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下

滿月下

台灣詩人余光中詩作,以對滿月下景色的描寫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月下
  • 作者余光中
  • 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 景色:滿月
原文,表達情感,作者介紹,

原文

在沒有雀斑的滿月下
一池的蓮花睡著
蛙聲嚷得暑意更濃
這是最悅耳的聒噪
坐池邊的石凳,想起
這時你也該睡了
想起你的長睫該正縫起
縫起一串夢寐——
夢見你來赴我的約會
來分這白石的沁涼
或者化為一隻蜻蜓
憩在一角荷葉上
啜一口露水,掬一捧月光
或者讓我攬你的腰
攬你古典的窈窕
恰使楚王嫉妒的那樣
楚王?楚王?巡夜的螢
說夜深了,說霧
自池面升起空濛
多纖維的月色有點蓬鬆
那就折一張闊些的荷葉
包一片月光回去
回去夾在唐詩里
扁扁的,像壓過的相思

表達情感

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2017),台灣詩人,籍貫福建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母為江蘇人),重九日生於南京,先後在秣陵路國小(原崔八巷國小),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余光中文學語言繁複善變,力求在“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其《逍遙遊》散文集後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窺其一二。“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倒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裡,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只要看看,像林語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單調而僵硬的句法中。跳怪淒涼的八佾舞,中國的現代散文家,就應猛悟散文早該革命了。”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武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餘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