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大圓石,坐落在旭水河畔,背靠望夫涯,正對插旗大河壩。河水從北趕來,對大圓石施以擁抱之禮轉而折向東去。河水這一抱一轉身的動作,讓旭水河背靠圓石、懷抱河壩形成一彎心月。或有唐人立於石上,有感於月之“光而不耀”,眼裡蓄滿動靜相宜的河水,對世事和人生生出上善若水的慨嘆。於是,把“心月磯”三個字刻畫在這塊石頭和每一個有緣人的心上。這些有緣人中就有“扶搖子”陳摶。相傳陳摶老祖於後晉天福年間返古蜀邛州學鎖鼻術,隨後到峨眉山等地遊歷講學,曾有一段時日在榮縣境內榮隱山隱居修煉,人們稱之“榮隱公”。修煉間隙,他經常到十多公里外的“心月磯”上靜坐垂釣,授以鄉民諸多道家智慧,留下許多佳話。當地人為了後代子孫都能從他身上領取人生真諦,便在圓石後另一懸石之上雕刻了一尊“漁翁垂釣”石刻像:老翁頭戴草帽,雙手平放膝間,臨河而坐,恬靜悠然。後來,明代人把“心月磯”改稱為“釣磯”“釣魚台”,嘉靖時知縣王夢魁在磯上題刻“一絲九鼎”,四個大字至今仍然清晰可見。到了清代,人們連大圓石旁另一塊大石也一併崇拜,稱作“雙磯垂釣”。這裡逐漸成為榮中十二景之一,吸引八方有心人前來懷古洗心、修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