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漣蟲
- 拉丁學名:Cumacea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甲殼亞門
- 綱:軟甲綱
- 亞綱:真軟甲亞綱
- 目:漣蟲目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種群分布,
外形特徵
體延長,略呈蝦形。頭胸部較粗大,腹部纖細,略呈鏈狀。
頭部與胸部前3節或4節癒合,背面由不大的頭胸甲包裹,胸部有5或4個自由體節,腹部6或7節,尾節有時全無。頭胸甲兩側緊包頭胸部,其前緣、兩側緣與頭部腹面前緣,胸部腹甲兩側緣及附肢基部完全癒合,形成封閉的鰓室;前側緣向前突出,形成假額角,向前常超出額緣前端。
複眼無柄,互相結合,位於背面前端中線上。
自由胸節短而寬,腹部體節間的關節能向背腹兩面扭動,似蠍形。許多種屬尾節完全消失,如果是有尾節的品種,則末端經常較窄有小側刺。
第一組觸角柄短小,柄部3節,鞭僅幾小節,單枝或雙枝。第二組觸角強大,柄部粗單枝,無鱗片,觸鞭在雄性較細長,有時超過體長;雌者短小,僅4、5節。有的如麗漣蟲(Lampropus),雄性第2觸角特化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抱住雌性。
大顎切齒突與臼齒突間有一帶小齒的活動片,但無觸鬚。第1、2小顎構造較簡單。第一顎足發達,寬而大,上肢堅硬擴大,向外側後方伸出,上附多片鰓葉,伸至鰓室,為呼吸器官,適應潛居泥沙底內的生活方式。第2、3顎足常具外肢,雌性第3顎足和第1、2步足基部有擴大的復卵板,形成育卵囊。
腹肢構造簡單而小,雙枝,原肢2節,內肢2節,外肢1節。雌性完全失去附肢(泳肢),尾肢窄長,雙枝型,原肢為細長的柄,內肢1~3節,外肢1節,無游泳功能。
棲息環境
漣蟲全部為海生種,棲所自潮間帶至大洋深淵底。有時出現在潮間帶,但多見於沿岸淺水中,深海中的數量最為龐大。根據消化道內食物分析結果得出 :漣蟲後期幼蟲是浮游植物食性,以硅藻類為主要食物。細長漣蟲以星臍圓篩藻、未查明的圓篩藻和輻射圓篩藻為主要攝食對象;三葉針尾漣蟲以舟形藻和新月菱形藻為主要攝食對象;駝背漣蟲以輻射圓篩藻為主要攝食對象。
種群分布
所有海域均有漣蟲的存在,它們是很多經濟魚類的天然食物來源,但多存在於深海。迄今為止深海已經有大量新品種被發現,全世界共有8科102屬,約800種。中國海域內已知品種有十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