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莢蒾

滇緬莢蒾

滇緬莢蒾屬灌木植物,高達3米;當年小枝淡褐色,有極稀的簇狀短毛或無毛,散生淺色皮孔;二年生小枝紫褐色。冬芽有1對鱗片,外被簇狀短毛。果實紅色,卵圓形,長約5毫米;核倒卵圓形,有1條深腹溝。果熟期5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緬莢蒾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茜草目 Rubiales
  •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 :莢蒾族 Viburneae
  • :莢蒾屬 Viburnum
  • :圓錐組 Sect. Thyrsosma
  • :滇緬莢蒾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西藏及緬甸
  • 中文學名:Viburnum burmanicum (Rehd.) C. Y. Wu ex Hsu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變種,

形態特徵

莢蒾莢蒾
灌木,高達3米;當年小枝淡褐色,有極稀的簇狀短毛或無毛,散生淺色皮孔;二年生小枝紫褐色祖漏格。冬芽有1對鱗片,外被簇狀短毛。
葉厚紙質,矩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長8-13.5厘米,頂端急狹而短尾尖,尾突長5-15毫米,鐮狀彎曲,邊緣基部除外疏生開展或略向前彎的小尖齒,兩面無毛或下面中脈和側脈有少訂訂數簇狀短毛,並散生細小紅褐色腺點(在放大鏡下可見),側脈4-6對,弧形,近緣前互相網結,連同中脈上面明顯,下面凸起,小脈橫列,幾平行,下面明顯;葉柄長1-2厘米,疏生短毛。
圓錐花序因序軸縮短而近似復傘房式辯探勸,果時寬尖塔形,長4-6厘米,寬6-8厘米,被黃褐色簇狀短毛,後毛歸諒厚求變稀,總花梗長1-4厘米,果時達5厘米;苞片綠色,葉狀,條形或矩圓形,長3-7毫米,全緣,外疏被簇狀短毛;花多數,生於第二至第四級分枝上;萼筒筒狀倒圓錐形,長約1毫米,萼齒寬卵形,長約0.5毫米;花冠(根據原始文獻記載)漏斗狀,裂片開展;花葯黃白色,稍高出花冠筒;柱頭淺3裂,略高出萼齒。果實紅色,卵圓形,長約5毫米;核倒卵圓形,有1條深腹溝。果熟期5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50-2000米的山坡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下。

分布範圍

產自雲南西北部(貢山)和西藏(墨脫)。緬甸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變種

墨脫莢蒾(變種 (植物分廈元乘駝類學報))
Viburnum burmanicum (Rehd.) C. Y. Wu var. motoense Hsu in Acta Phytotax. Sinica 17 (2): 79. 1979.
葉尋她她倒卵形至倒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下面櫻汽廈在放大鏡下可見密生的簇狀短毛和紅褐色微細腺點。
特產西藏東南部(墨脫)。生於山坡路邊灌叢中,海拔27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