣:大眾傳媒的功能新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69-173.
23、潘祥輝、陳建國:《傳播與囚犯:服刑人員的信息渠道與改造效果研究——基於浙江省喬司監獄的調查》,《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12):37-41.
24、潘祥輝:《非媒體信息、非媒體機構與大眾傳媒的有限功能——兼及一種去媒體中心化的輿論監督觀》,《南京社會科學》,2012,(1):112-118.
25、潘祥輝:《從社會生物學視角看媒介制度的演化機制》,《南京社會科學》,2011,(2):127-133.
26、潘祥輝:《傳播失靈:一種基於信息傳播非理想狀態的研究》,《浙江學刊》,2012,(2):194-200.
27、潘祥輝:《從傳播失靈看經典社會主義體制的治理困境》,《浙江社會科學》,2012,(2):58-66.
28、潘祥輝:《論傳播失靈、政府失靈及市場失靈的三角關係——一種信息經濟學的考察視角》,《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2):51-56.(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8期全文轉載。)
29、潘祥輝:《去科層化:網際網路在中國政治傳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會科學》,2011,(1):36-43.(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
30、潘祥輝:《對自媒體革命的媒介社會學解讀》,《當代傳播》,2011,(6):25-27.
31、潘祥輝:《論中國媒介轉型中的“潛規則”及其制度根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3):8-13.
32、潘祥輝:《論媒介技術演化和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95-100.
33、潘祥輝:《中國傳媒業改制的邏輯與困境——從<中華新聞報>停刊說起》,《當代傳播》,2010,(2):42-44.
34、潘祥輝:《論政治傳播的三大生態規律》,《當代傳播》2009年第5期。
35、陳力丹、潘祥輝:《媒體曝光行人違章折射的法治困境》,《當代傳播》,2009,(1);63-65.
36、潘祥輝:《新媒體的商業屬性及其政治效應》,《文化縱橫》,2014,(3):100-106.
37、潘祥輝、趙鼎新:《媒體、民主轉型與社會運動——專訪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趙鼎新》,《社會科學論壇》,2012,(4);121-131
38、潘祥輝、李東曉:《視聽障礙人群信息汲取的傳播環境:一個文獻綜述》,《重慶社會科學》,2011,(9):76-81.
39、潘祥輝:《論媒介制度的內涵及其分層演化原理》,《理論界》,2012,(2):158-160.
40、潘祥輝:《同病同源:醫改、教改與傳媒改革的比較制度分析》,《社會科學論壇》,2011,(11):148-164.
41、潘祥輝:《合作共贏:社會組織與媒體的互動模式研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3(2):68-74.
42、潘祥輝:《論國際體系作用於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的途徑與機制》,《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7-83.
43、潘祥輝:《官僚科層制與秦漢帝國的政治傳播》,《社會科學論壇》,2010(21):148-157.(《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6期全文轉摘)
44、潘祥輝:《從生態學視角解讀西方政治傳播的生態鏈》,《新聞界》,2009,(3);56-57
45、潘祥輝:《網際網路時代證券報導的傳播失靈與媒體責任淺析》,《傳媒評論》,2015,0(8):12-13.
46、倪洪江、潘祥輝:《“內容為王”與“王的內容”——新媒體環境下紙媒“生死劫”再思考》,《傳媒評論》,2014,(2):13-16.
47、潘祥輝:《“附屬醫院”模式:傳媒類院系校園媒體實踐平台建設新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20(2):45-54.
48、潘祥輝、白明琴:《國際三大抗辯事由對中國新聞侵權訴訟的啟示》,《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20(4):4-11.
49、潘祥輝、孟娜:《家長需引導孩子合理使用微博——訪潘祥輝》,《少年兒童研究》,2013,(3);15-18.
50、胡智鋒、潘祥輝:《泛娛樂化時代的電視傳播與公共堅守——訪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6);42-49。
51、李東曉、潘祥輝:《失聰的電視——媒介生態學視閾下電視傳播的生理歧視及其改進》,《鄱陽湖學刊》,2012,(4);5-11.
