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談

《漢語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談》是傅斯年所著作品,出自於《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漢語改用拼音文字的初步談
  • 作者:傅斯年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傅斯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國人知識普及的阻礙物多的很,但是最禍害的,只有兩條:第一,是死人的話給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現代生活的社會裡。這兩樁事不特妨害知識的普及,並且阻止文化的進取,因為他倆都是難能而不可貴,許多時間與精力用在學他倆上,自然沒有許多餘力謀智慧的進取。假使西洋人至今還用埃及、巴庇倫的象形文字,希臘、羅馬的古語,斷斷乎不能有現代西洋的文化。從此可知現在中國的文化不在水平線上,都是他倆的功德了。幸而近一年來,代死文言而興的話,發展迅速的很,預計十年以內,國語的文學必有小成。稍後此事的,便是拼音文字的製作。我希望這似是而非的象形文字也在十年後入墓。我這篇文章久已想做了,只是貪懶不曾把筆,到了《新潮》第三期發稿的時候,才來弄這個“急就章”,定是不能滿意的。至於這篇文章里意見的大綱,先用問答的話說出,請讀者理會:
(1)漢字應當用拼音文字替代否?
答:絕對的應當。【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913—1919年在北京大學預科、本科學習。北大畢業後,赴英、德留學七載。1926年底回國,1927年任中山大學文科主任及歷史、中文兩系主任。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後,創辦歷史語言研究所,任該所所長達二十三年之久。1930年代在北大兼任教授。抗戰時期,先後擔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中研院總幹事、西南聯大校務委員等職,並同時出任第一至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炮轟孔祥熙、宋子文,震撼朝野,有“傅大炮”之譽。抗戰勝利後,出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主持繁重的北大復員工作。1948年底被任命為台灣大學校長,最終“歸骨于田橫之島”。編者簡介歐陽哲生,1962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現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赴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處訪學。主要著作有:《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闡釋》、《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嚴複評傳》、《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探尋胡適的精神世界》、《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傅斯年一生志業研究》等。編有《胡適文集》(12冊)等多種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