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滬書
- 含義:曲藝的一種
- 地點:上海市松江﹑奉賢﹑南匯
- 傳統劇目:《金槍傳》﹑《天寶圖》等
發展,特色,
發展
滬書是用當地人民喜歡和熟悉的地方語言創作和演講的,內容也是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事情,揚善懲惡,貼近生活,語言生動尤其是一些方言非常形象生動,琅琅上口,在民眾中間容易引起共鳴,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歡迎。滬書在上海郊區流傳甚廣,在黃渡尤為突出,黃渡滬書作為一種文藝表演形式深受黃渡人民的鐘情和喜愛。
特色
滬書創作和演講在黃渡源遠流長,有著良好的傳統和堅實的基礎,民眾的參與面廣,普及率非常高。據黃渡志記載,早在建國初期,以夏光芬、戎昌賢為代表的滬書創作人員,不畏艱辛深入民間挖掘素材,創作了許多好的滬書作品。1958年春,黃渡文化館設立了一間滬書活動室,培養創作和講滬書的人才,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
黃渡滬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80年代初,當時藝術氛圍相當濃,滬書創作十分紅火,滬書員隊伍不斷壯大,湧現了馮朋、駱駿、許立新、金士良、周里泉、陸熙榮、金世英、趙升華等一批優秀滬書創作員,成立了創作班子,《三訪萬元戶》、《老牛回春》、《一份電報》、《菜場風波》、《送雞蛋》、《龍鳳會》、《粘勁主任》等優秀滬書作品相繼問世,這些作品來自民間,源於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弘揚了新風尚、新道德,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在參加市、縣滬書會串中屢屢獲獎。光陰荏茬,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多年,但這些作品依然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第二階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黃震良為首的新生代脫穎而出,在滬書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黃震良,土生土長的黃渡人,他創作和演講的滬書很有份量,2004年全國第十三屆“群星獎”評獎活動,黃震良演出的滬書《洪柳復仇記》代表上海參加曲藝類評比,獲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