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武術(燕青拳)

滄州武術(燕青拳)

滄州武術(燕青拳),流行於河北省滄州市的傳統體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燕青拳具內家拳練精化氣、弧形走轉之勢,又兼有外家拳的開張、劈打、舒展之態,更以其動作變化豐富而體態靈動,受到廣大愛好者的喜愛。

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滄州市申報的滄州武術(燕青拳)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非遺編號Ⅵ-1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州武術(燕青拳)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河北省滄州市
  • 遺產編號:Ⅵ-10
歷史淵源,武術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滄州武術》一書記載,燕青拳最早出自河南嵩山少林寺,為“燒火僧緊那羅王”所創。  
關於燕青拳的傳說有多種。  
傳說之一,燕青門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由“玉麒麟”盧俊義在少林寺整理髮展而成。後來盧俊義把此拳傳給了燕青。此後,燕青傳播這個拳法,故稱之為燕青拳。  
傳說之二,燕青的門徒因為燕青上梁山造反而隱其名,故稱之為秘宗拳。  
傳說之三,燕青上梁山時,施展絕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跡,追兵迷路,故稱之為迷蹤藝。  
但因正史中並無詳細記載,後人在習練燕青拳時,仍在不斷地挖掘其歷史和文化內涵。  
清代乾隆年間,燕青拳傳給了山東人孫通。孫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習數年,燕青拳藝爐火純青,被人尊為“萬能手”。孫通曾在青縣和天津靜海一帶傳下了燕青拳。

武術特色

燕青拳流傳於河北省滄州市,拳法中徒手、器械、單練、對練俱備,主要有迷蹤拳架子、彈腿、迷蹤拳一至六路、迷蹤藝、十八翻等套路百餘種。燕青拳具內家拳練精化氣、弧形走轉之勢,又兼有外家拳的開張、劈打、舒展之態,更以其動作變化豐富而體態靈動,受到廣大愛好者的喜愛。燕青拳拳剛柔相濟,內外兼修,招式大開大合,有排山倒海之勢,內藏殺機,專擊人身之要害,往往一招半勢能制敵於死地。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燕青拳的理論意義是有利於正確理解針對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十六字方針的深刻內涵,有利於從理論上釐清對國家級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燕青拳的傳承與保護的思路。
燕青拳的實踐意義是不僅可以提高燕青拳的整體發展質量,而且還可以以此為契機不斷挖掘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燕青拳的潛在價值,同時,也為其它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可借鑑的範式。

傳承狀況

燕青拳富有觀賞性,很難掌握,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武術活動走入階段性低谷,頗有造詣的拳師相繼謝世,年輕武師功法出眾的鳳毛麟角,導致燕青拳拳械流失,傳承堪憂。

傳承人物

陳敬宇,男,河北省滄州市新華區孫莊子村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燕青拳代表性傳承人。1967年起隨祖父陳鳳歧習練燕青拳,1983同祖父陳鳳歧創建滄州燕青拳社,任副社長兼總教練。同時受訓於胡正順、劉洪昌兩位現代武術教練,使其燕青拳和現代武術有機結合,總結出獨特的訓練方法和教學經驗。他的演練風格姿式優美,快慢有度,瀟灑大方。1973年,在滄州市萬人武術表演中獲少年組全能第一名,1983年在滄州市拳社武術比賽上獲成年男子槍術第一名,1990年在滄州市第三屆武術節上獲十佳武師第一名。他以保護傳承燕青拳為己任,廣收門徒,先後培訓、教授了大量弟子,且分文不取,2016年去世。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滄州武術(燕青拳)項目保護單位滄州市武術協會評估合格。
滄州武術(燕青拳)
陳敬宇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11月18日上午,杭州拱墅區運河廣場舉辦了“大運河非遺文化活動”——第四屆國術交流大會暨兩岸國術交流會,共設定了五十多個武術表演節目,其中有非遺拳種“武林活拳”,還有八極拳、螳螂拳、燕青拳、連步拳等多個拳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