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燈(海鹽滾燈)

滾燈(海鹽滾燈)

滾燈(海鹽滾燈),浙江省海鹽縣地方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海鹽滾燈是浙江民間在節慶和燈會期間表演的一種競技舞蹈,起源於浙江省海鹽縣,並在海鹽縣長期流傳。滾燈在海鹽民間世代相傳,每年元宵節都要進行表演,表演中,每套動作難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有重力度的。舞蹈時,除不停地上、下、左、右旋轉燈具之外,還要圍著燈打“虎跳”“旋子”等翻滾動作,並輔之以“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古典舞動作。伴奏以“急諷”鑼鼓為主,並即興配以“走馬鑼”“七字鑼”以烘托緊張氣氛。

2008年6月7日,滾燈(海鹽滾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Ⅲ-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滾燈(海鹽滾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Ⅲ-16
  • 申報地區:浙江省海鹽縣
  • 保護單位: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起源說法,發展歷程,滾燈工藝,舞蹈特色,服裝飾品,表演特色,音樂伴奏,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隊譜,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起源說法

說法一
海鹽滾燈的起源與修築海塘有關。杭州灣的洶湧大潮和連年肆虐的颱風給沿海居民帶來了災難。為抵禦風暴大潮,必須用堤壩、築海塘。為了使海堤穩定堅固,修海塘的民工用海鹽出產的毛竹作為材料,編紮成一個個圓形竹籠,竹籠內填滿石塊,投入水中,用以擋住肆虐的海潮,穩定壩體。據《海鹽縣誌》載:“吳越錢鑼天寶三年(910年),始創用竹籠裝石築塘,並用木樁護灘,稱竹籠木樁塘。工余、民工們把編紮好的圓形竹籠當成玩具,玩耍舞弄,之後發展成舞滾燈的雜耍表演。”
滾燈(海鹽滾燈)
滾燈(海鹽滾燈)體育活動
說法二
海鹽滾燈的起源與古代抗擊倭寇、海盜、土匪有關。海鹽歷來經濟發達,古代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據《海鹽縣誌》記載,元、明、清八百年間海上倭寇海盜屢屢侵犯沿海一帶搶劫財物,殺掠居民,激起了海鹽軍民的反抗。明代抗倭英雄徐行健(?—1556年),曾在海鹽招募兵士,統兵守御澉浦,在橫涇河、鳳凰山等處屢戰屢捷,殺敵百餘。海鹽民眾抗倭寇保全寧的優良傳統,造就了海鹽人尚武的習俗。海鹽人常把舞滾燈作為健身習武的一種方法,在民間有搶滾燈競技比武的習俗,能奪到黑心燈的村坊被認為武藝高深,該村坊具有強大的實力,連海盜也不敢貿然侵犯。“英雄燈”的名稱也由此而得。
說法三
海鹽滾燈的起源與廟會(燈會)有關。海鹽舊時盛行廟會,也叫“賽會”,是迎神獻祭,驅鬼逐疫,祈福免災,娛神賽會的民俗活動。“縣境內各寺廟皆有神佛誕辰形成的廟會,有以一鎮為中心的,也有數村合辦的,會期2—3天。屆時香客雲集,廟台上演出神戲。”“澉浦城隍出巡,由來已……列長達一里余。賽會期間,城隍廟日夜演戲。”廟會或賽會的祭祀活動後期要舉辦燈會。海鹽地區此習俗以澉浦為甚。“澉浦的燈會由來已久,俗稱出燈,所注目的有滾……滾燈表演時,有的邊迎燈邊表演武術,有的在廣場上拉開場子表演,也有高舉大纛旗以舞滾燈作為迎燈隊伍的先鋒。澉浦的賽會規模盛大,延續時間達五天之久。滾燈表演成為燈會上受歡迎的節目。這種表演,一是娛神,祈求保一方平安;二是娛人辛苦勞作了一年的人們,便有了過節一樣的愉快心情。於是,舞滾燈就成了人們的一種娛樂活動。
滾燈(海鹽滾燈)
海鹽滾燈道具
說法四
海鹽滾燈的起源與民間紀念有關。海鹽瀕海,歷史上海患不斷,杭州灣的大潮經常沖毀堤壩,淹沒良田,沿海居民深受潮害。民間相傳海患是海中孽龍作怪,二郎神是掌管水利之神,他手執寶珠為百姓降服了製造海患的孽龍,保沿海一帶安寧。而二郎神和手中的寶珠,演化為祭祀儀式上的“二郎神舞滾燈”舞蹈。海鹽民間為了紀念二郎神,早在宋元祐年間就在縣西南十里建有“二郎廟”,專伺為民除害的天神楊戩。
說法五
海鹽滾燈的出現與唐朝的薛剛有關。海鹽滾燈傳人萬文觀告訴弟子:有一年元宵節,少年意氣的薛剛和夥伴們酒醉後打鬧花燈,以至誤殺當朝小皇子,驚嚇當朝天子,因此遭到“滿門抄斬”的厄運。傳說當時的那種花燈外面沒有框架圍護,明火容易四處飛逸,難免惹是生非,經過逐年改良,逐漸有了看到的這種刃大圓竹球用住內部小花燈的滾燈,既美觀又安全。

