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蝴蝶蘭(拉丁學名:Phalaenopsis stobariana Rchb. f.):蘭科,蝴蝶蘭屬附生草本植物,莖很短,葉卵狀披針形,斜長圓形或橢圓形,旱季常凋落,花期具葉。花序側生於莖的基部,常斜立,不分枝,疏生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銳尖;花開展,萼片和花瓣褐綠色;中萼片長圓狀橢圓形,側萼片稍斜卵狀橢圓形,先端近銳尖,花瓣橢圓狀倒卵形,基部楔形收狹,側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黃色,直立,狹長,蕊柱白色帶淺紫紅色,藥帽白色;近球形,5-6月開花。
生於海拔135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分布雲南西部。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栽培技術,方式,溫度,濕度,光照,觀賞價值,
形態特徵
附生草本。莖很短,通常具3-4枚葉。
葉卵狀披針形,斜長圓形或橢圓形,長7-11厘米,寬3-3.4厘米,先端鈍並且一側稍鉤轉,基部稍收狹,然後擴大成抱莖的鞘,旱季常凋落,花期具葉。花序側生於莖的基部,1-2個,常斜立,長7-37厘米,不分枝,疏生2-4朵花;
花序柄粗2-3毫米,疏生2-3枚鞘;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4-5毫米,先端銳尖;花梗和子房長4-4.3厘米;花開展,萼片和花瓣褐綠色;中萼片長圓狀橢圓形,長14毫米,寬6毫米,先端鈍,基部稍收狹,具5條脈;側萼片稍斜卵狀橢圓形,長14毫米,寬7毫米,先端近銳尖,基部稍收狹並且貼生在蕊柱足上,具5條脈;花瓣橢圓狀倒卵形,長14毫米,寬6毫米,先端鈍,基部楔形收狹,具5條脈;唇瓣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爪,3裂;側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黃色,直立,狹長,長7毫米,寬3.5毫米,中部稍縊縮,先端斜截形並且擴大,基部(在兩側裂片之間)具1枚2裂的肉突,其中央穴狀並且向外(背面)隆起呈乳頭狀;中裂片深紫色,攤平後倒卵狀橢圓形,長8毫米,寬5毫米,向基部楔形收狹,基部具1枚先端深裂為2叉狀的附屬物,邊緣下彎而形成先端喙狀的倒舟形,上面中央具1條中部以下較粗的脊突縱貫至先端;蕊柱白色帶淺紫紅色,長7毫米,基部擴大並且具長約2毫米的蕊柱足;藥帽白色;花粉團2個,近球形,每個劈裂為不等大2爿。花期5-6月。
產地生境
產中國雲南西部(盈江)。生於海拔1350米的山地林中樹幹上。分布於緬甸(模式標本產地)。
栽培技術
方式
蝴蝶蘭既可盆栽。也可吊養。盆栽可用素燒盆、瓷盆、塑膠盆或蛇木盆,而吊養則可用蛇木板、蛇木柱、木塊、樹段等。盆栽中小苗可用水苔混合細蛇木屑栽培,也可用水苔或蛇木屑單獨栽培。成株時可用蛇木屑、水苔、珍珠岩、蛭石、泥炭土、木炭、碎磚塊等加以混合使用。若基質腐爛或表面長青苔,則需及時換盆。上盆種植時,盆底要用較粗大的基質鋪墊,用量可達基質總量的50%左右。吊盆栽培時,不宜選擇過於堅硬的材料,而且時間過長基質也會腐爛,同樣需要及時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