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理解論(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人類理解論)

人類理解論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人類理解論一般指本詞條

《人類理解論》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690年。

《人類理解論》是洛克關於經驗論的哲學著作,它的任務是探究知識的性質和人類探究真理的能力。全書分為四卷:第一卷的內容是批評“天賦觀念”論;第二卷主要研究作為知識的來源的“觀念”,說明“實體”、“樣式”、“關係”這些複雜觀念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卷關注的是“話語”,闡述關於“概念”的學說、“名義本質”與“實在本質”學說;第四卷是“知識與意見”,闡述了洛克的知識論。

《人類理解論》論述的是認識論問題。這是一部至洛克為止歐洲歷史上的第一部專門論述認識論問題的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人類理解論
  • 外文名稱: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 作品別名:人類理智論
  • 作者:【英】約翰·洛克
  • 類別:哲學
  • 字數:約450000
  • 首版時間:1690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後世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人類理解論》共4卷69章,大致可分為破和立兩個方面。破的方面,即清除堆在知識路上的錯誤理論,分布在第一、三、四卷。立,主要是對唯物主義經驗論體系所作的正面闡述,集中在第二、三、四卷里。該書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的起源和途徑;認識的等級;認識的可靠性;認識的範圍等。
在第一卷中,洛克首先解釋了自己使用的“觀念”一詞的含義。在他看來,探求知識的第一步就要研究觀念的來源。在洛克所處的時代,歐洲流行“天賦觀念論”,洛克認為這是人們獲得知識的最大障礙,所以,他用大量事例對它進行了系統的、深刻的批判。首先是所謂“普遍同意”說,洛克的結論是:知識是後得的,為人們普遍同意的觀念是不存在的。第二是“理性發現說”,洛克指出在人們運用理性之後才能得知的觀念,那正說明它們是後天獲得的。第三是所謂天賦的實踐原則,洛克認為這些原則只能存在於空洞的思維之中。第四是所謂天賦的上帝的觀念,洛克指出,上帝觀念也不是天賦的,有些地區根本就沒有上帝觀念。最後,對於天賦觀念論的危害和根源洛克也進行了揭露。
在第二卷中,洛克系統地探討了知識的起源等問題,集中論述了兩種經驗論、性質論和觀念論。兩種經驗論:洛克認為人們心中的觀念和知識是從“經驗”來的,人們獲得經驗,取得觀念有兩條途徑:感覺與反省,這兩條途徑,是彼此聯繫不可分割的。兩種性質學說:洛克把物體中的性質分為兩類: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由第一性質產生的觀念稱為第一性質觀念;由第二性質產生的觀念叫作第二性質觀念,並且論述了二者的區別。洛克的兩種性質學說從總體上看是唯物主義的,它為經驗主義認識論奠定了自然科學和哲學方面的基礎。兩種觀念說: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簡單觀念是對應、契合,不易錯誤和虛妄,而複雜觀念則相反。在這一卷中,洛克還詳細地論述了作為知識的工具或材料的觀念的來源。
在第三卷中,洛克考察了語言和思想的關係。他論述了文字的功用、概括名詞及其意義、名義本質和實在本質以及避免文字的濫用。他認為語言、文字對人們把握觀念和知識的起源,從而了解知識論是有益的。
第四卷探討的是知識的等級、確實性和範圍。在這一卷中,洛克論述了知識的對象、等級和範圍,並且著重論述了真理問題,還提出了自己關於存在的知識的看法,最後,他把科學分為物理學或自然科學、實踐科學、標記科學三類。

