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客

滯客

這是一首感懷詩。詩人通過久旱無雨的自然景象的描寫,道出了自己成為旅中滯客的感受,流露了對農家遭遇天災的同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滯客
  • 創作年代:宋代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鄭獬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渾。
舟人系鼓挽舟去,牛頭刺地挽不行。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與綠樹同生根。
忽驚黑雲涌西北,風號萬竅秋濤奔。
截斷兩腳不到地,半夜霹靂空殺人。
須臾雲破見星斗,老農嘆息如銜冤。
高田已槁下田瘦,我為滯客何足言。

作品賞析

全詩語暢意達,它是按照不雨——欲雨——斷雨的三個層次,來連貫詩的脈絡的。
在“不雨”這個層次里,先寫延時既久,從五月到六月沒有滴雨,致成大旱。次寫河淺近底,流著的是渾濁的泥水,亦可見旱情嚴重。三寫無法行船,船夫“擊鼓挽舟”,但“牛頭刺地”也拖不向前。“擊鼓”,指開船打鼓,這於六朝詩里就有反映,例如陰鏗江津送劉光祿不及》:“鼓聲隨聽絕。”唐代還存此遺習,可從杜甫《十二月一日》的“打鼓發船何郡郎”詩句中得到證明。宋代又沿襲了這樣的風俗。“刺地”,指牛拉縴時把勁使盡的樣子,體現出乾旱的嚴重程度。末寫繫舟岸畔,停行了七天,縴繩扣在綠樹上,船猶如樹根扎入深土似的不能移動。一個“疑”字,從心理感覺的角度,說出了旱勢逼人。“不雨”是成旱的原因,成旱則又是河淺的根源,河淺是挽舟不前的緣由,挽舟不前的結果,使詩人當上了滯客,環環承接,因果銜接,密不見隙,使詩於一線串珠中觸及了題意。
在“欲雨”這個層次里嵌進去“斷雨”的層次,這兩個層次並行展開,渲染了欲雨又斷的氣氛。忽地雲集西北,這是大雨將臨的徵兆,大家都在驚喜中翹首長天,佇候雨降。然而,“風號萬竅”,呼嘯聲緊,從四面八方狂吼起來了,卷得“黑雲”似“秋濤”奔涌,出現了“截斷雨腳不到地”的局面。盼雨雨不至,讓人十分焦急。而“半夜霹靂空殺人”,只聞雷響,不見雨點,都給風吹散了,使人陷入了失望之中。唯其是在希望後的失望,才越發顯得絕望的悲痛。頃刻間,雲消星布,老農面對著這個景象,“銜冤”似的“嘆息”不已,可謂哀怨之甚。這裡,巧妙地以雲涌、風吼、雷鳴、星耀的前後相關的變化,寫出了詩人隨著“欲雨”到“斷雨”時的心潮的起落。物態人情,躍然紙上。
詩人用“高田已槁下田瘦,我為滯客何足言”煞尾,揭出了通篇的主旨:久旱不雨,田禾枯槁,相比之下,詩人雖成滯客,但也不足道了。
這首詩感事抒懷,寫得很有情致,是一篇憂民之所憂的佳作。

作者簡介

鄭獬(1022—1072),字毅夫,一作義夫,安州安陸(今屬瑚北)人。1053年(皇祐五年)進士第一。累遷知制誥,出知荊南。宋神宗初期,拜翰林學士,由於不肯推行新法,為王安石所不滿,出知杭州,轉任青州,提舉鴻慶宮。其詩簡練明快。有《鄖溪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