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醫藥

滿族醫藥

滿族醫藥文化是指滿族民眾創造的與醫藥相關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組織制度文化的總稱。

滿族生活於我國北部地區,由於歷史上滿族主要以遊牧方式生活,環境寒冷,日常生活中主要以肉食為主,所患病證亦以風濕痹證、寒腿疼痛、痰喘咳嗽、癰瘡腫毒為多。滿族治療疾病多用單味藥,少數時候也用複方,其治療疾病常滲透於日常生活飲食過程中。

滿族起源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根據滿族起伏跌宕的發展歷史,滿族醫藥發展主要經歷了滿族的原始醫藥,金代薩滿與滿族傳統醫藥,元、明時期滿族與漢、蒙古、朝鮮等民族醫藥文化的相互融合與交錯發展,清朝滿族吸納整理歷代醫家學術成果的過程,以及現代滿族醫藥的進展。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在醫藥衛生方面由於受到中醫藥學的深刻影響,滿族自己的醫藥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以致被認為滿族沒有醫藥,或者至少談不上滿族醫藥。在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研究少數民族醫藥已經獲得的豐富成果中,滿族醫藥的內容少之又少,沒有反映出滿族歷史上曾經有過醫藥的真實情況。事實上,滿族醫藥並非無存,只是長期以來被薩滿的外衣所覆蓋,雖然是經驗而非理論,零散而不系統,但是在北方民間依然有跡可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族醫藥
  • 起源:中國東北地區
  • 簡稱:滿醫
簡介,內涵,主要特點,歷史沿革,傳播渠道,

簡介

滿族傳統醫藥是滿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傳統醫藥”中“傳統”二字的含義,源遠流長,未曾間斷。就是說“滿醫”、“滿藥”的基本形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穩定地流傳著,以口傳心授的形式,不間斷地傳承著。滿醫、滿藥的傳統,跟滿族共同體的形成是與生俱來的,既不是先驗的,也不是輸入的,而是在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中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滿族傳統醫藥的發展不是吐故納新的代謝過程,而是在積累和豐富中不斷完善,在完善中逐步提高的過程。

內涵

一是臨床技術,治療方法。包括針灸法、刮疹法、溫泉浴法、藥酒療法、躲避法.、熱敷法、冰敷法、正骨療法等等;
二是治病的物質手段,即藥物。包括單方、驗方、偏方、秘方等,以及丹、散、膏、丸之類的方劑或成藥。

主要特點

滿族傳統醫藥一向是“醫”、“藥”並重,因症施“醫”,對症下“藥”,終極目的是“藥”到病除,“醫”後無患。滿族傳統醫藥又是一種“個體化”醫學,診治時只從患者實際出發,重視個體的特殊性,不像西醫注意從“群體化”的普遍性中,總結、歸納出規律性的方案付諸施治。滿醫用藥時,考慮到致病的多種因素,往往一病多藥,注意綜合治理,標本兼治。這同中醫中藥傳統醫藥方略不謀而合,表明滿族傳統醫藥文化與中醫中藥傳統文化的大智慧是相通的、一致的,並且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沿革

