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滹沱河畔一個名叫陽坡村的村莊,村子西北角有一條形如扁擔的長鬍同,人稱“扁擔胡同”。胡同里住著四五戶人家,住在最里端的李天敏家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該小說以李家展開,同時寫了另三戶人家,寫他們關係的微妙變化,相互之間發生的種種故事,表現他們苦辣酸甜的悲喜人生。該小說從20世紀的70年代寫起,一直到21世紀初,跨度40多年,通過這條普通的胡同,表現了時代的變遷對人們心態與觀念的影響和改變。
人物介紹
李新運
他正直、踏實、勤奮、重情重義,他的父親天敏本是大隊幹部,卻被梁大壯與金鎖聯手陷害下了台,並打成“
走資派”。可新運偏偏愛上了金鎖的女兒,與他青梅竹馬的香玲。而勢利的金鎖卻威逼香玲嫁給新任大隊幹部大壯的兒子——口吃的二蹦子。在這個緊要關頭,新運卻展現出人性中矛盾的一面:他為了心上人幸福,放棄私奔計畫,卻又在約定之夜控制不住自己,得到了香玲。這種矛盾性在他與瑞霞結婚之後再次浮現出來,新婚夜,他仍然想著香玲,之後幾天對妻子冷淡,把她氣回了娘家。在夫妻倆發家致富之後,新運又和一個頭像貌似香玲的女子談起了網戀,被妻子發現時,不但不認錯,反而和妻子賭氣。新運成為成功人士後,他不計前嫌,接濟了曾經陷害父親、棒打鴛鴦、拆散他與香玲的重病纏身的金瑣。
新運從一個家境衰落、被村幹部欺負的農民到奔波生意的個體戶,再到年銷售額數千萬的私營企業家,實現了人生地位的嬗變,在他身上,既有實幹精神,又有理想主義,是中國農民自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奮鬥的典型,而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離不開千千萬萬個李新運式的奮鬥者,他們的奮鬥史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與中國經驗。改革開放之初,古老的正定得益於一位從北京派來的年輕的縣委書記,率先發展起來,新運夫妻二人正是在改革的春風中獲得了機遇,不斷嘗試,不斷挑戰,實現了發家致富的個人夢想。對他們來說,這位新星式的縣委書記是他們的恩人,幾十年後,新運在恩人的精神指引下,又以個人的資源和力量,幫助村民走上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品鑑賞
與鄉村有關的寫作作為中國文學曾經的主潮,在21世紀20年代已呈現明顯的衰落趨勢。從根源上看,這與傳統鄉村生活的衰敗是同步的,二者之間形成了同構關係。這一變化早已在文學創作中得到反映,並且誕生了《古船》《白鹿原》《塵埃落定》等一批經典作品,當代關於鄉村的寫作幾乎無法擺脫這個主題。在這個脈絡上,《滹沱人家》里的陽坡村從李老壽病故就開始了敗亡的命運,然後在改革開放後新枝、瑞霞、黑虎等人外出經商,小順子上吊、同慶病故、小素喝農藥自殺等情節中得到深化。儘管新運和瑞霞致富不忘桑梓,投資改善村子裡的基礎設施,沿襲了傳統成功者“衣錦還鄉”的人生路數,但這種敘事上的主題拔高終究只是為了成全個體的理想,並無法從根本上挽救鄉村。
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以及農民進城後所遭遇的城鄉生活方式和道德觀念的對立,是隱含在鄉村衰落這一脈絡下的主題。去城裡生活,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是陽坡村每一個年輕人的夢想,它影響著角色的人生選擇。例如,香玲之所以同意嫁給有些口吃的二蹦子,就是因為看到其父梁大壯有能力讓自己的弟弟香果去城裡上班;婚後她因為無法放下新運而不能完全對二蹦子敞開心懷,直到公爹同意去為香果說情。再有,瑞霞有了本錢以後,在奶媽和張文濤的勸說下決定去城裡開飯館,這種想法並不被家裡人理解,雖然她堅持了自己,但淳樸的鄉下人最終在與市井裡形形色色地痞流氓的纏鬥中敗下陣來;而新運的網戀、瑞霞與張文濤的曖昧,同樣也超出了他們的鄉村生活經驗。當讀者將這些情節與“陳奐生上城”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梁大壯和楊連奎進京的故事聯繫在一起,更會發現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的無力與無助,它們無一不暗示了鄉村多舛而無奈的命途。