52、孫志剛、潘祥輝:《走向融媒體:新新媒介時代的美國新聞業及其轉型——訪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孫志剛博士》(上),《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53、潘祥輝、孫志剛:《務實創新:媒介融合時代的美國新聞教育及其啟示——訪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高級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孫志剛博士》(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3);43-49
54、潘祥輝、王武林:《依仁遊藝:全媒體時代的新聞教育實踐——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教學五人談》,《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4);43-52
55、潘祥輝、吳振瑜:《高校校園媒體的發展現狀與客群評價分析——以杭州下沙高教園區的調查為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2,19(5);13-20.
56、潘祥輝:《匡正記者、律師與法官的三角關係》,《青年記者》,2012,(2);26-27.
57、潘祥輝:《論作為“軟規則”的媒介意識形態及其制度功能》,《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18(2);21-26。
58、潘祥輝:《論蘇聯解體中的傳播失靈因素——兼駁蘇聯解體的“輿論失控說”》,《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18(5);59-68.(人大複印資料《世界社會主義運動》2012年第2期及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2期同時全文轉載;)
59、潘祥輝:《中國媒介制度變遷與社會變遷的關聯和互動》,《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117-124.
60、潘祥輝:《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的動力機制與“四維模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5);1-7。
61、潘祥輝:《植入式廣告與媒介尋租的楚河漢界》,《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3);37-39 .
62、潘祥輝:《政府理性、政治權力聚散與中國媒介制度的變遷》,《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4);45-51.(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0年第11期全文轉載;)
63、潘祥輝:《論中國媒介傳統對媒介制度變遷的隱性規制》,《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0,(1);23-29.(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
64、潘祥輝:《電視購物與媒體徵婚的風險分析》,《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6);30-33.
65、潘祥輝:《浙江傳媒業60年轉型的制度經濟學分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5(3);63-69.
66、潘祥輝:《論媒介制度的效率競爭與中國媒介的變遷與演化——以1840-1949年間新聞史為例》,《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4);1-5.
67、潘祥輝:《網路造謠與言論自由的邊界》,《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9,(5):35-36.
68、潘祥輝:《中國媒介語境下的突發災難事件與傳播學理論的檢視與思考——以汶川地震報導為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5);11-18.
69、潘祥輝:《災難影像的歷史建構與表達困境———華萊塢電影<1942>的傳播社會學分析》,《中國傳媒報告》2014年第1期,第86-93頁。
70、潘祥輝:《“帝國悖論”:官僚科層制與秦漢帝國的政治傳播》,《中國傳媒報告》2010年第2期,第43-56頁。
71、潘祥輝:《媒介演化論:一種考察媒介制度變遷的社會生物學視角》,《中國傳媒報告》2011年第1期,第56-67頁。
72、潘祥輝、李東曉:《無障礙傳播:歷史、現狀與理論框架》,《中國傳媒報告》2011年第2期。
73、潘祥輝:《儒家文化圈與東亞媒體的傳播特質淺析》,《中國傳媒報告》2009年第2期。
74、潘祥輝:《“我們錯了”:中國式媒介更正與致歉的政治社會學考察》,《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中文大學主辦,TSSCI期刊)2015年3月,總第33期,第49–83頁;收入蕭小穗、黃懿慧、宋韻雅編:《透視傳播與社會:<傳播與社會學刊創刊十周年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93-228頁。
75、潘祥輝:《社會主義國家“傳播失靈”現象的組織社會學分析—以中國及前蘇聯為例》,《新聞學研究》(台灣政治大學主辦,TSSCI期刊),2011年7月,總第108期,第265-302頁。
76、潘祥輝:《論中國語境下的危機事件與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以汶川地震和群體性事件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2011年3月,總第15期,第33-70頁。

所獲榮譽獎勵

專著《媒介演化論--歷史制度主義視野下的中國媒介制度變遷研究》獲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獎三等獎(2010);
論文《論中國語境下的危機事件與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以汶川地震和群體性事件為例》獲首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2012);
論文《傳播史上的青銅時代――殷周青銅器的文化與政治傳播功能考》獲一流期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年度“十佳優秀論文獎”(2015);
“探尋新聞自媒體平台的生存與發展——以《閔行通訊》為例”獲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創新創業項目優秀指導教師獎(201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