發展歷程

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年—1193年)作詩《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詩中記述:“擲燭騰空穩(註:小球滾燈),推球滾地輕(註:大球滾燈)。”證明早在南宋時滾燈就已經產生。
明代杭州文人田汝成(1540年前後在世)在《西湖遊覽志余·偏安佚豫》中稱:“以紙燈內置關換,放地下,以足沿街蹴轉之,謂之滾燈。”又在《西湖遊覽志余·二十》中對杭州吳越時期出現的滾燈表演有這樣的描述:“錢王納……壽安坊而下至眾安橋,謂之燈市則有社火整山,台閣戲用,滾燈煙.……“這說明宋代杭嘉湖地區,滾燈就已經盛行。
據海鹽地方文獻記載,明末清初海鹽文人彭孫貽(1615年—1673年)曾經作《輪燈》詩專詠滾燈。其序云:“兒童縛竹為輪,展轉相環,懸燈環中旋轉翻覆而燈不傾滅。壯士運之,衢中騰擲不休,曰滾燈。”詩云:“初驚豐隆呼阿香,火輪旋燕天中央。更訝地靈戲擊鞠,赤球蹴起扶桑谷。規里星橋閃不停,寰中銀瓮流何速。蹋燈壯士夸身手,騰擲縱橫無不有。”詩作不但給滾燈下了定義,記錄了滾燈的形態和製作滾燈的材料,交待了表演滾燈的場所,還把海鹽舞弄滾燈時那熱鬧和壯觀的情景描述出來。
清代後期、民國初期和抗日戰爭之前,是歷史上海鹽滾燈發展的鼎盛時期。沿海的鄉鎮,如澉浦、長川壩、甪里堰及毗鄰的通元、官堂、富亭等都建有滾燈隊,其中通元鎮的滾燈隊最多,後來一直發展到划水、印家、新石、方家、沈家橋、呂冢墩、新凌、天打浜等自然村坊。甚至在鄰縣海寧的袁花,也出現了滾燈隊。這個時期的滾燈表演同樣也十分紅火。一年中從正月初一到清明節前後是滾燈表演繁忙的季節。在此期間,各種節日,各種廟會、燈會,滾燈隊都要出燈表演。海鹽民間有民謠形容:“划水橋,方家場,滾燈出到環橋頭;環橋落北三浜打,滾燈摜勒環橋漾。”如果滾燈沒有被丟在環橋漾而第二天再出燈的話,這個滾燈隊乃至滾燈隊所在的村坊就會名揚四鄉,英雄無敵了。由於海鹽鄉間燈會規模大、名氣響,燈會期間不但海鹽的滾燈隊悉數參與,還吸引了海寧、平湖、慈谿等地的迎燈隊紛紛參加。
抗日戰爭時期,舊中國被蹂躪,百姓遭塗炭,民不聊生,滾燈表演也偃旗息鼓,停止了活動。直至抗戰勝利後,滾燈又重新迸發出它的活力,被壓抑已久的燈會恢復舉辦,倖存下來的滾燈隊重新出山,澉浦葫蘆灣、柳橋、鐘立村坊,長川壩周家厙、北團村坊的滾燈隊就是抗戰勝利後,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滾燈表演隊。
1946年元宵節,為慶視抗日戰爭勝利,澉浦鎮曾舉行大型燈會,從各地匯集而來的滾燈表演隊在海門廣場競技比武。