作品目錄

第一卷第二卷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章 觀念通論以及觀念的起源
第二章 人心中沒有天賦的原則
第二章 簡單觀念
第三章 沒有天賦的實踐原則
第三章 專屬於一個感官的觀念
第四章 關於思辨的和實踐的兩種天賦原則的一些其他考慮
第四章 凝性(Solidity)
第五章 各種感官的簡單觀念
第六章 簡單的反省觀念
第七章 由感覺和反省而來的簡單觀念
第八章 關於簡單觀念的進一步考察
第九章 知覺(Perception)
第十章 把握力(Retention)
第十一章 人心的分辨能力以及其他作用
第十二章 複雜觀念(Complex Ideas)
第十三章 論簡單情狀:第一先論簡單的空間情狀
第十四章 綿延和其簡單的情狀
第十五章 綿延和擴延的比較研究
第十六章 數目(Number)
第十七章 無限性(Infinity)
第十八章 別的簡單情狀
第十九章 思想的各種情狀
第二十章 快樂和痛苦的各種情狀
第二十一章 能力(Power)
第二十二章 混雜的情狀(Mixed Modes)
第二十三章 複雜的實體觀念
第二十四章 集合的實體觀念
第二十五章 關係
第二十六章 因果同別的一些關係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異性
第二十八章 別的一些關係
第二十九章 明白的、模糊的、清晰的、紛亂的等等觀念
第三十章 實在的和幻想的觀念
第三十一章 相稱的和不相稱的觀念
第三十二章 真實的和虛妄的觀念
第三十三章 觀念的聯絡
第三卷第四卷
第一章 通論文字或語言
第一章 知識通論
第二章 字眼的意義
第二章 知識的各種等級
第三章 普通名詞
第三章 人類知識的範圍
第四章 簡單觀念的名稱
第四章 人類知識的實在性
第五章 混雜情狀的名稱和關係的名稱
第五章 真理通論
第六章 各種實體的名稱
第六章 普遍的命題及其真理和確實性
第七章 連詞
第七章 定理
第八章 抽象的和具體的名詞
第八章 無聊的命題
第九章 文字的缺陷
第九章 我們對於“存在”所有的知識
第十章 文字的濫用
第十章 我們對於上帝的存在所有的知識
第十一章 前述各種缺點和濫用的改正方法
第十一章 我們對別的事物的存在所有的知識
第十二章 知識的改進
第十三章 關於知識的一些附論
第十四章 判斷
第十五章 概然性
第十六章 同意的各種等級
第十七章 理性
第十八章 信仰和理性以及其各自的範圍
第十九章 狂熱
第二十章 謬誤的同意或錯誤
第二十一章 科學的分類

創作背景

知識問題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主題,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與以培根為代表的經驗論,在這個領域展開激烈、持久的爭論。一直在思考知識問題的洛克,逐漸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論的基本原則,在解決其他問題之前。應該首先考察人的認識能力。他繼承並發展了培根扣霍布斯的經驗論,用了20年的時間對認識問題作了系統的研究,探討了人類知識的起源和認識的途徑、認識的可靠性和範圍。批判了唯理論的一系列原則,闡述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基本觀點。
在撰寫《人類理解論》的過程中,洛克時任沙夫茨伯利伯爵的秘書(從1667年到1675年);後者的政治生涯包括:為英格蘭內戰雙方鬥爭(首先為國王,然後為國會),在克倫威爾國會中扮演了一個搖擺不定的角色,然後作為行政官員為恢復君主政體奔走呼號。他參與了英歐之間的外交事務,被以判國罪論處,不得以而流亡荷蘭。在寫作和出版這部著作期間,洛克自己的生活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和沙夫茨伯利一樣,洛克也是一位新教徒,他贊成新教的君主政體的連續性,並維護議會民主和市民自由。詹姆士二世是一位羅馬天主教徒,在他統治期間,國內社會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局勢不穩定,這迫使洛克和他的上司一樣到荷蘭尋求避難。英國政府指責他為叛徒。然而,1689年,隨著詹姆士二世被推翻,以及隨之而來的光榮革命,威廉和瑪麗走上王位,洛克面臨的威脅消失了。總而言之,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並不是在一個安全的學術天堂里寫就的。
該書從1671年開始寫作,直到1690年才交付出版,期間斷斷續續寫了近20年。自1690年首次出版後,到1700年《人類理解論》已出版了20個版本。洛克寫這部著作的初衷是“看看什麼物像是我們的理解所能解決的,什麼物像是它所不能解決的”。

