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陶器,漢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生產的陶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代陶器
- 朝代:漢代
漢代陶器,漢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生產的陶器。
漢代陶器,漢代(公元前206一公元220年)生產的陶器。漢代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砂質灰陶較少,也有一些紅陶和黑、灰皮陶。工藝吸取了原始瓷器器表著釉的經驗,創燒了以銅為呈色劑的低溫鉛釉陶器。常見的日用陶器有瓿、釜、碗、杯、...
漢代鉛陶的大量燒製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後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展而來。實物賞析 西漢 江蘇儀征市劉集聯營趙莊出土。高19.1、口徑9.6厘米。灰白陶質。器作字母口,淺腹,下腹斜折,倒置豆形足,蓋頂中部凸起一...
漢代陶器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西漢的陶塑繼承了秦代藝術風格,深沉雄大。西漢時較有特色的獨立俑 還有陝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彩繪指揮俑。這個俑像頭扎圍巾,下垂紅色飄帶,身穿紅白相間的戰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間系帶,足蹬高筒靴。此俑以簡潔、洗鍊...
東漢撫琴俑是東漢時期的陶器,出土大渡口漢墓,現藏於貴州省仁懷市博物館。文物特徵 該傭為漢墓出土,明器,造型古樸。傭形趺坐,琴平放腿間,撫琴彈唱,彈撥得意,一副陶然形態。該撫琴俑造型優美,古樸典雅。秦代已經達到了準確寫實的嫻熟程度,漢代陶俑的種類、數量、材質、水平等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出土環境 1991...
漢代的日用陶器,有做飯的釜、甑等炊具,有飲食用的碗、缽等器,也有作為盛物用的瓮、罐、缸、壺等。器表裝飾有繩紋、劃紋、弦紋等。從考古發掘看,漢墓中的陶器大多數是仿商、周的青銅器和漆器,實用性器物較少。早期東漢墓中隨葬的有傳統的禮器,也出現了生活用具;中期禮器減少,家畜、家禽等造型增多;...
漢陶燈是漢代的一件陶器作品,尺寸為高16.4cm,口徑12.9cm,足徑9.5cm,現收藏於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漢代文物。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燈是浙江出土的原始社會的陶燈,其形狀是無蓋的豆。兩漢時期,青銅燈具繼續盛行,陶質燈具以新的姿態逐漸進入主流。豆形燈是我國最早的定型化的燈具,其材質是先陶...
漢陶鼎為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此展品高22.3厘米,直徑25.2厘米。文物介紹 出現於新石器時期,用於煮食物,是一種炊具。器形大多為圓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圓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雙耳,帶蓋。最早見於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遺址。商周時期,青銅鼎成為禮制重器,陶鼎地位隨之...
東漢綠釉陶鴨是東漢時期的陶器,高21.7厘米、長26厘米。藏於上海博物館。漢代的鉛釉陶器以隨葬用的冥器為多,其中多見各種動物造型。該件陶鴨,胎土呈淡紅色,通體施綠釉,釉的表面泛現一種銀白色的光澤。該種所謂“銀釉”是器物長期處於潮濕的環境中,釉中溶蝕下來的物質與水中的可溶性鹽類在釉表面生成的半...
漢代鉛釉陶器是表面施鉛釉的陶器。約在西漢中期出現。東漢很盛行。除中原關中地區以外,西至甘肅,北達長城地帶,東到山東沿海,南到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出土。Handai qianyou taoqi 漢代鉛釉陶器 Plumbic-glazed Pottery of the Han Dynasty 器物種類有鼎、壺、盒、盤、耳杯、尊、博山爐、倉、灶、井...
有些灰陶器表面塗漆,是模仿當時的漆器。戰國時代流行的陶豆在西漢前期還偶有所見,但不久即消失。戰國後期開始出現的陶鍅,盛行於西漢,東漢時已不見。戰國末年出現的造型奇特的“鴨蛋形壺”,流行於秦和西漢前期,西漢中期以後就極為少見。陶鼎和陶锺是漢代最常見的仿銅陶器,流行的時期甚長。其他容器如瓮、罐...
似這種具有高度藝術水平的彩繪且保留完好如新的陶器,目前在已發掘的漢代文物中尚屬罕見,誠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相關資料 西漢時期,在經歷了戰國晚期“禮崩樂壞”局面的猛烈衝擊之後,相沿千年的周代以用鼎制度為代表的祭祀禮制已經淡化,但仍有孑遺,並演變成通過陳列更多的鼎、盛裝更多的食物來炫耀其生活的奢華...
漢綠釉陶盤、耳杯、龍頭勺是漢代文物。陶盤高3.4厘米,直徑12厘米;耳杯長10厘米,寬8.4厘米,高3.5;龍頭勺長14.2厘米。現收藏於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 釉陶,出現於約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中期,其釉與瓷器有本質差別,是一種含鉛量較高的低溫釉。綠色釉的呈色劑為鉛的氧化物。本組展品即為漢代...
