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大衛·杜西
- 編劇:Jim Wheat/Ken Wheat/大衛·杜西
- 主演:范·迪塞爾,拉妲·米契爾,科爾·豪瑟,凱斯·大衛 ,Lewis Fitz-Gerald ,Ken Twohy ,萊阿納·格利菲斯 ,克勞迪婭·布萊克
- 製片人:Ted Field
- 出品公司: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 中文名:星際傳奇
- 外文名:Pitch Black
- 其它譯名:黑焰天魔、漆黑一片、黑焰天魔
- 出品時間:2000年
- 發行公司:USA Films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23,000,000 (預算)
- 拍攝地點:美國
- 拍攝日期:1999年3月13日-1999年7月30日
- 類型:動作/科幻/驚悚/冒險
- 片長:110分鐘
- 上映時間:2000年2月18日
- 分級:R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 imdb編碼:tt0134847
- 主要獎項:澳大利亞電影攝影師協會獎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圖片,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獲獎記錄,更多資料,製作發行,上映日期,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在不遠將來的一天,太空太空人福瑞駕駛的太空船在外太空發生事故,不得不降落在一顆遙遠的行星上。福瑞的夥伴們大部分死於這場事故,只有一小部分人得以逃生。其中包括執法官強斯和他押送的犯人——兇狠殘忍的雷迪克,當生還者們一起去探索這個熱得使人喘不過氣的陌生星球時,這兩個勢不兩立的死對頭也必須結合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活著離開這個星球。 這個星球白天看起來可怕、荒蕪、死氣沉沉,但是當夕陽西下,整個星球完全被黑暗籠罩時,這個星球上的另一些“居民”才會悄悄浮現......
滿載乘客及貴重貨品的獵人號,在離開星際港口19個星期之後消失,而最後收到求救訊息位置是在附近,船上傳送著微弱訊息顯示至少有10名生還者,希望總部趕緊派搜救隊來支援,但是訊息過於微弱,因此無法得知正確座標位置。 同盟貨運公司正在尋求代理商的許可,針對乘客及貨品進行搜救及調查。因為船上載著數十萬被保險的貨物,並且搭載著一位正送往史蘭市監獄含有武裝的危險犯人:理察·迪瑞克(有多項重大刑案及逃脫紀錄)所以可能是人為破壞或者綁架行動,但是一切都還無法證實。 被迫降臨的10名生還者,發現這星球上竟然有著九顆太陽!這無疑對這十名船員更是雪上加霜的考驗,除了面對缺乏食物和水之外,還有氣候上殘酷的折磨,於是他們開始四處尋找有無地方可供過夜,想不到這個荒涼的星球上有著他們想像不到的危機,只要入夜之後……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查·雷迪克 | 范·迪塞爾 | 海帆(東影配音) |
Carolyn Fry | 拉妲·米契爾 | 黃鶯 |
William J. Johns | 科爾·豪瑟 | 吳磊 |
Abu 'Imam' al-Walid | 凱斯·大衛 | 王肖兵 |
Sharon 'Shazza' Montgomery | 克勞迪婭·布萊克 | 詹佳 |
Paris P. Ogilvie | Lewis Fitz-Gerald | 張欣 |
Jack | Rhiana Griffith | ---- |
John 'Zeke' Ezekiel | John Moore | ---- |
Greg Owens | Simon Burke | ---- |
Suleiman | Les Chantery | ---- |
Hassan | Sam Sari | ---- |
Ali | Firass Dirani | ---- |
Total Stranger | Ric Anderson | ---- |
Captain Tom Mitchell | Vic Wilson | ---- |
Dead Crew Member | Angela Makin | ---- |
Spaceship Traveler in cryo | Peter Chiang | ---- |
Spaceship Traveler in cryo | Ken Twohy.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Tom Engelman Ted Field Scott Kroopf Tony Winley | 大衛·杜西 | Marc Ashton Guy Campbell Jamie Crooks Carolynne Cunningham Peter McLennan Angela McPherson Jennifer Rees-Brown Ian'Thistle' Thorburn | Jim Wheat Ken Wheat Jim Wheat Ken Wheat David Twohy | David Eggby | 格里莫·瑞維爾 | Rick Shaine | Anne McCarthyMary Vernieu | Graham'Grace' Walker | Ian Gracie | Anna Borghesi | Peter Chiang | Michael Rumpf |
