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氏宗祠

漆氏宗祠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斑竹園鎮走馬坪,是族人為紀念遷商始祖式嫻公而建。始建於公元1720年,歷代多次修葺,規模。2006年再次進行修繕。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磚木結構,徽派建築風格。

基本介紹

創建者嫻公,建築結構,保護重建,革命遺址,

創建者嫻公

位於斑竹園鎮走馬坪的漆氏宗祠,是族人為紀念遷商始祖式嫻公而建。
式嫻公,字季明,號篤志齋,明代進士,誥封中憲大夫,官至開封府尹,是漆氏遷入湖北黃岡的始祖仁二公的曾孫。式嫻公,自幼好學,是一位能文善武的奇才,26歲就任開封府尹。因武功高強、性情豪爽,經常上山打獵。據傳,一次在回鄉探親時,帶人上康王寨打獵,追一隻花斑豹至斑竹園,因天黑借住在朱府。天明後,被斑竹園的奇山秀水所吸引,特別看重斑竹園後山之虎形地,就上奏朝庭,辭官不做,隱居斑竹園。

建築結構

根據漆氏宗譜記載,該祠名五桂堂,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該祠堂建築面積約900平方米,背山面水,環境優美,面闊五間,進深三進,由大門、明倫堂、寢堂、廂房和廂廊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兩層建築,明倫堂面闊為明三暗五,明間五架梁前後出雙步,稍間無柱,寢堂也是五開間。考古人員在宗祠裡面還發現存有光緒年間“洪都世澤”金子匾一塊。“這個宗祠的布局比較特殊,與別的祠堂建築不同,該祠充分利用山區地勢的變化,大門是戲樓式建築,廂房位於大門和明倫堂的兩側而不是連線大門和寢堂。”考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種布局在我省祠堂類建築中非常罕見,裡面結構保存非常完好,做工也比較講究,具有清代早期的建築特點。其內部的木雕、石雕及磚雕都很精美,尤其在牆面磚的製作上比較規範,山牆搏風砌築精細,這些都客觀地反映了當時那個地區的建築水平,具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又充分反映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藝。

保護重建

漆氏宗祠始建於公元1720年,歷經三百年風雨,共進行了三次大修。公元1788年11月,雨霖、恭成、名典、名吉、士恆諸公領起合族之力,首度大修,經冬復春而成。公元1893年3月,容齋公總攬二度修造之事,經春歷夏,書房始立。世異時移,又經風雨百年,宗祠牆傾屋爛,架腐柱枯,幾近凋零倒閉。公元2006年10月18日,應漆學文之邀,時任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國家移民局長的漆林攜夫人,親臨宗祠,睹宗祠之滄桑,生無盡之感慨,遂倡導族人保遺產、護祖業。學文、學敏、仲書率力先行,力肩大修之重,仲良、承濤協力其後,躬親督造之繁。漆氏族親鼎力同心,精策劃,聚款物,慎修造,巧安排,越一載寒暑,公元2008年4月,宗祠三度重修整葺完成。

革命遺址

劉伯承元帥曾在此停駐
漆氏宗祠不僅是一座有著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建築,而且還是一處革命文物。在解放戰爭時期,劉伯承元帥曾在此停駐了3天。1955年授銜時,漆家有兩人被授為少將,一人被授為大校。金寨縣文物部門有關人員告訴記者,漆氏宗祠遷建的位置將來會建成紅軍紀念園,以後還會在該地原樣復建一些大別山區的文保建築,準備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紅色旅遊教育基地。漆氏宗祠是該基地整體搬遷按照原樣重建的第一座古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