漢代陶蓋 漢代陶蓋是一件漢代陶器,收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陶鴞尊 《陶鴞尊》是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的一款漢代陶器。漢代陶器,直口,鼓腹,圜凹底,器左右對稱處附加兩翅,其後附加長方形鈍角鳥尾,器身和器蓋刻劃羽毛紋和圓圈紋,器底附一鷹足,眼小嘴短。現藏廣東省博物館。
漢代陶缽 漢代陶缽是一件漢代的文物,館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類別】 陶器 【年代】 西漢 【文物現狀】 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高:32.7cm,口徑:14.9cm 釉色濃郁明快,古樸和諧;紋飾布局疏朗,描繪筆調粗簡豪放,寫意感極強,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自然的藝術格調。漢代釉陶屬於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有光澤。經科學測試結果表明,其著色劑主要為銅和...
《巴蜀漢陶藝術》是2012年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英宏。內容簡介 漢陶是漢代墓葬中出土的磚、瓦(瓦當)、各類型的陶器、各式各樣的雕塑俑等。這些器物是國家的珍貴文物,是漢代勞動人民的傑作,是中華優秀文化、璀璨藝術、體現古代美學的作品。漢代喪葬文化蘊涵了深刻的思想意義,從中可以看到早已消失的...
漢陶窯為漢代文物,現收藏於鄭州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文物介紹 這是陶窯,用來燒磚瓦、陶器,用於生活,主要是燒制陶模,也可以烘范,還可以做鐵器的熱處理,剛才看到的一號爐和二號爐的耐火建築材料、鼓風管等都是經過這裡燒成的。現在看到的陶窯上部是復原的,下部是漢代遺蹟,最為可貴的是在火池內發現了...
漢代陶碓 漢代陶碓是一件漢代陶器,收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漢代黃釉陶灶 漢代黃釉陶灶是一件漢代的陶器文物,現收藏於海南省博物館,該陶灶重1.094kg。文物特徵
廣口、短頸、溜肩、斂腹、平底、黑胎、無釉。肩上對稱飾六個凸狀釘,應為簡單的輔首。漢代是陶器和瓷器並存的時代。及至隋唐,隨著原始青瓷逐漸發展成為成熟青瓷,陶器也就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漢代陶器產地大多在中原地區,亦有一些地方性的小窖口生產“另類”的陶器,該罐即是一例。該罐是廣州市一位古陶瓷...
漢代彩繪陶壺 漢代彩繪陶壺是一件漢代陶器,收藏於海南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東漢綠釉陶壺是一家漢代時期的陶器,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壺盤口,長頸,肩部置對稱鋪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名稱】 東漢綠釉陶壺 【類別】 陶器 【年代】 漢代 【文物現狀】 現藏故宮博物院 【簡介】高:40.3cm,口徑:15.2cm, 足徑:15.7cm 壺通體施低溫鉛綠釉,釉呈瓜皮綠色。口、頸、腹部...
發掘過程中在墓三南三室前的過道中發現有一個模製擊鼓俑,考古工作者在對墓三的結構、墓道、側室形式、所用的長方形或楔形磚的花紋、墓室中的石棺形式及所雕刻的人物畫像之題材與風格,殉葬器中的鐵器、陶器、錢幣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墓三屬於東漢時期的墓葬,在其過道所發現的擊鼓俑當為東漢時期的...
低溫鉛釉在常年的埋藏過程中,其釉中的鉛元素會漸漸淅出,裹於陶器的表面,形成一層銀色的薄膜,俗稱“銀光”。這層銀膜與釉面是分離的,可以被颳去而不損釉面。有無“錫光”可作為漢代綠釉器是否真品的依據,因此過去有“銀光”的漢代綠釉陶罐價值連城而無“銀光”的綠釉罐卻無人問津。當然目前亦有仿冒有“...
漢陶鬲是漢代文物。古代炊具,通高12厘米,口徑19厘米。現收藏於開封飲食文化博物館。文物介紹 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晚期。盛行於商周時期,至春秋戰國時期消失。其形狀多為侈口、圓腹、三個袋狀足,有的頸部有雙耳。使用時,在三個袋狀足下直接燃火煮食。後來,隨著灶台的廣泛使用,陶鬲的腿的功能逐漸淡化,遂成為鍋...
漢陶俑 漢陶俑是漢代時期的文物。
繭形壺腹部一側留有工匠鑄的紋飾,形似於小篆“豕”字紋,此標記符號,層次清楚,立體感強,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在漢代陶器上極為少見。據《文博·陝西清澗李家崖古城址陶文考釋》的資料考證,此圖形符號與李家崖文化古城出土的一件三足瓮上刻有兩個“豕”形符號;於岐山縣賀家村周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銅甑上鑄有...
漢陶罐 漢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口徑27.3厘米,高37.5厘米,重9.5千克,屬灰陶器。文物規格 口徑27.3厘米,高37.5厘米,重9.5千克,屬灰陶器。文物特徵 敞口,圓唇,圓鼓腹,平底圓足;腹部刻有三組弦繞罐身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