(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Richard B. Riddick演員:范·迪塞爾前僱傭兵,士兵和飛行員,是一位臭名昭著的罪犯和兇手,被約翰俘虜,並與約翰一起被假死,後者將他帶到監獄領取獎金。 他手術改變了眼睛,讓他在黑暗中看到,但需要從日光下保護。
- Carolyn Fry演員:拉妲·米契爾商業運輸船Hunter-Gratzner的對接飛行員。 在緊急著陸嘗試期間,她有一個道德上的弱點,打算犧牲船上的乘客段來救自己。
- William J. Johns演員:科爾·豪瑟一位服用嗎啡的賞金獵人和退役軍人將Riddick運送到高度安全的監獄,為他收集大量獎金。 當船墜毀時,他表現為星際警察,並傳播了關於Riddick是一名連環殺手的故事,以便他可以為自己抓獲他。
幕後花絮
拍攝花絮
- 片中的太空船名為“Hunter/Gratzner”,與設計並製作太空船模型的視效公司同名。
- 沙漠場景的拍攝地點與1979年的《衝鋒追魂手》相同。
- 太空船的一個分離艙標號“2E”,這是劇組人員對導演杜西的戲稱。
- 范·迪塞爾能夠表演真正的肩部脫臼特技。
- 在拍攝的第一天,范·迪塞爾佩戴的隱形眼鏡無法取下,直到劇組將配鏡師請來才得以脫險。
- 拍攝中沙漠的溫度並不高,所以劇組不得不向演員身上噴水以達到汗流浹背的效果。
- 影片拍攝耗時60天。
穿幫鏡頭
- 飛船墜地時,艙內所有物體有悖於慣性現象,反而向後方衝去。
- 在約翰斯喪命之後,雷迪克遇到了逃命的其他人,當時他們拿著燃燒的火把,而在緊接的鏡頭中,火把卻都是熄滅的。
- 齊克誤傷旅客,血花飛濺到莎扎的臉部和胸部,而在隨後的畫面中,血跡卻蕩然無存。
(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作為特色鮮明的編劇兼導演,大衛·杜西已經為科幻、驚險、恐怖和奇幻類型電影做出了不小貢獻,憑藉出色的成就,大衛·杜西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好萊塢最有創造力的100人”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衛·杜西第一次受人關注是出自他手的劇本《亡命天涯》,隨後的作品包括《終極速度》、《未來水世界》、《魔鬼女大兵》和《強殖入侵》。1992年,他以電視電影《偉大的旅程》(The Grand Tour)初執導筒,在布魯塞爾國際奇幻電影節得獎,並獲美國科幻及恐怖電影學院獎提名,之後的《天襲》再次為他贏得好評。
在此前眾多的同類片子之後,也許太空驚慄片已經沒有太多的創意留給這部影片可供挖掘了,但導演大衛·杜西仍然找到了一個新穎的方法來包裝一個老點子。不同於《異形》著重於對外星生物的描述,《星際傳奇》中甚至自始至終都沒有讓觀眾看到那些怪物的樣子,而是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氣氛的烘托上——不止是沉重的呼吸聲或者急速變換的光影,影片不僅花大力氣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的異世界,而且有效的控制了影片的節奏——除了我們的英雄外,其他人並不只是一個個只會因為種種愚蠢的理由而被異形們吃掉的花瓶角色,而是各自有著自己的想法,和雷迪克之間也是即防備又依賴的關係。所有的這一切,再加上文·迪賽特一貫的冷酷形象和華麗的視覺效果,構成了一部值得一看的動作科幻片。本片獲2000年度美國科幻恐怖電影學院最佳科幻片獎。根據影片改編的同名遊戲也在XBOX上熱銷。
影片拍攝預算為2300萬美元,上映後全美票房總額超過3900萬,雖然收益有些差強人意,卻使范·迪塞爾真正進入了觀眾視線的焦點。
獲獎記錄
時間 | 榮譽 | 獲獎類型 | 獲獎人 | 備註 |
---|---|---|---|---|
2000年 | 土星獎 | 最佳科幻電影 | Pitch Black | 提名 |
2001年 | 澳大利亞電影攝影師協會獎 | 年度電影攝影師 | David Eggby | 獲獎 |
Golden Tripod | 獲獎 | |||
百事達娛樂獎 | 最喜愛的恐怖演員 | 提名 | ||
布萊姆·斯托克獎; | 最佳編劇 | 大衛·杜西/Jim Wheat /Ken Wheat | 提名 | |
國際恐怖協會獎 | 最佳電影 | Pitch Black | 提名 |
更多資料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PolyGram Filmed Entertainment [美國] (presents) Interscope Communications [美國] |
