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墊古鎮

潘墊古鎮

潘墊古鎮是坐落於上海市奉賢區的一座歷史古鎮。潘墊,古稱潘店,五代十國時期前蜀丞相潘葛遷居至此,漸漸形成潘墊古鎮。千年來,這裡商業繁榮,商鋪林立,傳說中的紅蓮寺也在此地。清末毀於戰火,遂衰落。到解放前夕只剩集鎮遺址。如今的潘墊村回歸千年前清秀淡雅的模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墊古鎮
  • 地理位置:上海市奉賢區 
  • 所處時代:唐朝 
  • 占地面積:3 km 
歷史沿革,傳說故事,新農村建設,

歷史沿革

潘墊古鎮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朝末年,就有潘姓居住。
據清乾隆《奉賢縣誌》記載,“潘墊又名潘店,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潘姓遷居倩舍塘畔、冷涇西側,形成村落。”五代十國時,立國於今四川一帶的前蜀政權,就曾有一位姓潘名葛的丞相曾居住於此。“前蜀丞相潘葛妻李氏墓,在潘墊北、杏涇左,碑上有‘天漢四年葬’五字”(天漢為前蜀年號),“杏涇,南接倩舍塘,北通南橋塘,相傳五代時潘葛丞相夫人李氏性喜杏,葬地臨涇,列植此樹,故名,俗呼冷涇。”民國22年(1933年)墓被挖掘,墓內器物被搜一空,僅存石棺兩具,一具已毀於1958年,今尚有一具留在杏涇東側河邊,這具千年石棺由整塊花崗石鑿成,長2.6米、寬1.22米、高1米、厚0.18米。
潘墊古鎮
潘墊
鎮內有多處第宅園林、名人墓葬。明萬曆年間,官宦顧子方為其母陸氏建“百歲堂”於杏涇西側。倩舍塘南的“雙壽堂”,則是明代光祿寺少卿周庠的奉親之所。張弼為之銘文,長洲吳寬、長沙李東陽作詩,詩中描述雙壽堂:“高車駟馬通晝夜,墨客騷人爭短長……短簫大鼓聲動地,吳曲越吟歌繞樑”,可見潘墊當年之盛。周庠墓在鎮南,坊轅石獸,俗稱“石馬墳”;清順治年間嘉興知府袁國梓,為官清廉,政債斐然,被朝廷崇祀名宦鄉賢,並在乾隆縣誌中為之立傳,墓葬也在潘墊。
潘墊鎮也不乏文人義士,明太學生唐質,建潘墊義塾,有碑記。明末唐銓,獲任為浙江秀水知縣,即將赴任之際,正遇南京失守,於是“焚衣冠,北向叩首,吐血而死”。清乾隆年間,諸生唐惟懋,工詩善書,曾編纂《發蒙集》,適合初學兒童閱讀,據說也曾風行一時;同期書畫家紀半樵,則入選《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據載紀半樵博學多才、書畫俱佳,善山水、工隸書,尤長篆刻書印,取法秦漢,所作疏朗卷勁,輯有自刻印集《陶山印余》,傳世則有《靈萍詩》等著作。

傳說故事

“火燒紅蓮寺”傳說的故事原型就發生在潘墊。
史載,潘墊又名潘鎮,原潘墊鎮鎮區東西長3華里,南北長4華里,義塾、店鋪、茶館、酒樓、典當、油坊、碾米廠林立,市面繁榮,常住居民數百戶。流傳在莊行一帶的敘事山歌《唐家花名》,敘述了潘墊鎮上財主家小姐和長工的愛情故事,這首十二月花名的開頭“正月里迎春花開臘臘黃,潘墊鎮上有個財主叫唐有旺,鎮中開著南貨店,東西兩橫頭有典當”,也印證了當年古鎮的繁榮。
鎮域之內,廟宇眾多,香火旺盛,東有倩舍廟,西有關帝廟,北有靜心庵,鎮中則有“紅蓮寺”。倩舍廟,則建於宋元豐年間,明時遭倭亂,廟漸傾圮,至清同治9年重修。寺廟中,尤以紅蓮寺規模最大,傳說有房舍5048間(註:5048間合“一藏”之數,“一藏”是佛教用語,意思是寺廟的殿堂很多),大小和尚數千人,廟產土地300多畝。
相傳於清乾隆年間,紅蓮寺為一夥武僧所占據,在佛象前裝設機關,奸擄進香美女,被松江白鵲寺禪師發現,於是上報官府,寺內武僧持刀槍拒捕,官兵採用火攻,把紅蓮寺燒毀。當時流傳甚廣的章回小說和電影《火燒紅蓮寺》,據說原型就出於此。

新農村建設

在新農村建設中,潘墊村不忘保護歷史遺存,村委會多次召開“老潘墊”座談會,調查了解潘墊村歷史和歷史遺存,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全面疏理整治倩舍塘、杏涇等古河道,疏浚坊3.3萬立方米,建設小木樁生態護坡3400米,沿河建造水橋300多座,重視水清岸綠水鄉風光,在疏浚中沿河多處發現石駁岸、繫船石等遺蹟;對倩舍塘上的東陳行橋、西陳行橋和馬王莊橋之座清代古石橋進行修繕,配齊了殘缺的兩堍石階和裝上堅固美觀的木扶欄;村莊改造時,在三組村民高雲山家屋後,發現了明清榨油坊遺址,共有三組石磨,磨紋仍清晰可見,每座磨盤約重2噸左右,尚有若干小磨盤埋在宅基下土內;潘墊三組一唐姓農家還保存明清年代的一台青石古井,井台6尺見方,井圈呈圓形,高2.6尺,內徑1.6尺,取“天圓地方,六六大順”之意;多處還有抱鼓石、柱石出、殘碑等歷史遺存,都完好地保存在農家院落中。土布紡織、民俗文化、鄉土菜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很好傳承和弘揚。
潘墊村在建設美麗鄉村中,托起強村富民產業,努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有優質稻米、莊行蜜梨、南美白對蝦和優質蔬菜四大特色農業,有實業型企業16家,2013年實現工業產值2.1億元,稅收1200萬元,村可支配收入360萬元。村莊綠化主抓經濟林果發展,全村種植蜜梨1800畝,在林業科技部門幫助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生產的“奉葉牌”莊行蜜梨,果型圓整豐碩、肉質脆甜多汁,近年畝產值達1.2萬至1.5萬元,兩次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特色村”。部分梨園發展林下經濟,在梨園中養殖梨園草雞,生產梨園草雞蛋,生態營養、吃口鮮嫩,極受市民青睞。
潘墊村以特色農業、田園風光和千年古村的文化積澱,推進鄉村旅遊,依託莊行鎮乃至奉賢區每年的“春賞菜花、夏食伏羊、秋品新米、冬看民俗”鄉村旅遊“四季歌”,中心區都設在潘墊村的優勢,村企合作辦起“百果園”、“采悠園”、“創意園”和“農耕園”,農戶辦起“農家樂”18家,果蔬現摘現吃,提供農家灶頭菜,和粽子、青團、方糕、塌餅、菜滷蛋等農家點心。市民們在這裡游水鄉田園風光,訪古村歷史遺存,品農家菜餚點心,采脆甜莊行蜜梨,賞鄉村民俗風情,遊客們為之深深陶醉。2013年,潘墊村接待遊客51.1萬人次,實現餐飲消費和農產品銷售1841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