1956年開始,海鹽滾燈的表演活動和傳承發展就慢慢恢復了。此後,歷經十次改編和傳承,民間藝術工作者,滾燈藝術的表演者,研究、編創滾燈藝術的專家,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使海鹽滾燈重新煥發出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1956年,中共海鹽縣委宣傳部為貫徹文藝“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籌備縣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首次組織縣文化館幹部和鹽官鄉(後歷稱長川壩鄉、秦山鎮)中心俱樂部文藝骨幹搶救恢復民間舞蹈滾燈。豐山村首先恢復建立海鹽縣建國以來第一支滾燈表演隊,在海鹽縣文化館指導下開展了滾燈藝術的挖掘整理和排練。同年5月23日,在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十四周年暨海鹽縣第一屆民間文藝調演中,鹽官鄉豐山村滾燈表演隊三十人,在海鹽人民大會堂演出。
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文化大革命的動盪後,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文化事業也日趨繁榮,為編撰《全國十大民間文學藝術集成(志)》,海鹽縣成立了專門班子對縣域內民間文學藝術進行普查。
1984年,海鹽縣經過多方努力,終於重新找到了滾燈傳人萬文觀,開始了海鹽滾燈的搶救保護和記錄整理。
1986年,嘉興市民眾藝術館邀請屠堯璋一起編排滾燈舞。在創編過程中,加大了改編創作力度,保留了原始滾燈舞的基本動作以及特有的陽剛之美和尚武精神。
1997年,海鹽縣改編少兒滾燈。創意來自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少兒舞滾燈的情景:“兒童縛竹為輪,展轉相環,懸燈環中,旋轉翻覆而燈不傾……”,以及兒童滾鐵環遊戲。創作中,專門研製了一批各式各樣的適合少兒群舞的花色小滾燈,有小推車燈、寶寶橄欖燈、流星托盤燈、健身踢腳燈、鼓型燈、斷節燈等。之後幾年裡,也繼續在創新中傳承。
21世紀初,海鹽縣組建起了由幼兒、少兒、老年、女子、農民、學生、武警等組成的十支滾燈隊,同時根據各隊演員的群體特點,進行舞蹈編導、音樂創作、道具製作,使各具特色的滾燈舞藝術得到了展示,形成了老年滾燈、少兒滾燈相映成趣,男子滾燈、女好滾燈剛柔相濟的新格局。

