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河口前置庫污染物削減機理及示範工程》借鑑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學科技術在水環境治理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滇池入湖河口前置庫生態系統,並從實驗室試驗選擇吸附劑、河流泥沙吸附氮磷、生態防護牆設計等方面對前置庫淨水功能進行強化,建立了流場動力學模型和水質綜合模型,對前置庫改善水質效果、除污機理、淨化強化技術及數值模擬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在滇池入湖河流——東大河進行示範工程的跟蹤研究,運行經驗數據表明河口前置庫因地制宜地解決了行洪和污染控制,對於指導河口前置庫的設計和運行有借鑑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滇池河口前置庫污染物削減機理及示範工程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頁數:172頁
- 開本:16
- 品牌:冶金工業出版社
- 作者:李彬 寧平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246313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滇池河口前置庫污染物削減機理及示範工程》可供從事水污染控制的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參考使用,也是水處理方向研究的較好參考用書。
圖書目錄
第一篇理論研究
1緒論
1.1寫作背景
1.1.1國內外湖泊污染現狀
1.1.2湖泊生態修復技術
1.1.3生態修復的局限性探討
1.1.4前置庫理論提出
1.2前置庫技術概況
1.2.1前置庫淨水的理論基礎
1.2.2國外前置庫研究進展
1.2.3國內前置庫研究進展
1.2.4前置庫研究存在的問題
1.3本技術領域國內外發展現狀
1.3.1河道原位旁路淨化技術
1.3.2多塘系統淨化技術
1.3.3河口前置庫技術
1.3.4河口濕地淨化技術
1.4本技術發展趨勢
1.5寫作的目的意義
1.6研究的主要內容
1.6.1實驗室小試及植物選擇
1.6.2示範工程及效果強化研究
1.7技術路線
1—8本書主要創新點
參考文獻
2理論研究內容
2.1試驗內容安排
2.1.1水生植物選擇及淨化效果
2.1.2浮床的設計及植物栽培
2.1.3生態防護牆設計
2.1.4稀土吸附劑製備
2.1.5東大河泥沙吸附試驗
2.1.6現場試驗階段的工作量
2.2主要試驗分析方法
2.2.1常規水質指標分析方法
2.2.2水質生物穩定性分析方法
2.2.3有機物分子量測定方法
2.2.4前置庫內微生物及生化性質測定方法
2.2.5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方法
2.2.6浮游生物監測方法
2.2.7底棲動物監測方法
2.3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3前置庫區適宜的植物培養試驗
3.1滇池流域主要植物種類調查
3.1.1前置庫中水生植物功能
3.1.2水生植物現狀
3.2靜態栽培試驗
3.2.1室內無土栽培植物長勢分析
3.2.2水生植物對河水的淨化效果
3.2.3選擇植物的綜合評價
3.3生物量與淨化效果關係分析
3.4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4泥沙及吸附劑基礎試驗
4.1吸附等溫線模型
4.1.1Hemy吸附等溫式
4.1.2 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
4.1.3 Langmuir吸附等溫式
4.2前置庫區鮮泥吸附試驗
4.2.1試驗鮮泥沙採集過程
4.2.2氮磷標液及水樣配製
4.2.3試驗過程分析
4.2.4鮮泥吸附氮磷結果討論
4.3稀土吸附劑吸附試驗~
4.3.1試驗水樣及吸附試驗
4.3.2吸附試驗結果討論
4.4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5前置庫現場研究
5.1前置庫系統的構建
5.1.1工程示範區概況
5.1.2前置庫方案設計
5.1.3東大河水質監測分析
5.2前置庫旱季淨化河水研究
5.2.1TN的去除
5.2.2 NH3—N的去除
5.2.3 TP的去除
5.2.4COD的去除
5.2.5 SS的去除
5.3前置庫雨季淨化河水研究
5.3.1TN的去除
5.3.2 NH3—N的去除
5.3.3 TP的去除
5.3.4COD的去除
5.3.5 SS的去除
5.4旱季與雨季淨化效果差異分析
5.5全年污染物削減量
5.6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6前置庫去污特性及穩定性分析
6.1典型污染物去除過程
6.1.1TN去除特性
6.1.2 NH3—N去除特性
6.1.3 TP去除特性
6.1.4 COD去除特性
6.1.5 SS去除特性
6.1.6 TP與TN去除率相關性
6.2前置庫效果強化機理
6.2.1稀土吸附劑淨化水體及機理
6.2.2稀土吸附劑技術經濟分析
6.2.3生態防護牆強化除磷機理
6.3生物穩定性及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6.3.1前置庫AOC的去除效果
6.3.2前置庫BDOC的去除效果
6.3.3前置庫區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6.4微生物群落分析及淨水效應
6.4.1生物群落特徵及水質關聯性