滿族構建的醫藥衛生知識體系,其源頭久遠。與其具有共同族源的女真所建的金朝,承前啟後,構建起本民族與漢族傳統相結合的醫藥衛生知識體系和管理體系。滿族對此統系亦進行了承傳。
女真完顏部貴族在所建金朝之初還只有本族的簡單稱號。熙宗時皆廢。自太宗始漸襲遼、宋舊制,用漢官名。其稍不同者為以尚書省總攬政務而不設中書門下。六部官制大體均承前。大抵金制是缺乏系統性的,往往隨事置官,有旁見側出之弊。如惠民司掌湯藥而又隸屬於禮部。金代醫藥機構之設定要比遼代詳備。金代始設太醫院,取代遼之太醫局而主管醫政及醫藥事物。其隸屬於宣徽院。地方醫學此時也設定。如“大興府學生30人,余京府20人,散府節鎮16人,防禦州10人;每月試疑難,以所對優劣加懲勸,三年一次,試諸太醫,雖不系學生,亦聽補”。太醫院中還設有醫散官,按天眷(1138—1140)制:醫散官自從四品到從九品共是一個等級,每一位中還有上、中、下或上、下之分。
金代宮廷內還設有御醫院和尚藥局等。御醫院設於明昌五年(1194年)。其長管為“御醫院提點,從五品,直長正八品,掌進御湯藥。此外還設有都監,正九品,這些醫官一般有親信內侍人充任。尚藥局隸屬於宣徽院,“尚藥局提點,正五品,使從五品,副使從六品,掌進湯藥茶果”。金代太后及兩宮官屬有“醫令,正八品,醫丞,正九品,均系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置。皇后位下,還有掌饌、奉饌各一人,掌飲食湯藥、酒醴、蔬果之事。這些醫職,一般都由尚藥局、太醫院醫館兼任。詹事院東宮官屬有修藥,正八品;奉藥,正九品,承奉醫藥。宮人女官職員品秩皆從唐制,其醫官有”司藥二人,典藥二人,掌藥二人,女史二人,掌醫藥。金兵在攻陷宋汴京、虜回徽欽二宗之同時也擄回宋官廷內諸科醫生數百名,醫書和藥物也很多,光宋太醫局之靈寶丹就有28700貼。
除上述機構設定外,近代還在禮部之下設定惠民司,掌修合發賣湯藥,所設醫官有令、直長、都監等。大定三年(1163年) 有司奏稱:惠民歲人息錢,尚不夠開支官吏薪俸,金世宗以設惠民司本為濟民疾病,不能裁撤,但令減員而已。金代南北文化廣泛交流融合。金王朝廣泛吸取唐以來漢統治者醫藥機構設定之經驗,結合本民族傳統,設定了一套以保障宮廷人員健康為重點的醫藥機構。金代醫藥組織機構設定之經驗為其同源滿族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對後金乃至清朝醫藥機構制度之建立和完備也具有一定影響。
滿族民間患病者向有依靠薩滿診治之俗。入關前曾興醫除巫,民風遂變。滿人久居白山黑水,太祖頌為靈藥應候挺生之地,故民間不乏醫藥知識。明嘉靖三十九年(1544年),朝鮮李朝中宗大王有病,向滿人求取乾水和清心丸醫治而愈。滿族重視食療,常以貫眾菜等加鹽或醋糖製成酸水食之。常用豬胎療法補氣活血,滿族利用自然環境開展醫療保健歷史久遠,洗溫泉治療病體形成習慣。入關前,痘疫長期威脅著滿人的生命安全。明萬曆四十一年九月(1613年10月),努爾哈赤攻克葉赫兀蘇城,時痘疫流行,破城後盡焚其廬舍。皇太極前往諸子避痘處時,免用儀仗。順治帝晚年,指令蒐集漢醫典籍,彙編成《醫療通書》。其染痘而崩,凡出痘公主、福晉、格格等弔喪者集於崇政殿哭靈,未出痘者都集中於西北候梓宮。雍正朝先後寫出手抄本,《天花探源》、《熱病診治》等書。道光朝又寫出手抄本的《痘症診治通解》、《重訂引痘新法》等書。滿族醫學知識體系和藏蒙醫學、漢族醫學相關聯,其醫藥經驗亦師徒傳承。

傳播渠道

滿族傳統醫藥在傳承方面有兩條渠道,主要的和基本的渠道在民間,其次是在官方,即宮廷的傳承。滿族歷史上先後建立過兩個地方政權,一個是相當於唐代武周時期神功元年(697年)至五代十國時期的公元925年的渤海國,一個是由女真人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金王朝(1115年—1234年),主要統治區域在中國的北方。1644年入主中原後建立的清王朝,它一是全國性政權。王朝宮廷中自然不乏“御醫”。御醫的職業身份和專業化水平,在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醫藥文化方面的貢獻,是巨大而不可忽視的。統治者也十分重視從民間網羅醫學人才,金章宗(1190年—1207年在位)就曾3次請著名醫學學家劉完素(1110—1209年)入朝為官,劉完素堅辭不就,金章宗欽佩他的醫德醫術,賜予“高尚先生”的名號。
宮廷御醫在傳承醫藥文化方面,檔次更高,造詣更深,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都把傳統醫藥文化推向更高的境界。因此,滿族傳統醫藥文化的存續和發展,宮廷御醫是功不可沒的。他們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方面,做出過巨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