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石門水利風景區

漢中石門水利風景區

石門棧道風景區北枕秦嶺,南俯漢中,位於陝西漢中市漢台區、勉縣、留壩三縣(區)交界處的褒谷口,距離漢中市區15公里。

風景區以石門水庫為依託,風景秀麗,古蹟薈萃,是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融為一體的城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風景區是國務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的所在地,亦是漢中市首批風景名勝區,2002年晉升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
  • 地理位置:漢台區褒谷口
  • 所屬地區:陝西省漢中市
  • 水利工程:石門水庫輸水工程
  • 批次:第二批
  • 批准文號:水綜合[2002]402號
景區介紹,著名景點,褒斜道,石門,石門摩崖石刻,

景區介紹

石門棧道風景區位於漢中市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以石門水庫為依託,風景秀麗,古蹟芸萃,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遺址就在這裡。
褒谷山勢險峻,怪石崢嶸,翠峰林立,清淨幽雅,四季景色各異。清代文人王晚香將這裡概括為“石門二十四景”,石門水庫建成後使褒谷錦上添花。石門水庫是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庫容1.05億立方米,灌溉50多萬畝農田,發電裝機4.05萬千瓦。壩高88米,頂長260米雙曲拱壩,造型優美,宏偉壯觀,高峽平湖,碧波蕩漾,遊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長的人工湖上,可盡情瀏覽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間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噹,水產水禽種類繁多,以大鯢、甲魚、白鷺等最為珍貴。
褒谷石門是個天然立體文博館。自春秋戰國以來,這是溝通我國中原、西北與西南交通的要衝,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上,開鑿與架設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的棧道,石門是棧道最險最奇之處。這裡山上水下文物古蹟薈萃。古代、近代、現代的道路建築、水利工程、石門隧道都交織陳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棧道獨具一格,飛架在陡壁懸崖上成為古褒斜道縮影;歷史上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典故就發生在這裡;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開鑿於東漢永平年間,採用“火燒水激”而成的石門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車隧道。石門附近有漢代以來文人墨客題留摩崖石刻一百多處,最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國之魂寶”,被日本書道界稱為“漢中石門,日本之師”。曹操“袞雪”;張良“玉盆”;鄭子真“石虎”蒼勁渾撲,運筆流暢,尤其《石門頌》、《石門銘》自古被作為中國書法藝術的楷模。連城山腰的連雲棧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著先祖足跡,淹沒於水下的褒姒鋪,相傳是西周褒國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漢相國蕭何所築,曹參落成,世世代代澆灌漢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舊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興建了石門水庫,三個時代水利工程惠澤漢中人民,形成了漢中水文化,水工程獨特風景線。
古往今來,褒谷雞頭觀翹立,聳入雲端,石虎鎮守石門寶藏,古人還有“石門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能解得開,買下漢中府”的說法。石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古褒國、古褒斜棧道、古連雲棧道、古石門、古山河堰、古褒城驛、新石門等歷史遺蹟交相輝映,是研究我國古今戰爭、交通、道路、經濟、科技、水利、書法、詩文等綜合天然史料館,也是陝南優美宜人的風光旅遊勝地。
從長安到成都,棧道最興盛的時期有棧閣幾千里,五里一郵,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棧道一修通,就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

著名景點

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漢中歷史文化遺蹟很多,首屈一指的當屬褒斜道石門及摩崖石刻,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褒斜道起點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北17公里。 這是古代最著名的跨越秦嶺的通道,它貫穿秦嶺山脈,道的南口是“褒谷”,北口稱“斜谷”,在陝西省眉縣,故稱“褒斜道”,全長250公里。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明修”的即此道。李白“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亦此道也。褒斜道自戰國時就鑿石架木,陸陸續續修起了棧道,後來又經過歷代增修加鑿,棧道暢通無礙,是秦漢乃至於唐宋時期的“國道”。據傳,其盛時“五里一閣、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500里棧道上有各類建築約6000餘座,且路面平闊可行車馬,其恢弘壯觀令人嘆服。因此,國內外有專家將褒斜道稱作世界第九大奇蹟。

石門

褒斜道石門是棧道南端的一段隧道,大約於戰國時期為修褒斜棧道而鑿,後經歷代修鑿,方告開通。石門洞長13.6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施工艱難,採用火燒水激法開山破石,是中國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門及棧道石壁上鐫刻有200多處漢魏以來歷代名人的留詩題名,統稱為石門石刻。石刻中最早的是東漢永平六年(63年)的《鄐君開通褒斜道碑》,記述了漢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屬開通褒斜道的情況。最為著名的是“漢魏十三品”,其中又以東漢建和二年(148年)所刻的《石門頌》最為珍貴。石刻的額題為:“故司隸校尉楗(犍)為楊君頌,漢中太守王升立”,銘文讚頌了楊孟文開通褒斜道石門的事跡。刻於石門東壁的北魏永平二年(509年)的《石門銘》,記載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開石門故道的事跡,銘為楷書,王遠書寫,字型流暢飄逸,秀麗雋永。還有《袞雪》摩崖:原刻在石門南約半里褒河水中一巨石上。此處石多,水浪衝激,狀如“袞雪”。高70厘米,寬150厘米,右行橫刻隸書“袞雪”兩大字,字徑45厘米,右側有豎刻隸書“魏王”兩小字,傳為三國曹操過此觸景而書。
以上所說的都是1970年之前的古蹟狀態。“文革”期間,陝西省政府以此天然峽谷在石門附近修建褒河水庫,所以將重要的石刻被轉移到了漢中市博物館。88米高、當時國內最高的水庫大壩大壩矗立起來,古棧道也淹入水中,現今的“石門”以及庫邊的棧道都是後仿新建的。“石門”上,有兩方“漢隸”摩崖,一是“石門”,一是“石虎”,還錈刻著一段民謠:“石門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若解得開,買到漢中府。”讀來可聯想到古道上有無數故事。走在石崖棧道上,望著聳立著的大壩,截留住的江水,想著淹沒在水中的珍貴古蹟,令人浮想聯翩,感慨良多,面對褒河水庫,是褒是貶,不知如何說。

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遊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