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變與再生:改革開放以來的南京老城更新》是2021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演變與再生:改革開放以來的南京老城更新
- 作者:孫世界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419292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內容著眼於改革開放以來南京老城的更新過程,首先梳理了南京城市更新的發展階段,分別從土地利用變化、更新項目空間分布、更新模式等方面對南京老城居住空間、商業辦公空間、工業空間、道路基礎設施的更新過程以及更新政策的演變進行綜述。然後聚焦於南京老城各種空間更新類型典型案例的描述和剖析,包括城市公共中心更新、歷史城區更新、傳統商業中心(消費空間)更新、創新空間(工業空間)更新、隱形商業空間(網路空間)更新,探討老城更新過程中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策因素的作用,為豐富和完善我國城市更新理論和方法體系做出貢獻。
本書可供城鄉規劃、建築學、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及相關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閱讀,也可供高等院校有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和參考。
作者簡介
孫世界,博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南京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城科會韌性城市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名城交通學部委員。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五項,獲得省部級以上規劃設計獎十餘項。主要從事城市更新、城市設計、城市交通空間規劃等方向的研究和實踐。
圖書目錄
1 導論
1.1 背景與意義
1.2 相關研究及發展動態
1.2.1 城市更新與再生的相關研究概述
1.2.2 空間生產和空間消費的相關研究概述
1.2.3 舊城更新的城市案例研究概述
1.3 主要內容與框架
2 南京老城的更新
導言:南京老城更新40餘年
2.1 南京城市發展背景
2.1.1 國民經濟發展情況
2.1.2 產業結構
2.1.3 人口規模
2.1.4 巨觀政策
2.2 南京老城更新階段
2.2.1 改革開放後南京城市空間形態演變
2.2.2 南京老城空間形態變化
2.3 居住空間更新
2.3.1 數據來源
2.3.2 居住用地規模變化
2.3.3 居住空間分布變化
2.3.4 居住空間形態變化
2.3.5 居住空間更新模式
2.3.6 更新特徵總結
2.4 商業辦公空間更新
2.4.1 商業用地規模變化
2.4.2 商業空間分布變化
2.4.3 辦公空間分布變化
2.4.4 商業辦公空間更新模式
2。4.5 更新特徵總結
2.5 工業空間更新
2.5.1 工業用地規模變化
2.5.2 工業空間分布變化
2.5.3 工業空間更新總結
2.6 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2.6.1 道路用地規模變化
2.6.2 城市路網結構演變
2.6.3 道路空間更新總結
2.7 南京城市更新政策演變
2.7.1 階段一:起步期
2.7.2 階段二:發展期
2.7.3 階段三:完善期
2.7.4 政策與規劃演進總結
3 城市公共中心空間重塑:大行宮地區更新
導言:城市公共中心更新
3.1 南京中心區空間發展歷程
3.2 大行宮地區空間變遷
3.2.1 階段一——更新探索期(1978-1991年)
3.2.2 階段二——發展準備期(1992-2002年)
3.2.3 階段三——發展完善期(2003年以來)
3.2.4 大行宮地區更新中的文化項目
3.3 項目立項:城市政策的空間實現
3.3.1 政府投資的公益型:政府主導下的空間拓展
3.3.2 政府投資的消費型:政府意志下的空間更新
3.3.3 市場投資的公益型:文化訴求推動的公共空間生產
3.4 項目開發:多元主體的話語博弈
3.4.1 政府投資公益型:重點地段的空間限制與爭奪
3.4.2 政府投資消費型:政府主導下的空間意圖實現
3.4.3 市場投資公益型:多方合作下的文化空間生產
3.5 項目運營:利益訴求的動態平衡
3.5.1 政府投資公益型:新型服務關係的建立
3.5.2 政府投資消費型:政府與運營商的互動合作
3.5.3 市場投資公益型:多重困難下的運營主體轉移
3.6 基於空間生產視角的文化空間更新解析
3.6.1 基於空間生產的分析框架
3.6.2 多元利益的推動力
3.6.3 各方主體的博弈方式
3.6.4 多重資本的增殖路徑
4 歷史城區空間復興:門東地區更新
導言:歷史文化城區的保護與更新
4.1 南京城南歷史城區保護與更新
4.1.1 南京城南地區更新曆程
4.1.2 歷史城區的價值
4.2 門東地區的更新過程
4.2.1 改革開放前的門東地區
4.2.2 以改善居住條件為目標的物質性更新階段
4.2.3 多主體參與的曲折更新階段
4.3 市場主導的居住空間更新
4.3.1 出讓——土地財政驅動下的空間擴張
4.3.2 開發——國有資本、民營資本聯合開發
4.3.3 設計及建造——遺憾中找回歷史記憶
4.4 政府主導下的消費空間生產
, 4.4.1 更新之前——空間衰退、風貌破壞
4.4.2 更新之中——政府主導、摸索前進
4.4.3 更新之後——引入品牌、開放運營
4.5 基於空間正義視角的歷史城區更新解析
4.5.1 歷史城區的空間生產
4.5.2 空間正義視角的歷史城區更新
4.5.3 基於公平性原則的歷史城區更新評述
4.5.4 基於包容性原則的歷史城區更新評述
4.5.5 基於差異性原則的歷史城區更新評述
4.6 老城空間再生產中的空間正義建構
4.6.1 平等性建構:權利保障
4.6.2 差異性建構:效率引導
4.6.3 包容性建構:和諧開放
5 傳統商業中心的地方性建構:夫子廟地區更新
導言:城市傳統商業中心更新
5.1 夫子廟地區的更新曆程
5.1.1 改革開放前的夫子廟
5.1.2 探索期:歷史街區重建的曲折探索(1983-2000年)
5.1.3 穩步期:“文教”轉型目標下的景區升級(2001-2011年)
5.1 I 4飛躍期:大型項目帶動下的複合提升(2012年以來)
5.2 政府企業化主導的地方性建構
5.2.1 物質空間更新:科舉博物館的引領
5.2.2 商業經營更新:“產權”失位下的業態探索
5.2.3 地方性建構結果
5.3 基於消費者感知一認同過程的地方性建構
5.3.1 地方感知一認同調查設計
5.3.2 調查結果描述性分析
5.3.3 地方性評價模型構建
5.3.4 地方性評價結果
5.4 傳統商業中心更新中的地方性建構
5.4.1 地方性建構特徵
5.4.2 地方性建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