滾燈工藝

海鹽滾燈的傳統製作工序
第一步是選材。要到向陽且較平緩的山坡竹林中,選取五年以上生長期的毛竹,直徑要達到7—8厘米以上,毛竹整體挺拔,竹節要長,上下粗細變化要小,直徑小的毛竹只能做小滾燈。選好原竹後,在離地面5厘米的地方鋸下毛竹備用。
第二步是備料。破竹劈篾,這是任何一個竹匠的基本功。按照做大滾燈和小滾燈不同的要求,劈成寬窄不同、厚薄不一的長條竹片材料。要注意保留竹青並用砂紙把邊緣打磨光滑,為下一步編扎滾燈作準備。
第三步就是製作滾燈。
(1)先編內燈。選十二根竹篾,每根寬2厘米,厚0.3厘米。①先用六根竹篾編一梅花眼為燈底,再將每根竹篾對彎成圓圈(每圈接頭處釘死),此六個圓圈自然交叉成一個球體。②在球體中腰橫箍兩根竹篾圈,兩圈相距20厘米。③沿球體底部梅花眼的左右兩側各加兩條竹篾,同樣對彎成圓圈(接頭處釘牢),彎曲時要與球體上的已有竹篾交又編扎,小燈即完成(外蒙紅綢)。
(2)小燈內裝活動支架。小燈在蒙紅綢前先裝活動支架。支架用寬1厘米,厚0.3厘米的大小兩個鐵圈組成。大圈直徑45厘米,小圈直徑40厘米,小圈內側焊一鐵砣,鐵砣上焊一尖釘,使其可插蠟燭。把小圈放入大圈內,共左右兩側用“轉銷”與大圈連線;大圈的上下用“轉銷”與小燈連線,這樣通過轉銷小圈能上下轉動,大圈能左右轉動,可以使鐵砣重心始終在下面,而鐵砣上的蠟燭則總是朝上。
(3)編扎大燈。編扎大燈的方法與編扎小燈完全相同,只是使用材料尺寸加大。每根竹篾寬3厘米,厚0.5厘米,長約378厘米。大燈編扎封口前先把小燈放進大燈內,大燈編好後,再用六條鐵絲,從六個方位均衡地把小燈懸空吊綁固定在大燈圓心的位置上,使大燈與小燈之間各個方位的距離保持一致,滾燈編扎即完成。
海鹽滾燈的當代製作工藝
(1)傳統滾燈
海鹽滾燈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傳統滾燈的製作工藝,包括材料、製作方法和滾燈外形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只是為了表演的需要,製作了已經形成系列的大小不一的各種傳統滾燈。特大號的滾燈直徑達150厘米,製作它需要的竹篾在寬度、厚度、長度上都要適當增加。大號滾燈的直徑是120厘米,中號滾燈的直徑是80—90厘米,小號滾燈的直徑是50厘米。
(2)滾燈內芯
滾燈內芯的製作方法也沒有發生改變。重要的改變發生在內燈的點亮方式上。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廣場上,在舞台上,在聚光燈的照射下,小燈內的蠟燭,顯然已經力不從心,再也不能煥發出“燈”的光芒。人們自然立即想到了“電”。所以,滾燈內芯已經淘汰了蠟燭而採用了燈泡。初時用乾電池,亮度不夠,已改成了充電式蓄電池,亮度明顯增加。但是,正因為這樣的改變,使得小燈內的活動支架和轉銷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在實際使用中遺憾地退出了舞台。
(3)花色滾燈
為了適應不同年齡的群體編排滾燈舞蹈,在道具滾燈方面做了大膽的改革和豐富的創新。少兒和幼兒舞蹈用的滾燈有魔幻滾燈、小推車燈、寶寶橄欖燈、流星托盤燈、健身踢腳燈、鼓型燈、斷節燈等,另外還有笠帽滾燈、時裝表演的裝飾滾燈等。滾燈龍的排練,使得與滾燈風格渾然一體的龍頭和龍尾在道具製作師傅的手中應運而生。

舞蹈特色

服裝飾品

舊時傳統海鹽滾燈的服飾比較簡單。男青年一律頭扎白色毛巾,上身著黃色鑲綠邊或藍色鑲白邊的窄袖對襟衫;腰扎紅色或藍色腰帶;下身穿黑色或藍色燈籠褲,色黑布條布草鞋。
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各種大型的滾燈表演增多,經常接到邀請外出參加表演。城隍鹽滾燈的旗幡一套,包括海鹽滾燈大幡一面,三角儀仗旗四面。大幡成豎長方形,長4米,寬2.5米;儀仗旗每一面長3.5米,寬1米;幡上方橫書“中國·浙江”,中間直書“海鹽滾燈”四個大字,全部旗幡鑲犬牙邊,配垂穗。在這些飾物套裝下,海鹽滾燈的旗幡在中央電視台和浙江省內外各種表演比賽中亮相。

