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緞

漳緞

漳緞是中國古代絨類織物的代表作,始於明末清初福建漳州,由兩組經線和四組緯線交織而成,在織物結構上創新了原有素絨織物,成為最具藝術特色的以緞紋為地、絨經起花結構的全真絲提花絨織物。在工藝技術上極為精湛,製作漳緞使用的提花絨織機,是中國古代花樓機中機械功能最為完善、機構最為合理、技術工藝最為成熟的一種,並一直傳承至今。有花素兩類。素漳絨表面全部為絨圈,而花漳絨則將部分絨圈按花紋割斷成絨毛,使之與未割的絨圈相間構成花紋。

2008年6月,蘇州絲綢博物館成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漳緞製作技藝”的保護傳承單位。2013年,蘇州絲綢博物館的王晨入選蘇州漳緞織造技藝項目省級非遺傳承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緞
  • 遺產級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日期:2011年9月2日
  • 保護單位:蘇州絲綢博物館
  • 分類:絲織品
簡介,歷史記載,生產過程及特點,

簡介

使用桑蠶絲作原料也可用桑蠶絲作經,棉紗作緯交織的地組織上,以桑蠶絲或人造絲起絨圈。織造時每織四根絨線後織入一根起絨桿(細鐵絲),織到一定長度時(約20厘米左右),即在機上用割刀沿鐵絲剖割,鐵絲脫離織物,則成毛絨。此毛絨根據紋樣的設計,就能使紋樣清晰地顯示在緞面上,並有光澤。
構成織物的紋樣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絨花緞地,即漳緞;一種是絨地緞花,即漳絨。有單色和雙色之分,富麗華貴,可做秋冬衣料或高級沙發套、窗簾等。正是由於獨特技藝和典雅的面料質地,漳緞在古代主要供貴族用作服飾面料和室內裝飾。現代漳緞常被作為高檔禮服、晚裝的首選面料,或製成女性藝術手包、錢包、化妝包等,還較多地套用於高檔靠墊、座墊及家居裝飾配件等。

