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鰩

滑鰩

滑鰩(學名:Dipturus laevis)是鰩科、鰩屬魚類。平均體長為71-76厘米,重達2-3千克。寬盤具有銳利的彎角和尖頭。體盤的前邊緣是凹形的,其背鰭彼此靠近。椎間盤后角變圓,尾巴略短。滑鰩可以與其他鰩魚的區別在於,它的直線從口鼻開始,在輪盤外角的前邊緣結束,但不與輪盤相交。上表面為棕色至紅棕色。該表面有較深的斑點和斑點,還有較淺的條紋和網狀物。特別是,每個胸鰭的中心都有一個橢圓形的斑點或斑點。滑鰩具有淺白色至灰色的下表面。該表面在鼻子上標有灰色斑點,較大個體中灰色斑點較多。兩個表面在眼睛附近,鼻子和大部分前盤上均含有深色色素的壺腹孔。

滑鰩棲息於軟質的泥濘、沙質和岩石質的底部。生活在從海岸線到海底,在小於150米的深度處最豐富,但最大深度可達750米。夏秋兩個月里,滑鰩在海上移動,在冬天回到近海水域。滑鰩的獵物主要是魚和底部脊椎動物。滑鰩是北美大西洋沿岸最大的鰩魚。其分布範圍最北部的邊界包括紐芬蘭、聖勞倫斯灣南部和新斯科舍外海岸。在南部,遠至東北海岸佛羅里達州(美國)。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滑鰩最初由Mitchill於1818年描述並命名為Raja laevis的。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Dipturus laevis。屬名Dipturus源自希臘詞di(表示兩個)和pteryx(表示鰭)。RajaDipturus laevis的原始屬,由Linnaeus在1758年創造,仍被認為是有效的屬。

形態特徵

滑鰩的平均體長為71-76厘米,重達2-3千克。寬盤具有銳利的彎角和尖頭。體盤的前邊緣是凹形的,其背鰭彼此靠近。椎間盤后角變圓,尾巴略短。滑鰩可以與其他鰩魚的區別在於,它的直線從口鼻開始,在輪盤外角的前邊緣結束,但不與輪盤相交。
滑鰩的上表面為棕色至紅棕色。該表面有較深的斑點和斑點,還有較淺的條紋和網狀物。特別是,每個胸鰭的中心都有一個橢圓形的斑點或斑點。滑鰩具有淺白色至灰色的下表面。該表面在鼻子上標有灰色斑點,較大個體中灰色斑點較多。兩個表面在眼睛附近,鼻子和大部分前盤上均含有深色色素的壺腹孔。
雌性和未成熟雄性的牙齒緊閉,並具有圓形的尖端。成年雄性的牙齒間隔很寬,成排排列,尖牙尖。上顎由30-40排牙齒組成,下顎的每排牙齒都有28-38顆牙齒。小樣本中沒有細齒。較大的標本在眼眶前緣和後眼緣,以及沿中線和沿尾巴側面且在背鰭之間的線中具有相對較小的刺。成熟的雌性在頭和肩膀上,以及沿盤和尾的背中帶也具有真皮細齒。體盤背中線以及肩部區域到尾巴的根部都沒有刺。

棲息環境

滑鰩棲息於軟質的泥濘、沙質和岩石質的底部。生活在從海岸線到海底,在小於150米的深度處最豐富,但最大深度可達750米。滑鰩生活和繁殖的溫度範圍很廣,從略高於冰點到20℃,可以解釋該物種的深度分布。儘管滑鰩在鹽度為21-24‰的微鹹水中生活,但它更喜歡鹽度在31-35‰之間。

生活習性

滑鰩在溫暖的夏秋兩個月里,滑鰩在海上移動,在冬天回到近海水域。滑鰩的獵物主要是魚和底部脊椎動物。這類食物包括多毛類、腹足類、雙殼類軟體動物、魷魚、甲殼類動物和魚類。小型個體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如多毛類、橈足類、兩足類、等足類、龍蝦和幼蝦。更大的標本能夠捕獲更大和更活躍的獵物,包括剃鬚刀蛤、大腹足類、魷魚、巨蟹、蜘蛛蟹、龍蝦和魚類。很多時候,滑鰩嘴上的刺都磨得很光滑,就好像口鼻是用來挖泥或沙子來獲得雙殼軟體動物一樣。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滑鰩是北美大西洋沿岸最大的鰩魚。其分布範圍最北部的邊界包括紐芬蘭、聖勞倫斯灣南部和新斯科舍外海岸。在南部,遠至東北海岸佛羅里達州(美國)。
國家:加拿大、美國。
滑鰩
滑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滑鰩是卵生的,這意味著它會先產卵再孵出幼魚。滑鰩在11歲時就開始性成熟,並且在其所有分布範圍內繁殖。在交配過程中會發生不同的配對。儘管尚未對該物種進行廣泛的研究。滑鰩將單個受精卵放在沙質或泥濘的平地上的淡黃色和綠色卵囊中。孵化大約需要6-12個月。滑卵囊是矩形的,每個角上有一個短角,沿前緣和後緣有細絲。幼魚傾向於跟隨大型物體,如它們的母親。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3年 ver 3.1)——瀕危(EN)。

主要價值

滑鰩是緬因灣五種具有商業價值的鰩魚之一,也被認為是野味魚。它經常被商業拖網捕獲。美國喬治沙洲也有一個定向捕撈狗鯊和鰩魚的漁場。肉被用作誘餌、魚粉、寵物食品,魚翅被出售供人類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