表演特色

表演套路
第一套:(1)一支香、(2)關平捧印、(3)老和尚托缽、(4)劉海耍金錢。
第二套:(5)雙盤頭、(6)單盤頭、(7)中拴腰、(8)王祥臥冰。
第三套:(9)仙鶴生蛋(滾蛋)、(10)仙鶴生蛋(定蛋)、(11)張飛單跨馬、(12)張飛雙跨馬。
第四套:(13)雙手胡蜂叮癩痢、(14)單手胡蜂叮癩痢。
第五套:(15)鰟皺單戤灘、(16)鰟皺雙戤灘。
第六套:(17)蘇秦背劍、(18)純陽拔劍。
第七套:(19)烏鴉潑水、(20)燥煎豎鰷、(21)燕子飛。
第八套:(22)金雞獨立、(23)大雁伸腰、(24)烏龍掃地。
第九套:(25)人字開、(26)斜形開、(27)荷花開。
表演特點
一是技巧性較高,每套動作難度各不相同。有重技巧的,也有重力量的。表演時可根據各人個子高矮不同,因人而異,發揮白己的一技之長。舞動時除了不停地使燈上、下、左、右旋轉外,還要圍著燈做一些翻滾動作。部分人必須臂力超群,能單臂舉起六十餘斤的滾燈亮相;另一些人則必須是具有一定毯子功的人,會打“虎跳”能翻硬“加冠”,“旋子”要飛至1公尺高以上方能勝任。其中,站在2.5米高不停轉動的燈上做“探海”等動作的舞者,要求其穩定性好,平衡感強,膽量大,技巧過硬。
滾燈(海鹽滾燈)
快樂的小滾燈
二是人換燈不停,按程式將舞蹈表演時,先由兩人抱燈,打左、右“虎跳”(即“螃皺戰灘”)出場。然後由一人單其不停地旋轉,非來海意動作(即 一至四個動作),表演者用右手使動打,便急迪避場。第二個人立即接著表演另一 套動作後,向前行力退場。七個人表滿完二十一個動作後男血成男青年動在由三個人扛著的滾燈上做“三角倒立”“金雞獨立”“探海”等動作。表演“開荷花”時,扛燈的三個人必須同步踏著同一節拍不停地向逆時針方向走動;外圈由三四十人疊羅漢形成圓圈向順時針方向行進。
滾燈(海鹽滾燈)
老年滾燈操
三是在滾動中,凸顯出“圓”的特點。海鹽滾燈的動律是一個“滾”字。滾即旋轉中移動。人在表演“晃手”“涮腰”“踏步翻身”等動作時的行進路線形成了一個個不同的圓,有立圓、橫圓、斜圓,還有大圓、小圓等,也正是依靠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動作,施予滾燈以不同的力,讓其在不同方位、以不同速度、用不同形式旋轉起來(也可說滾動起來)。如做“中拴腰”時,右手向里擰腕一圈將燈經身右側掄至身後,左手劃至身後抓住燈,向外擰腕一圈並將燈經身左側掄至前方。左右手的這種運動,使滾燈在急速旋轉的同時,繞身體又劃了一個圓(形成兩個圓)。如同地球環繞太陽運動的自轉與公轉一般。做其他動作時,滾燈的旋轉速度儘管沒有“單盤頭”“中拴腰”時那么快,但滾燈始終處於不停地滾動之中。一些力量型的造型動作,難以滾動,但著地後的擰燈動作,使滾燈在旋轉中形成了無數個“圓”。再如表演“開荷花”時,由於其造型動作是靜止的,本無圓可言,但共移動著的舞蹈隊形卻是兩個大小不等的四圈,大圓中套小圓。
滾燈(海鹽滾燈)
女子滾燈對