6.4.2微生物動態變化分析
6.5前置庫淨化水體的途徑探討
6.6現場試驗參數總結
6.7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7暴雨過程流場及水質模型
7,1前置庫動力學研究
7.1.1控制方程建立
7.1.2數值方法
7.1.3定解條件
7.1.4模擬計算範圍及格線劃分
7.1.5參數選取
7.1.6流場模型驗證
7.1.7暴雨流場計算結果分析
7.2前置庫水質模型
7.2.1常用水質模型分析
7.2.2前置庫淨水過程建模
7.2.3模型求解方法
7.3模型現場驗證試驗
7.3.1 TN模擬及驗證
7.3.2 TP模擬及驗證
7.3.3COD模擬及驗證
7.3.4不同強化措施的貢獻
7.4流場動力學與水質模型的關聯性
7.5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8理論研究結論及建議
8.1結論
8.2建議
……
第二篇示範工程
1緒論
1.1寫作背景
1.1.1國內外湖泊污染現狀
1.1.2湖泊生態修復技術
1.1.3生態修復的局限性探討
1.1.4前置庫理論提出
1.2前置庫技術概況
1.2.1前置庫淨水的理論基礎
1.2.2國外前置庫研究進展
1.2.3國內前置庫研究進展
1.2.4前置庫研究存在的問題
1.3本技術領域國內外發展現狀
1.3.1河道原位旁路淨化技術
1.3.2多塘系統淨化技術
1.3.3河口前置庫技術
1.3.4河口濕地淨化技術
1.4本技術發展趨勢
1.5寫作的目的意義
1.6研究的主要內容
1.6.1實驗室小試及植物選擇
1.6.2示範工程及效果強化研究
1.7技術路線
1—8本書主要創新點
參考文獻
2理論研究內容
2.1試驗內容安排
2.1.1水生植物選擇及淨化效果
2.1.2浮床的設計及植物栽培
2.1.3生態防護牆設計
2.1.4稀土吸附劑製備
2.1.5東大河泥沙吸附試驗
2.1.6現場試驗階段的工作量
2.2主要試驗分析方法
2.2.1常規水質指標分析方法
2.2.2水質生物穩定性分析方法
2.2.3有機物分子量測定方法
2.2.4前置庫內微生物及生化性質測定方法
2.2.5微型生物群落監測方法
2.2.6浮游生物監測方法
2.2.7底棲動物監測方法
2.3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3前置庫區適宜的植物培養試驗
3.1滇池流域主要植物種類調查
3.1.1前置庫中水生植物功能
3.1.2水生植物現狀
3.2靜態栽培試驗
3.2.1室內無土栽培植物長勢分析
3.2.2水生植物對河水的淨化效果
3.2.3選擇植物的綜合評價
3.3生物量與淨化效果關係分析
3.4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4泥沙及吸附劑基礎試驗
4.1吸附等溫線模型
4.1.1Hemy吸附等溫式
4.1.2 Freundlich吸附等溫式
4.1.3 Langmuir吸附等溫式
4.2前置庫區鮮泥吸附試驗
4.2.1試驗鮮泥沙採集過程
4.2.2氮磷標液及水樣配製
4.2.3試驗過程分析
4.2.4鮮泥吸附氮磷結果討論
4.3稀土吸附劑吸附試驗~
4.3.1試驗水樣及吸附試驗
4.3.2吸附試驗結果討論
4.4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5前置庫現場研究
5.1前置庫系統的構建
5.1.1工程示範區概況
5.1.2前置庫方案設計
5.1.3東大河水質監測分析
5.2前置庫旱季淨化河水研究
5.2.1TN的去除
5.2.2 NH3—N的去除
5.2.3 TP的去除
5.2.4COD的去除
5.2.5 SS的去除
5.3前置庫雨季淨化河水研究
5.3.1TN的去除
5.3.2 NH3—N的去除
5.3.3 TP的去除
5.3.4COD的去除
5.3.5 SS的去除
5.4旱季與雨季淨化效果差異分析
5.5全年污染物削減量
5.6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6前置庫去污特性及穩定性分析
6.1典型污染物去除過程
6.1.1TN去除特性
6.1.2 NH3—N去除特性
6.1.3 TP去除特性
6.1.4 COD去除特性
6.1.5 SS去除特性
6.1.6 TP與TN去除率相關性
6.2前置庫效果強化機理
6.2.1稀土吸附劑淨化水體及機理
6.2.2稀土吸附劑技術經濟分析
6.2.3生態防護牆強化除磷機理
6.3生物穩定性及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6.3.1前置庫AOC的去除效果
6.3.2前置庫BDOC的去除效果
6.3.3前置庫區有機物分子量分布特性
6.4微生物群落分析及淨水效應
6.4.1生物群落特徵及水質關聯性
6.4.2微生物動態變化分析
6.5前置庫淨化水體的途徑探討
6.6現場試驗參數總結
6.7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7暴雨過程流場及水質模型
7,1前置庫動力學研究
7.1.1控制方程建立
7.1.2數值方法
7.1.3定解條件
7.1.4模擬計算範圍及格線劃分
7.1.5參數選取
7.1.6流場模型驗證
7.1.7暴雨流場計算結果分析
7.2前置庫水質模型
7.2.1常用水質模型分析
7.2.2前置庫淨水過程建模
7.2.3模型求解方法
7.3模型現場驗證試驗
7.3.1 TN模擬及驗證
7.3.2 TP模擬及驗證
7.3.3COD模擬及驗證
7.3.4不同強化措施的貢獻
7.4流場動力學與水質模型的關聯性
7.5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8理論研究結論及建議
8.1結論
8.2建議
……
第二篇示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