---|---|
發行公司 | USA Films [美國] (2000) (USA) (theatrical) Gramercy Pictures [美國] (2000) (USA) (theatrical) 環球影業(UIP) (2000) (non-USA) (theatrical)/(2000) (UK) (theatrical) GAGA Humax Inc. [日本] (2000) (Japan) (theatrical) (co-distributor) GAGA Communications [日本] (2000) (Japan) (theatrical) 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Sverige AB [瑞典] (2000) (Sweden)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2004)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瑞士] (2000) (Switzerland)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GmbH [德國] (2000)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法國] (2000) (France)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荷蘭] (2000) (Netherlands) (theatrical)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2004) (Argentina) (DVD)/(2004) (Argentina) (VHS) Sandrews [瑞典] (2000) (Sweden) (DVD) 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 [英國] (2004) (UK) (DVD)/(2009) (UK) (DVD) (Blu-ray) Universal Pictures Benelux [荷蘭] (2001) (Netherlands) (DVD) (VHS)/(2007) (Netherlands) (DVD) (HD DVD) Universal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 (2009) (USA) (DVD) (Blu-Ray Disc) Veronica (2003) (Netherlands) (TV) (first national airing) The WB Television Network [美國] (2003) (USA) (TV) (broadcast premiere)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細節 |
---|---|---|
美國 | 2000年2月18日 | |
英國 | 2000年4月1日 | Dead by Dawn Edinburgh Horror Film Festival) |
以色列 | 2000年5月4日 | |
2000年5月12日 | ||
2000年5月17日 | ||
澳大利亞 | 2000年5月18日 | |
土耳其 | 2000年5月19日 | |
韓國 | 2000年5月20日 | |
紐西蘭 | 2000年6月1日 | |
2000年6月1日 | ||
波蘭 | 2000年6月2日 | |
巴西 | ||
捷克 | 2000年7月6日 | |
法國 | 2000年7月19日 | |
芬蘭 | 2000年7月21日 | |
冰島 | 2000年9月1日 | |
比利時 | 2000年9月6日 | |
德國 | 2000年9月7日 | |
瑞士 | 2000年9月13日 | (French speaking region) |
希拉 | 2000年9月22日 | |
中國香港 | 2000年10月26日 | |
瑞士 | 2000年11月9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
荷蘭 | ||
英國 | 2000年11月10日 | |
義大利 | 2000年11月24日 | |
日本 | 2000年12月2日 | |
墨西哥 | 2001年4月20日 | |
阿根廷 | 2004年7月7日 | (video premiere) |
(資料來源)
影片評價
- 只有外星生物的兇猛攻擊才讓影片從沉悶中透一口氣。(《綜藝》評)
- 《星際傳奇》與其說是驚心動魄的驚悚片,不如說是初級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課。(《好萊塢報導》評)
- 它在頻繁的提醒觀眾,B級片無處不在。(《波士頓環球報》評)
- 《天襲》之後的倒退。(《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