歷史記載

據史料記載,漳緞是在元代著名的“怯綿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至明代已大量生產,在濟朝尤為盛行,宮廷貴族多用漳緞作為服裝、鞋帽及裝飾的面料。由於漳緞高雅端莊,極富立體感,所以得到很大發展,在杭州、南京、蘇州等地都有一定規模的生產。
清 織金地鳳穿花紋漳絨椅披清 織金地鳳穿花紋漳絨椅披
漳州原來盛產絲綢,稱為漳綢;明末轉向絨類生產,稱為漳絨。蘇州就在漳州漳絨和南京雲錦的基礎上,改進織造工藝,按漳絨的織造方法,按雲錦的花紋圖案,創造出一種既是貢緞地子,又是雲錦花紋,成為緞地絨花,具有獨特風格的絲絨新產品——漳緞。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蘇州的機戶大都生產漳緞,可說是漳緞生產的全盛時期。故宮博物院收藏較多,如萬字百蝠漳緞敷彩團花漳緞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寶相花漳緞方袱。明晚期南京生產的金地蓮花牡丹雲龍漳緞炕褥,緯二重經起絨組織,起毛桿起絨圈,割斷毛圈成絨。以雙股拈金線浮緯為背景,朱紅色絨毛顯花。絨毛挺立而整齊密集,高度約2毫米。紋樣由五爪龍、四合如意雲、纏枝蓮花牡丹組成,具有明顯的明代特徵。傳世文物還有耦荷色漳緞織五蝠捧壽團紋夾袍清漳緞團鳳紋刺繡女衣、清末民初漳緞女襖
近現代,隨著外國列強入侵,江蘇漳緞生產走向衰落,抗戰爆發後更是陷入絕境。新中國成立前,天鵝絨雕花的名手僅剩林振明、嚴泰國、王德清等20多人。
清代纏枝牡丹漳緞清代纏枝牡丹漳緞
1949年後,漳緞供做戲衣及裝飾點綴之用,也成了江蘇省的大宗出口創匯產品。舊時丹陽漳絨織造師傅主要從蘇州學藝,1957年丹陽布廠開始織造漳絨,從此,漳絨在丹陽得到蓬勃發展。1959年北京迎賓館及民族宮兩大建築的裝飾用綢及沙發桌椅、會椅等套墊,都採用蘇州漳緞。
“文革”中,漳緞被視作封資修產物,於1966年起停止生產。1972年,丹陽組織人員去蘇州學習漳絨織造技藝,手工織造漳絨再度在丹陽興起。1974年,丹陽回紡廠正式更名為丹陽漳絨絲織廠。1979年10月,漳緞生產得到恢復,產品供不應求。但由於漳緞產品工藝複雜,手工織制,技術力量不足,生產發展速度緩慢。漳緞的民間生產,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幾近絕跡。到1992年,蘇州、丹陽兩地的漳絨生產已完全停止。1997年漳緞成為江蘇省受保護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2009年,漳緞列入市級“非遺”名錄,2011年,又列為省級“非遺”,蘇州絲綢博物館為傳承單位。
蘇州僅存的一台原汁原味古老傳統漳緞木織機,在蘇州絲綢博物館內。2013年,蘇州絲綢博物館的王晨以蘇州漳緞織造技藝項目入選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遺傳承人。王晨從1995年起接觸漳緞織造技藝,2000年受邀負責撰寫了《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絲綢織染卷》一書的“漳緞”章節。蘇州絲博一方面將古老的漳緞織機恢復運轉,傳遞著歷史記憶中的織造技藝;另一方面積極尋找生產漳緞的合作者,按傳統漳緞的工藝規格改造機械,特別是三種不同粗細的緯線投梭及手工起絨劃絨的工藝技術的實施,既傳承了漳緞技藝又提高了生產效率,滿足了開發新品和生產性消費的需求。在第二屆蘇州創博會的展區中,絲博用最新設計的漳緞圖案面料製作了數件男女服裝和餐桌飾品,讓已遠離人們生活多年的高貴服飾又回到了現實。
蘇州絲綢博物館開發的漳緞蘇州絲綢博物館開發的漳緞
2013年丹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戴玲經過多年的探索,成功複製了清朝初年的一件雕花天鵝絨椅披,並在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和江蘇省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中分獲金獎和銀獎。

生產過程及特點

漳緞織造所使用的提花絨織機,是我國古代花樓機中機械功能最為完善、機構最為合理、技術工藝最為成熟的花樓機,其主要技術特點體現在顯花和套用起絨桿起絨的工藝,特別是採用了獨立式掛經裝置的創新技術,並一直傳承至今,堪稱為我國古代的高科技。
長期以來,漳緞產品一直由手工制織,織造時必須由挽花工和織工兩人上下配合才行,尤其是用不繡鋼絲作“假緯”投梭織造並“劃絨”的工藝,至今都必需用手工操作,無法用機械代替,可見具備很高的技術內涵,是我們寶貴的、不可多得的傳統手工技藝遺產。由於生產漳緞需由手工操作制織,尤其是起絨和劃絨的工藝至今無法用機械代替。漳緞、漳絨,都是單層制織,邊織邊割,分為花絨木機和市絨木機兩種。漳緞手工織造的台時產量亦僅為0.15公尺。
漳緞的全部生產過程均以手工操作來完成。這種古老的織造方式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生產效率極低,價格也就很高,使喜愛這種面料的顧客們望而卻步。後來,改革漳緞織機的裝置便應運而生,而且絲綢織機的演變也給漳緞織機革新創造了條件。
新中國成立後,工程技術人員及能工巧匠們首先用機械化的提花龍頭控制提花部分經絲的運動,替代了人工牽花,用軋孔紋板替代了傳統的線制花本。這樣只需一名操作工,一邊用腳控制提花龍頭的運動,一邊用手完成投緯、割絨的工作,即使織物保持了原來的技術要求,又大大減少了勞動負荷和勞動力,還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3倍。
除一些博物館為展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仍保持了傳統織造工藝和方法外,生產漳緞的工廠均採用半手工、半機械化的方式,以提高勞動生產率。2014年周家明恢復再造了一台運用機械籠頭提花的手工絨織機,使現代人已十分陌生的漳緞生產成為可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