在這個過程中,作者賦予了人物過上好日子的強烈願望和為此而與現實搏鬥的勇氣,作為抵抗鄉村衰敗的積極力量,增強了小說的精神價值。無論是生產隊時代楊連奎組織社員平沙造田,還是包產到戶之後劉金鎖養牛、梁大壯承包果園、小順子經營板廠等等,陽坡人始終都在為了創造幸福生活而不懈奮鬥。在這一點上,新運和瑞霞是主要的書寫對象。瑞霞通過賣衣服和賣花邊紙積累了創業的“第一桶金”,隨後到縣城開飯店;飯店經營不善倒閉後改賣油漆,後又轉向經銷裝飾紙走上成功之路。他們成為改革東風中經濟大潮湧起後第一代棄農經商的中國農民的代表。在為了生存和追求幸福的大目標下,陽坡人某些與傳統道德並不一致的做法也變得可以理解:大鳳以身體交換利益,劉金鎖、梁大壯等想盡一切辦法進入村裡的權力階層,香果和大梅“放鷹”詐欺等。看得出來,小說對這些人物在批判之餘是抱有同情心的。
作品評價
中國作協《長篇小說選刊》主編宋嵩:“《滹沱人家》是一部‘華北平原上的《人世間》’。作者將關注的目光聚焦於普通人的命運與時代的關係上,以散文化的筆法演繹出特定歷史背景下的人性變遷。小說的故事從那口曾經與滹沱河畔陽坡村‘扁擔胡同’里眾多人家生活息息相關、並作為維繫人際關係重要紐帶的水井講起,鄉村的家長里短、悲歡離合在此輪番上演,直至小說結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那口井也失去了昔日的榮光。作者以飽滿的生活細節、清新且富有地方色彩的語言,為讀者展示了滹沱河兩岸社會與人心在幾十年間發生的巨大變化,字裡行間透露出淡淡的悵惘之情,頗得孫犁先生開創的‘荷花澱派’的神韻。”
中國小說學會理事、河北省作協文學宣教中心副主任、《詩選刊》主編
桫欏:“在當下的河北文學現場,《滹沱人家》是一部被看得見的、能夠被記憶的作品。不僅對於作者個人,對於新時代十年來的河北文學史也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從寫法上論,作者通過陽坡村扁擔胡同這個微小的地理點位作為觀察和表現的剖面,住在那裡的幾戶人家中的男女老幼構成了小說中的幾乎全部角色,從小地方入手書寫小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映射的卻是中國鄉村在時代進程中的歷史命運,有著以小見大的敘事追求。”
花山文藝出版社社長
郝建國:“作為河北省一位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作家,康志剛多年來默默耕耘,可謂成績斐然。這部《滹沱人家》,繼承了河北省由來已久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延續了以孫犁先生為代表的荷花澱派創作風格,是我省現實主義創作的新成就。作為賈大山先生的學生,從其作品中明顯感受到賈大山先生作品和文風的深遠影響,是書寫中國鄉風鄉情鄉韻的優秀作品。其語言多採用傳統文學中慣用的白描手法,生動鮮活,富有表現力。俗語、歇後語的大量採用,彰顯了作者深入生活、用心用情的努力。作為土生土長的正定人,對故鄉的熱愛充溢字裡行間、深蘊在如畫的風景描摹之中,令人感動。”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康志剛,河北正定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光明日報》等幾十家報刊發表小說及散文二百餘萬字,有多篇小說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作品與爭鳴》等選刊轉載,並收入年度選本。長篇小說《天天都有大太陽》獲第二屆“中國作家劍門關文學獎”;《歸去來兮》入選“2016年全國小說排行榜”,並獲第二屆河北孫犁文學獎、第三屆寧夏《朔方》文學獎;中篇小說《麥香,麥香》獲首屆賈大山文學獎。出版小說集《香椿樹》《稗草飄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