作品思想

作者在書中首先詳盡地駁斥了當時笛卡兒和英國新柏拉圖主義者所宣揚的“天賦觀念說”,認為既沒有天賦的思辨原則,也沒有天賦的實踐原則。他從理論上分析了“天賦觀念論”的荒謬性,從實踐上指出了這種學說的危害。在作者看來,人們沒有任何觀念是天賦的,人的心靈就象一塊白板一樣,上面沒有任何痕跡。人們的觀念從哪來的呢?作者寫道:“我用一句話來答覆這個問題:是從經驗得來。”這就說明了“凡是存在於理智中的,沒有不是先已存在於感覺中的”這一經驗論基本原則。作者認為人們獲得經驗的途徑有兩條,因而把經驗分成兩類:一類是對外部事物的感覺,稱為感覺經驗,或外部經驗,是由外郎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官而產生的,一類是對內部心靈的反省,稱為反省經驗,或內部經驗,是由心靈對自己心理活動進行體察而產生的。作者承認感覺是外界事物作用於感官的產物,並把考察心理活動看作認識的一種來源,這是正確的。但他把內部經驗作為獨立的知識源泉,聲稱它“和外物毫無關係”,這就犯了二元論錯誤,向神學唯心主義作了讓步。
作者又把觀念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兩種。認為由感覺或反省,或同時由這兩者獲得的是簡單觀念,這種觀念不能製造也不能毀滅,心靈在接受這種觀念時是被動的,這種雙念是形成一切知識的原始素材,它必須向複雜觀念過渡,複雜觀念是心靈使用自己的力量將簡單觀念加以聯結、比較或抽象而形成的新觀念,複雜觀念又可具體分為實體、情狀,關係三種觀念。複雜觀念表現了認識的深化,它遠遠超出了簡單觀念所提供的東西。但是作者並不理解感性和理性的真實關係,認為複雜觀念只表示一種“名義的本質”,這就犯了唯名論否認一般的客觀存在的錯誤。而且他還認為實體觀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實在的本質是不可知的,情況和關係觀念是人心的產品,這表明了作者思想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因素。
作者在論述觀念的實際發生過程時還提出了關於“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學說,認為象廣延性,凝固性、大小、形狀、數目、運動和靜止等,不論物體處於何種狀態都不能與物體分開,是物體所固有的,這就是第一性質,人們關於這些性質的觀念,是劉客觀存在著的物質原型的反映,而象顏色、聲音、滋味等,“實際上只是一些借對象的第一性質……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的能力”,這就是第二性質,人們關於它的觀念雖然在形態上不與第二性質相似,但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對應的關係。作者在這裡看到了感覺觀念產生的複雜性,看到了感覺觀念是主體客體相互作用形成的,既包含了客體的因素,又包含了主體的因素,這一思想比前人大大前進了一步,但他受當時科學水平的局限,不了解感覺產生的生理機制,有時候藉助於上帝的力量來解釋這一問題。
在論述到觀念與語言、文字關係的時候,作者對濫用語言、文字的現象和危害作了深刻的揭露,分析了語言的社會功能以及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他指出,通過感覺經驗所接受的都是個別的、特殊的觀念,這些觀念是轉瞬即逝的,所以人們就用一般觀念把這些個別、特殊的觀念保留在心中。但是每一特殊觀念都是感覺者自身的觀念,是因人而異的,所以僅僅把觀念保留在心中,對於交流思想是毫無用處的,這就需要產生作為交流思想工具的語言。語言和一般觀念的作用是:保留觀念,交流思想,積累和傳播知識。
書中還探討了知識的性質、種類、確實性和範圍問題。一方面,他認為真理就其本義而言,是觀念與外物相契合,另一方面他又認為由於觀念是思想的對象,因此知識不針,是有關觀念之間彼此相契合或相矛盾的一種知覺。他指出這種相契合或相矛盾有四種情形;(一)同一與差異,(二)關係,(三)共存性或必然性聯繫,(四)實在的存在。他把知識劃分為三種或三個等級:直覺的知識、論證的知識和感覺的知識。直覺的知識“不藉助別的觀念為媒介”,是直接覺察到某兩個觀念之間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關係而獲得的,是最確實的,論證的知識藉助於別的觀念為媒介來發現兩個觀念的一致或相矛盾,由於它以直覺的知識為基礎,因此也具有確實性,只是程度差些,感覺的知識“不能超過我們感官當下所感到的事物的存在”,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不確實的,它是對外界特殊事物的知識。作者還進一步論證了知識的範圍問題,認為人們直覺的知識和論證的知識是很有限的,而感覺的知識更狹窄,因此總的說來,“我們知識的範圍不但達不到一切實際的事物,而且甚至亦達不到我們觀念的範圍。”

後世影響

該書論述了語詞形成的途徑及其觀念和實在的關係,批判了經院哲學,探討了知識的等級、範圍和確實性問題。該書還提出了其他許多具有啟發性的認識論課題,對促進近代認識論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在當時歐洲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
《人類理解論》中所闡述的哲學思想,在西方哲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對近代西方哲學發展的路徑和方向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洛克哲學思想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尤其是他的唯物主義感覺論,為狄德羅、愛爾維修等法國百科全書派唯物主義所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的最高階段。另一方面,他哲學思想中的唯物主義不徹底性及其形上學性則為唯心主義哲學家所利用,尤其是貝克萊休謨直接利用了洛克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成分進一步把經驗論原則徹底化。提出了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哲學。同時,洛克哲學思想對德國哲學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正是在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一書的激發下,萊布尼茨撰寫了他的《人類理智新論》,抨擊了“白板論”,維護天賦觀念論,進一步論證了唯理論認識論。

作品評價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人們感覺需要一部能夠把當時的生活實踐歸結為一個體系,並從理論上加以論證的書,這時洛克關於人類理性的起源的著作,很湊巧地在英吉利海峽那邊出現了。它像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樣,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美國歷史學家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代思想史》:這是一部十分自覺的革命性著作。它擺出一副謙虛的樣子,但這是假謙虛,因為洛克其實是想蕩滌以前所有的哲學。

作者簡介

約翰·洛克(1632—1704)出生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完成後的一段時期里,出身於商人家庭,父親是清教徒。大學畢業後長期擔任後來成為“輝格黨”領袖的莎夫茨伯里伯爵的秘書,他本人也參加了“輝格黨”的政治活動。他的主要哲學著作是花二十年時間寫成的《人類理解論》,此外還有《政府論兩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