音樂伴奏

音樂傳承形式
海鹽滾燈的傳統伴奏主要是鑼鼓和曲牌。
在20世紀50年代,農村大辦業餘劇團,萬文觀及當時文化站站長陳關榮、業餘劇團團長都證實,那時的滾燈表演都是請業餘劇團的鑼鼓隊伴奏的,因此在鑼鼓的伴奏套路上也大體使用了鑼鼓隊所掌握的常用戲曲鑼鼓,採用的鑼鼓調有:【急急風】【走馬鑼】【七字鑼】【四擊頭】【沖頭】【馬腿】【水底魚】等。
據已經掌握的滾燈史料及資料表明,早期的滾燈隊每隊只有一至二個滾燈,所以造就了傳統的滾燈表演為多個人輪番舞耍同一個滾燈的表演形式,而這種自由的表演形式同時也形成了滾燈舞蹈內在的節奏自由、節拍不明顯的特徵。在傳統滾燈表演的套路中,時值較長的動作有:中拴腰、胡蜂叮癩痢、王祥臥冰、燕子飛、烏鴉潑水,一般有四至八拍(一分鐘約一百拍);時值較短的動作有:一枝香、劉海耍金錢、單盤頭、張飛跨馬、純陽拔劍、關平捧印,一般有二至四拍(一分鐘約一百拍)。這種自由的表演形式和鬆散的動作節拍決定了滾燈需要自由靈活的伴奏形式,而可長可短、靈活多變的傳統戲曲鑼鼓調正適合滾燈伴奏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有滾燈隊在鑼鼓伴奏之間插入嗩吶牌子進行伴奏,主要用於時值較長且反覆表演的動作,採用的牌子主要有【水龍吟】【柳青娘】【朝天子】【將軍令】等戲曲曲牌。嗩吶牌子的採用,也豐富了滾燈音樂的伴奏手法。
音樂傳統演奏
由於傳統滾燈表演大多在廣場上進行,演員和鑼鼓隊在同一個平面上一起演出。為了方便民眾觀看,表演時,滾燈表演在前,鑼鼓隊在後,一字排開。鑼鼓隊一般有三至四人:即鼓(堂鼓)、鑼(京鑼)、鈸(京鈸)、小鑼由司鼓作指揮,根據俗成的套路進行伴奏,並隨著舞耍滾燈套路的變化及情緒的起伏,伴奏的鑼鼓點子隨即作出相應的變化。民問有俗話形容鑼鼓與滾燈的關係:“滾燈尕(動作緩慢),鑼鼓寬(鑼鼓點子輕打慢敲);滾燈急(動作激烈),鑼鼓急切(鑼鼓點子密集響亮)“,只要遠遠聽到鑼鼓聲,就可以知道那裡滾燈表演的激烈程度如何,這足說明鑼鼓演奏和滾燈表演是密切配合,用以營造現場氣氛的主要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裡,無論場地表演還是舞台表演,或是在各種節慶文藝行街表演活動中,海鹽滾燈大多運用鑼鼓作為伴奏,以它靈活的形式、鏗鏘的節奏、粗獷的風格、震撼人心的氣勢為滾燈表演增色不少。海鹽滾燈用鑼鼓伴奏,更能適應在各種場地進行表演,更能發揮鑼鼓即興演奏的優越性,為變化類測的即興表演或行進途中的激燈表演,提供了更廣闊的表演自由。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
海鹽滾燈的表演特色、套路動作特點,乃至家族傳承的方式,從表演形態到精神內涵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不經意間,默默地傳播著中華民族多樣性文化的精華。海鹽滾燈的競技表演弘揚了民間的尚武文化。海鹽滾燈既以觀賞,又可以練武、競技。
藝術價值
海鹽滾燈來自於民間,根植於民眾之中。它的競技性,體現了力與美;它的舞蹈性,可以使人們欣賞和娛樂,並且在娛樂中宣示中華民族的精神。它是使舞蹈向高難度發展,是集舞蹈、武術、體育、雜技為一體的,能給人以美的享受的特殊的民間表演藝術。
滾燈(海鹽滾燈)
海鹽滾燈
社會價值
海鹽滾燈已經從祭神、娛神的神壇逐步走向民間普通人群,越來越成為紮根於民眾之中的文化娛樂活動。審美,是海鹽滾燈的主要功能。表演海鹽滾燈是一種全身運動,需要調動人體的各個器官、全身的肌肉、骨骼共同參與。因此在提倡全民健身之際,舞弄滾燈,是健身的好方法。

