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三棱銅鏃是漢代時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三棱銅鏃
- 館藏地點:廣東博物館
- 所屬年代:漢代
- 類別:武器
漢三棱銅鏃是漢代時期的文物。
漢三棱銅鏃是漢代時期的文物。...
青銅鏃是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鋒刃部分,用弓彈發可射向遠處。青銅鏃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即已出現,屬最早出現的青銅兵器之一。其形制較多,主要有雙翼、三翼與三棱三類,隨時代的發展而有所變化。戰國時期,遠射的三棱矢鏃已改成鐵鋌。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 鏃 (形聲。從金,族聲。本義:箭頭) 同本義 [arrowhead]秦無...
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漢代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的,系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長67厘米,裝三棱銅鏃,竹桿,有三條尾羽,鏃和羽均纏絲塗漆用以與箭桿相固聯。發明 1963年,在中國山西朔縣峙峪村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枚用燧石打制的箭鏃。該遺址的年代約為距今2.8萬年。這個...
插箭嶺遺址是“大北城”西北隅城垣其中的一段,也是高大的建築基址。現存遺址夯土築成帶狀土丘,曲折延伸,東北至西南走向,略呈頭朝東的鳥形,長405-630米,基址寬30-140米不等,高3~8.7米,出土有戰國、漢代三棱銅鏃,漢繩紋陶片。實屬邯鄲故城大北城西垣牆體的一部分。遺址南端逐漸平緩向下與地下的城牆相...
東團山漢代遺址,位於吉林市東郊東團山麓附近。在遺址地表不僅有西團山文化青銅時代的遺物,而且有漢代文化遺存。早在解放前著名考古學家李文信先生曾在此地採集到西漢五銖錢、青銅鏡殘片、三棱銅鏃、黃白色玉垂飾、琉璃質耳杯飾、“長樂未央”瓦當殘片,灰色細泥陶質的多孔陶甑底、印五銖錢的陶片等。並在此捷運路...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考古學家李文信在龍潭山至東團山的鐵路兩側採集到西漢五銖錢、青銅鏡殘片、三棱銅鏃、黃白色玉垂飾、琉璃質耳環飾、“長樂未央”殘瓦當、灰色細泥噴多孔陶甑底、印五銖錢紋陶片等漢代器物,出土陶灶、耳杯等漢墓常見之冥器。1949年前後,考古人員曾在這裡進行過多次調查,發現有青銅時代西團...
郛堤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滄州市黃驊市市區北部,占地面積為40萬平方米。郛堤城遺址城牆呈方形,四面城牆殘存,東南西北各約500米,出土有綠釉殘陶缽、三棱銅箭鏃、古盔等。郛堤城遺址內的瓮棺葬時代為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至西漢(前202年—8年)早期,瓮棺葬群規模龐大、類型多樣、分布密集、年代清楚...
漢縣,屬南陽郡。高祖封王翳為侯邑。後漢建武三年,祭遵擊叛將鄧奉弟眾於杜衍,破之,追至涅陽,即此。晉省。涅陽,見鄧州。《讀史方輿紀要》安眾城遺址位於楊官寺村南。現存遺址東西寬37米,南北長92米。解放後曾出土30多個圓餅狀銅塊、三棱銅鏃、漢代貨幣等,但已散失。1963年,將城址定為縣級保護單位。...
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棱式鏃盛行,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出土的...
插箭嶺內曾出土有戰漢時期的三棱銅鏃及繩紋陶片,實系趙邯鄲故城大北城原牆體的一部分。插箭嶺內側還有一座地下小城,平面呈梯形,中部有東、西間隔牆,形成南、北兩部分,南北長700米,北寬290米,南寬400米。梳妝樓遺址 梳妝樓,位於照眉池西側,夯土台基的俗稱。地勢也是最高,可眺望全園景色,上有梳妝樓、梳...
銅鏃 秦直道遺址出土銅鏃1件,出土於直道關卡下方約50米的直道上層路面車轍上。銅鏃為三棱三翼形,銳部鋒利,鋌部缺失,長2.9厘米,寬約1.2厘米,保存完好。銅鏃方向向上,指向守軍的一方,據此判斷,為北方(匈奴或其他少數民族)軍隊發射。錢幣 錢幣出土於秦直道遺址關卡遺址中部的直道上層路面。出土銅幣為...
