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簡稱為柏泉小修院,是位於武漢市的歷史建築,1842年籌建修院,1952年停辦,歷時11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口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
- 簡稱:柏泉小修院
- 投用狀態:停辦
簡介,發展,環境,
簡介
柏泉小修院全稱為“漢口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1842年,李文秀(義大利人)任天主教湖廣第一任主教時,為培養外國傳教士所中意的本地神職人員,曾想在漢口郊外30公里的柏泉購地建屋修院,沒有辦成,後租賃附近一廟宇,招生授課,旋被當地政府責令停辦,因此,修院授課沒有固定場地。1892年,柏泉劉嘴已設本堂區,並辦有男孤兒院和公學,主持教務者為田瑞玉。當時有學童20人。1897年將公學改稱預備修院,計有學生10名。1901年,江成德主教令田瑞玉在柏泉修建萬濟各會初學院和教區小修院,1903年5月建成。歷任院長:施善樂、馬錫良、畢天爵、丁維揚、雷世善、路蘭、鄭學文,除鄭學文1946年以後系中國神父任院長外,其餘均為義大利人。
柏泉小修院開辦以來,共招收修生700餘人,畢業後入大修院讀神學後為神父者約60餘人,修生在院除修務神外,並學習拉丁文、意文、中文。
發展
1952年,柏泉小修院停辦,溯自1842年籌建修院起,歷時110年。該院系教區所辦,從事、組織和經費都由教區領導管理。修生生活費由修院供給,家庭酌情補助。
柏泉小修院曾為其他教區代培修生,修生來源:1870年前,來自湖北、湖南各縣。1923年前,來自武昌府、黃州府、漢陽府、德安府、安陸府。1923年以後,來自隨縣、應山縣、安陸縣、應城縣、黃陂縣、黃州縣、孝感縣、黃梅縣、廣濟縣、英山縣、大悟縣、蘄春縣、漢陽縣、漢川縣以及其他省縣。
柏泉聖安多尼小修院的總體建築原貌大體存在,但它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滄桑,特別近五六十年里無人予以修繕,損壞很多,已很難見其舊貌了。
小修院座落在柏泉劉嘴西南部,占地約三公頃,東西兩樓為主體建築各二層,此外,還有聖堂、修道院和廚房等輔助建築。
環境
東西兩樓均座北朝南,各占地約300平方米,兩樓一樣呈丁字形造型。二樓前面為丁字橫形約25米,二樓之間有木橋相連,可以復道行空。二樓的後面為丁字豎形約長50米。東樓用作神學院和中學課堂,樓上樓下共有教室10間。西樓前面樓上樓下為辦公室,後面樓上為神甫、修士和教師住房,樓下為學生宿舍。
小修院門前是一個大操場,西面有一個小操場,兩樓之間還有一個小的空間。修院後方有一個典雅的聖堂,面積約150平方米,可容納300左右的教徒作禮拜禱告活動,聖堂中間有四根大石柱。聖堂東面與聖堂相連有一個馬蹄形的修道院,東邊是樓房,南北兩邊是平房,正西是聖堂,中間為正方形的活動場所,修道院整體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再往後面是一排平房,是小修院的廚房和用膳的餐廳。
整個小修院周圍有呈圓周式的院牆包圍著,圍牆西北部為大門,與小操場正相對,東樓的正背面有一個小門,是後門。
整體建築為義大利風格,兩樓正中各有一道走廊,正面也各有較寬的走廊,對外呈圓拱門形,樓頂有較高的隔熱層,隔熱層與正樓形成等腰三角形,莊重肅穆。兩樓與聖堂、廚房之間通道,是亭閣式的長廊,大有曲徑通幽之概。
一九八七年十月,武漢市東西湖區人民政府確定柏泉天主堂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建有牌子。現在天主堂內有教徒居住,負責維護教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柏泉人高光斗就是柏泉天主堂的神甫。2003年,是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了,現住在武漢市上海路的武漢天主堂內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