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繡技藝

漳繡技藝

漳繡技藝,福建省漳州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漳繡即漳州刺繡,起源於明代,與漳紗、漳絨同為漳州織造史上的三大工藝,其在中國織造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四大名繡。隨著時代變遷,漳紗、漳絨都已經失傳,僅漳繡技藝還存在。漳繡底料用真絲織品,繡線用真絲線和銀金線,針法有70餘種,其中空心打籽繡和凸金繡是漳繡特技。漳繡在明、清時代已馳名海內外,與“漳絨”一直是朝廷的貢品,又是出口商品。

2009年5月31日,“漳繡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6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繡技藝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保護單位:漳州市刺繡廠
  • 項目編號:Ⅷ-63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展覽活動,文化交流,

歷史淵源

漳州刺繡製品俗稱漳繡,起源於明代。清代以後,隨著交通日益發展和古月港海上貿易的開放,漳繡發展迅速,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漳繡在明、清兩代一直是朝廷的貢品,又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漳繡技藝
漳繡
民國時,漳州經營刺繡行業的作坊達幾十家,大者能容納千名繡工。
漳州刺繡廠創辦於1952年,20世紀80年代鼎盛時,工廠有熟練技術工人100多人,產品銷往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1999年後,該廠生產開始逐步萎縮。

工藝特徵

漳繡技法繁多精巧,構圖嚴謹,神態生動,色彩瑰麗,裝飾味濃。“漳繡”針法有纏針、扣針、貼繡、齊針、搶針、釘金、雙面針、過橋針、迭針、疊針、平繡、套繡、貼繡、空心打籽繡、凸繡等70多種,各種針法都有不同用途,有些針法也可混用,目的是求得色彩層次分明,鑲色合理,接色順和,使作品達到光亮鮮艷、似雕非雕的藝術效果,其中又以光、亮、齊、密、淨、潔、凸者為上品。此外,漳繡採用民間剪紙為繡稿,繡稿大都出自於名畫師之手。
漳繡技藝
漳繡
漳繡題材有龍鳳、人物、動物、花卉、博古等,而龍鳳是其主要題材。漳繡的藝術特色在於構圖精巧新穎,形象優美逼真、神態生動細膩,色彩斑斕瑰麗。漳繡用線,“金蔥”是其特色,且針法多變,以“空心打只繡”和“凸金繡”見長。特別是墊凸的金線繡、打只繡與雙面繡,繡工精細,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浮雕效果明顯。用墊凸金線繡出來的龍、鳳栩栩如生,大有“騰雲駕霧而起”之勢。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漳州刺繡工藝以家學方式流傳,母傳女、嫂傳姑,宗親相傳,女孩從國小繡線條連續圖案的手帕、鞋面。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的萎縮、年青一代的逃離,漳繡正面臨著傳承危機。
傳承人物
陳鐘輝,男,1958年3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漳繡技藝另有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為:陳鐘棋、鄭密珠、陳明。

社會影響

展覽活動

2016年1月31日,漳州傳統技藝之漳繡工藝美術作品展在漳州市圖書館記藝廳開展。展覽集中了漳州刺繡廠、雨川木偶、民間繡坊和民間收藏家手中的一些漳繡作品,包括橫彩、繡鞋繡帽、傳統服飾(壽衣)、宗教服飾(道袍)和木偶戲服(蟒袍、鎧靠、靠旗、官衣、帔、開氅)等,共六七十件。
2020年1月11日—12日,漳州“文化圩日”系列活動之“迎新春·漳窯漳繡作品展”在南山文化生態園舉行。其中漳窯、漳繡作品展區共展出作品100多件。

文化交流

2016年3月26日下午,在漳州市圖書館主辦的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講座中,漳繡的第七代傳承人、漳州刺繡廠廠長陳鐘輝與來賓面對面座談,用散點透視的方式講述漳繡的歷史背景和獨特技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