在新洲舉水河老大橋南邊發現古河灘遺址,文化遺存堆積厚度約2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散露文物較多,採集的陶片形器可辨的有扁足鼎、平尖足鬲、厚胎缸、圈足豆、釜、瓮、陶井圈、平底碗和青花瓷碗,還有兩翼和三棱形銅箭鏃、蟻鼻錢、五銖錢,尤以戰國時的蟻鼻錢、三棱箭鏃和漢代陶井圈等器物居多,專...
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闢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根據所采標本及文獻記載初步定為漢——戰國。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於此置合騎候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
東周時期遺物有夾蚌灰陶折沿方唇乳突狀足根粗繩紋鬲、泥質灰陶細柄碗形豆及夾蚌紅陶敞口沿上翹長腹圜底釜及三棱狀小銅鏃、弧刃拱背環首小銅刀;夏時期遺物以陶、石器為主,另有小型玉器、骨器等。陶器陶質有夾雲母黑皮紅陶、灰陶,夾砂黑皮紅陶,夾砂灰陶、紅陶,夾蚌紅陶,泥質紅陶、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
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銅鏃,除有兩支雙翼鏃外,其餘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是構成秦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裝備有大量...
此遺址東西約 300米,南北約800米。這裡有隨處可見的周代繩紋陶片、磚瓦等,可以判定這是一處兩周時期的故城遺址。出土的部分三棱銅鏃,說明這裡在兩周時期曾是軍事重地,並曾發生過重大戰役,這與《左傳 ·襄公二十三年》所載且於之役相符。遺址北靠豬龍河,南傍玉帶河,此兩河是沭河的支流,發源於沂水縣...
多年來,古城內出土文物較多,有陶鼎、壼、豆盤、合、缸、碗、水道管、骨錐、石斧、石錛、石鑿、石鏃、銅鏡、金器、郢金幣、花卉金杯、金鐲、帳鉤、戒指、銀器鎏金銀杯、戒指、臂、玉帶鉤、玉佩、壁、鐲、印章、三棱銅箭頭、青銅劍勺、印、鏃、錢幣等,還出土了祭祀坑、草木灰等,故城內到處分布著各種紋飾...
銅半兩錢,9枚。其中屬秦、漢半兩6枚,大小厚薄不一,直徑2.7厘米—3.1厘米;四銖半兩3枚,直徑2.3厘米—2.4厘米。銅鏃5枚。其中的4枚斷面呈等腰的三棱體、三面光平,鐵鋌,只存從口處的鐵鏽痕;另1枚圓脊,有血槽,後刃齊平,銅鋌已殘。鐵削,環首及削身共3殘段。鐵劍、鐵匕首均近鋒尖處各1...
在直道關卡遺址下方上層路面的車轍樑上,出土了一件北方遊牧民族常用的三棱三翼式青銅箭頭。出土時,箭頭方向朝上,指向守軍一方,說明地處關卡要津的周圍曾多次發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或衝突。在關卡遺址中部的路面上,發現一枚完整的“大泉五十”新莽銅幣,為秦直道使用提供了可信的斷代依據。歷史文化 秦直道 ...
該古城總面積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風化殘存,城內已闢為農田,城牆呈方形,東南西北各約一華里,四面城牆殘存;採集物有綠釉殘陶缽、夾砂紅陶、三棱銅箭鏃、古盔等。據《鹽山新志》記載,西漢元朔四年(前125年)於此置合騎侯國,稱合騎城。《長蘆鹽法志》則稱係為防狄盧而設屯兵之所,稱伏狄城,當地訛...
秦箭都是由鏃、稟(箭桿)、羽和栝(箭末小叉)組成。鏃是青銅所制,而且鏃頭一般都是三棱錐體,實戰證明,三稜錐體的穩定性和穿透力都是最好的。如同現在的三棱槍刺,箭桿有竹和木兩種。鏃鋌插入細竹中,外纏細絲繩,然後表面再塗漆,一般前段70%是朱紅色,後段塗褐色的生漆。栝兩端尖銳,一般尖叉有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