傳承狀況

1956年以前,海鹽滾燈一度瀕臨失傳。其時,民間大型宗教民俗活動基本停止,各地廟會、燈會不再舉辦,迎燈、出燈活動偃旗息鼓,滾燈表演賴以存在的社會環境隨之消失。同時,海患減少,倭寇消遁,習武耍燈的原始動力不復存在。這一切導致了民間有組織的滾燈表演隊消失,滾燈老藝人逐漸減少,曾經參與舞燈者因為缺乏文化,技藝荒廢,套路遺忘。少數會舞滾燈者,也漸漸消失了。海鹽滾燈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1956年後,走上舞台正式表演了一回,但僅此曇花一現的表演後,海鹽滾燈又歸於靜寂。期間又經過”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傳承人物減少,隨著時代的變遷,海鹽滾燈出現傳承危機,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隊譜

海鹽縣主要滾燈表演隊一覽表:
滾燈(海鹽滾燈)
滾燈表演隊
滾燈(海鹽滾燈)
滾燈表演隊

傳承人物

萬文觀(已故),2008年被浙江省文化廳評為第一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海鹽滾燈)代表性傳承人物。
屠堯璋,1948年生,中國舞蹈家協會會員,2018年被認定為第五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滾燈(海鹽滾燈)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86年以來,海鹽縣民間建立了大大小小各種滾燈表演隊幾十支。從開始由主管部門發動組織,到後來的自發組織,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2001年2月,海鹽縣文化館舉辦全縣滾燈培訓班,傳授滾燈知識,訓練滾燈表演基本功,教授滾燈表演技巧,指導滾燈舞蹈的構思與創編。
2009年,天寧國小被批准為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海鹽滾燈”傳承教學基地。該基地是在傳統滾燈的基礎上,經改進而成為適合少兒年齡特點的藝術形式。
2015年10月,海鹽民間手工藝館(朱宅)正式對外開放,館內有海鹽滾燈、榫卯結構家具、古銅錢飾品等手工藝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海鹽滾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滾燈(海鹽滾燈)項目保護單位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0年,海鹽縣舉行燈會舞蹈大匯演,邀請了上海和江蘇等地的表演團隊到海鹽,和海鹽滾燈隊一起展示中國傳統燈彩舞蹈藝術的風采。
2014年5月,天寧國小組織學生進行《走近民間藝術——滾燈》培訓,培訓分講座與實踐兩部分,學生們通過培訓深入了解滾燈,而熱愛滾燈藝術。
2016年11月,秦山中學組織開展國家級非遺項目——海鹽滾燈製作傳承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在海鹽滾燈製作傳承人的指導下學習滾燈製作。
榮譽表彰
1986年,《海鹽滾燈》藝術舞蹈初次登上浙江省首屆音樂舞蹈節,並獲表演二等獎、編導三等獎。
1997 年11月,百尺國小創編少兒舞蹈的《滾燈》獲浙江省第五屆音舞節音樂創作一等獎,舞蹈編排和表演兩個二等獎。
1999年5月,百尺國小表演的《海鹽滾燈》舞蹈,獲得浙江省少兒廣場民間舞蹈大賽銀獎。
2018年,海鹽滾燈的舞台作品《鹽民·燈擎》在海鹽非遺精品節目展評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